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谢莉尔·斯瑞德2012年的同名自传,讲述婚姻触礁,母亲去世,自己在绝望中生活多年之后,虽然毫无徒步经验,却独自一人踏上Pacific Crest Trail 远足之路,通过长途步行找回自我的故事。
女主经历了莫大的痛苦之后选择了徒步PCT 在这个普通人需要五六个月穿越每年有将近半数半途而废的地方完成了自我救赎 一路上遇到了几个好心人遇到了一些困难遇到了那个小男孩 即使毫无经验准备不充分终究是完成了 她给了我很多感触我很佩服她的勇气 也确实没有那些痛苦可能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决心 就像我18岁那年没多少准备就一个人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想起来也没干什么也没去几个地方 因为没经验吃了一些亏但是独处的时候看着那些风景开始正视自己内心了 那次旅行之后性子静了许多 也是那之后再也没有自残过 从此就喜欢上了这样一个人出去走走看看的感觉 就像有些人说的 旅行的终点其实是自己 不过缺点就是电影中关于她徒步的过程介绍的还是有些少 也没有着重介绍这样的经历到底改变了她多少而是用了很多镜头介绍她的痛苦
看了预告片大概能猜出剧情走向,然而与预想中不一样的是,全片充斥大量的符号和象征,Chacun porte sa croix,我喜欢导演组织材料的方式和结尾“平淡”的处理。公路片的外壳下,不断穿插的回忆和徒步形成了一种平行但彼此联系的进路,几处声音和图像的蒙太奇用得很好,社会性的人生是一种更为抽象的公路,同样有艰难困苦、迷失、欢笑,以及成长,以及最为重要的对旅程终点的回答How wild it was...let it be 她最终明白了母亲唱的歌,也明白自己会回到按部就班的人生轨迹上,但经过这一场仪式,至少心中多了一份平静 ps. 孩子唱的《红河谷》好美 pps. 关于找回自我这个命题的吊诡之处在于,我们已经预设了一个遮蔽了的自我的存在,等待被揭开,要是根本就没有这个自我呢?
What the fuck 我也骂一次吧,没有在骂这部电影。平心而论,这部电影也是不赖的。一个酒鬼爸爸的不好家庭,后来离开跟着弟弟和妈妈一起生活。母亲一直在教女儿生活并且一直努力向上,但生活就是如此的离谱,母亲在45岁得了癌症去世。生活崩塌了,对这三个人。后来女儿生活糜烂,目的是想在短暂的快乐中能够不去死亡,想逃离妈妈去世的悲伤感。再后来她离婚了,开始了这场自由的徒步旅行。我想作者也许就是赞同这种电影表达方式,在旅途中,过往的画面不断经过,那些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在一个人的旅途中回放,回放中找到摆脱,不断在感悟。性,毒品,坏坏的人,感觉遇到一个男人都要害怕,我也害怕。纯真,这部电影在讲纯真。
整个电影就是 女主徒步旅行九十天 然后在这段旅行中 通过一些音乐的过渡、镜头的衔接,通过梦境回忆等方式阐述女主为什么要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一段徒步旅行因为最爱的母亲的离世 自己开始吸毒乱交以至于和前夫离婚 Paul依然还爱着Cheryl 甚至于在Cheryl如此混乱的私生活也能不计前嫌继续与她做朋友我蛮喜欢母亲这个角色的 因为她活的太通透了 她甚至和自己的女儿在同一个大学上学 不后悔嫁给了一个酒鬼丈夫 她太想活着了 她太想继续做她想做的事了 可她还是依旧在生命的尽头捐出了自己的眼角膜整部电影还算平淡 可能是 Cheryl指甲脱落 鞋子掉下山崖那里算是迎来了电影的高潮 一切开始渐渐明了
