|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译 名 磨坊与十字架◎片 名 The Mill And The Cross◎年 代 2011◎国 家 瑞典/波兰◎类 别 剧情/历史◎语 言 英语/西班牙语◎字 幕 中字◎IMDB评分 7.0/10 (610 votes)◎文件格式 x264 + DTS◎视频尺寸 1280 x 720◎文件大小 1 DVD◎片 长 1h 36m◎导 演 莱彻·玛祖斯基 Lech Majewski◎主 演 鲁特格尔·哈尔 Rutger Hauer ....Peter Bruegel 夏洛特·兰普林 Charlotte Rampling ....Mary 麦克尔·约克 Michael York ....Nicholas Jonghelinck Oskar Huliczka ....Musician playing a horn Joanna Ltwin ....Marijken Bruegel ◎简 介 影片改编自比利时艺术史学家Michael Francis Gibson的小说,是一部以文艺复兴时代为背景的惊悚片,围绕尼德兰著名画家博鲁盖尔的名作
西方电影人一直在不断拓宽电影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这个片子灵感来自勃鲁盖尔的《受难之路》,从头至尾剧情时而生活化,时而戏剧化,有时候有纪录片的感觉,有时候又很有舞台的感觉,但每个细节你都不要错过,真得是有头有尾都能联系上的,不仅展现了画家的画作,对于当时时代、宗教都有反应。画面每一帧都仿佛油画一般,画面精美,构图精妙;还有3D、CGI效果,景深和人物的立体感都是呼之欲出的。很难想象居然是2011年就上映的作品,技术手法都无懈可击。磨坊工人穿着尼德兰地区的鞋一步步走向磨坊楼顶上的风车时,那脚步声太震撼了,仿佛基督上帝行走在人家的苦难之中。初看觉得形式大于内容,但建议大家看完第一遍之后,可以再看一遍开头,你就会发现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上学期视觉原理老师推荐的电影,等到现在才看!强推这个艺术电影!!!!完美的将我对摄影和绘画关系的理解联系在了一起,这个从画里来的作品,不仅完好的保留了画作所要表达的宗教意义,而且将二维延伸发展到三维,分分钟截屏都是经典之作!每一张截屏都可以作为摄影技巧学习的重要参考!耶稣光、长镜头、远近透视[泪][泪]实在是太棒了!虽说抠像一看就很敷衍,但是某种程度上,把画家和内容也有隔离开来的感觉。布光和服装的应用,真的把二维的色彩发展到最大化,调色也超棒!很喜欢!就好像引领着我在博馆里看画一样!也喜欢故事,受难之途!不知道为什么这学期来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再多了解些,就这样啦!
在只瞄了眼关键词「宗教改革」之后下了这部电影,可以说前面一大半时间都很懵比,云里雾里,不知电影所云,且有些部分还十分血腥(正好是午饭时看,感触更深)看了一小时后终于忍不住上来看了简介,才发现并不是经验性地所认为的历史片。作为讲解画作的影片,他做得足够好。但作为电影来说,内容比较松散、单薄也是大问题。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我曾一度对文艺复兴抱有想象式的好感,认为整个西欧的氛围都和佛罗伦萨一样开放明朗,而在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我开始意识到,文艺复兴毕竟仍是中世纪末期、近代早期(而在没有近代这个说法以前,它就是妥妥的中世纪末期)普通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仍是非常愚钝、贫瘠的。
3.4/5画面很美,可以说摄影和调度都是非常精湛的,很好的体现了一种“静态的影像”,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但是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的两种画面风格还是起了一定的冲突——也就是“画家的构思”所大量使用CGI来制造的“油画感”和“时代背景展现”所用的“静态感”十足的生活表现之间的一种冲突感。一定程度上来说观众也很难去真正的在这份“现实”之中和虚拟的“画家创作心境”产生共感,而且加上画家的解释也限制了属于观众的解读,总的来说观感很不舒服。一句话概括,可能是看完之后我更想再看一次《安德烈·卢布廖夫》了(笑
作为一部由画的细部延展开的电影,它的构图色彩用光都有很高的造诣。暂时不知道怎么评价这种在拆解画、还原事件中解说画的电影(可以说有细部而无整体造成了我在细部中的迷失吧)。画家在画中,在他画出的这个世界里,画家大于上帝,不只是因为他画出了上帝(或许可以套用圣经的那个说法,画家创造一个世界用了七天,在第一天,他创造了十字架与上帝),且在画家希望世界静止的时候,他没有将权力作用于世界,而将权力作用于上帝。他招手示意,上帝也回以示意,在他的示意下,上帝让世界停止了。
堪称神作,破天荒看到这种拍摄手法的电影,很另类,以画中画的方式解读一幅中世纪的画作,整个画面的色调相当高级,美学价值极高。台词很少,但所到之处必是精华。看到最后也似懂非懂,很深奥,暂且当作中世纪的摄影作品集来欣赏也未尝不可。美到窒息的作品,特别像我在卢浮宫里看到的中世纪画作风格:有着既真实又令你畏惧的淫邪之美,不断激发你的想象力、求知欲与内心的渴望,无疑是有着致命吸引力的一幅作品!
大型名画真人化flash式复原现场。真的,要不是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张古典油画的质量和构图等等,拍那么认真,以它的沉闷程度,虽然宗教历来是古典油画的好题材,偶也是会看不下去的。画面真是没说的,剧情真是不必理会(不是),似懂非懂吧。以及果然这就不是一部电影啊,虽然有剧情,是不能当普通电影来看待的,本来大概也没想影院上,就拍给博物馆用的,故事上豆瓣介绍就是一切了。
“当耶稣背着十字架前行的时候,画中的人群没有人在看他,他们都在看向波拉多。”“当历史上那些大事发生的时候,默默无闻,无人关心。”人群在唱歌跳舞,制作面包的风车磨坊便是画中耸立山巅的天堂。这些台词与意象真是一句顶万句~勃鲁盖尔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庶民的胜利”啊~这部诞生于美术馆放映在美术馆的作品,值得所有喜欢艺术的人看看。拍的太棒了!
对passion play的十六世纪重演,在无可挑剔的风俗油画的基础上放大了细小声音,声音和光影调度使本身就有层次感的油画动了起来。画的中心是替背十字架的人,真正的救世主被画家隐藏了起来,画中的人都注视着背十字架的人,却忘记了钉十字架的人。多位受害者的围观群众都是无关痛痒的漠视和玩闹,岂不知是对自身命运的漠视
为了去听讲座,和凡凡约好一起看这部电影。太难过了,穷人不配有对生活的期待,受压迫的人民只能开静音模式。又是鞭打又是活埋什么的,我真的看不了这些…可以算是一次沉浸式体验,不过还好,有些地方抠图痕迹明显,我可以安慰自己,这是假的。原作藏于维也纳艺术博物馆,凡凡问我我们是不是一起看过?遗憾我不记得了,我觉得没有。
新颖的艺术展现形式,更像大型影像装置。走进画中,体验分解成各个时空碎片的油画分块,细致旁观十六世纪在西班牙暴虐统治下尼德兰人民的悲惨生活。走出画外,理解了《受难之路》创作由来和构思。但是这种影像是偷懒的,剥夺了我们站在一幅画面前想象的权利,画的伟大就在其可言说和不可言说的中间态。
莱彻·玛祖斯基导演以电影的手法高度还原了荷兰著名画家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受难之路》,解析了画作中的每一处细节,重建了时间与空间,摄影、布景、服装简直精美到了极致,人物们仿佛置身于一幅动静结合的油画中,画面极具诗意灵气,尽管整体很形式化,但这毕竟只是部艺术片,能做到赏心悦目便够了
20190921le。透过名画,带观众重走受难之路,精致的油画画面之下,能够感受到创作者深沉的情感。表面上,故事是为名画服务,其实最终还是回归宗教。所以,电影性还是很强的。在服装和化妆方面细节无可指摘,这正是我想像的中世纪味道。什么时候咱们也能有这样的古装电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