一场救赎,她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获得了救赎,还是已经到达了对岸,有一个很好很坚强很乐观的妈妈是所有糟糕中唯一的幸运了。我也喜欢徒步,在你的双脚和大地接触的过程中,你会找到你与世界的链接,人与自然,你会感到慢慢的和很多东西融为一体,蓝天,白云,飞过耳边的蜜蜂,飘到手臂上的落叶,我看到过一个疗法,当你觉得不太好的时候,试着找块地,土和水混在一起的泥里,拿上一把锄头,干一个星期,什么都会好的。为什么,因为双脚踩在大地上,会给人链接,能量流动起来,你会觉得自己真的像一棵树扎根在地里,不断的往深处蔓延,直到完全结在一起。扎根,就是疗愈的过程。没事的时候,多出去走走把。
看原著的时候是在西伯利亚的的火车上 那个时候我妈还在 但也生病一年了 看了其实有点共情 知道有电影 但也确实觉得 一个女人走路俩小时好像没啥看的… 拖了这么久 没想到还是看的这么扎心 尤其是 两年过去 我也失去了妈妈 虽然女主那些糟蹋自己的事情我是不会做 但那些失去至亲的绝望 我全都懂 这可能是我为数不多会想到你的电影吧 妈妈 我好想你电影里用的那些闪回的画面其实还蛮真实 因为在我daily routine的生活里 我也经常会有闪回我走在各种地方的画面(忽然想念1月塞尔维亚的清冷
豆瓣总是这样,评论要比电影精彩的多,不知道是都徒步过,还是都经历了不少。我很难选择去徒步。人生经历低谷,接触大自然会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没有经验徒步就是自杀。无论你渲染的多好。另外,我讨厌徒步,也讨厌选择去徒步的人。大自然没有任何怜悯,选择逃避现实的人更是被自以为的选择所感动。但是自力更生却是让一个人重新成长的机会,无论从哪里爬起来都会再成长一步。另外,我身边多数对徒步感兴趣的人,心里或多或少都不太健康。理解缺失,暴躁易怒,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亦或做事极端。因为选择了逃避问题所在。
双线叙事,闪回剪辑,捕捉到“记忆”的真貌:*碎片式,断断续续,不同事件拼凑,重复,一段对话,无声与有声的,时间顺序*引出记忆方式有巧思:音乐(收音机,主角自己哼唱,遇见的人唱的歌曲,回忆里的歌曲),语言,梦境,触景主题说服力不够。人需要仪式感,但通过一次长途跋涉就实现自我救赎的例子没有普适性。也有很多触动我的镜头,大自然、生灵、小男孩的歌、母亲豁达的人生观,但总的来说,说服力还是差了些原来女主本来要演gone girl,怪不得在这部有女性主义味道的片子里演技很出彩还拿了奖
看了预告片就大概能猜出剧情走向。公路片的外壳下,我喜欢导演组织材料的方式和结尾“平淡”的处理。不断穿插的回忆和徒步形成了一种平行但彼此联系的进路,几处声音和图像的蒙太奇用得很好,社会性的人生是一种更为抽象的公路,同样有艰难困苦、迷失、欢笑,以及成长,以及最为重要的对旅程终点的回答How wild it was...let it be 她最终明白了母亲唱的歌,也明白自己会回到按部就班的人生轨迹上,但经过这一场仪式,至少心中多了一份平静 Ps.孩子唱的《红河谷》好美
对我而言很大的意义是跟着她走了PCT。这辈子我有机会也走一遍吗?需要很大的勇气。关于中间穿插的主人公对于亲情和人生的反思没有很深的共鸣,每个人都有problems这句话确实没错。羡慕她能坚持走完,走到终点一定是大彻大悟。这条trail的真正终点是温哥华东边的曼宁公园,几次路过那里去闪电湖,现在希望十月份能去那里巧遇从终点出来的勇士们,和他们一起感受一下那份释放感
徒步远行的路就像生活一样,有的人很幸运途中搭上了车,有的人遇到好风光就留了下来。哪怕是和相爱的人结伴,也各有各的步速。快的停下来等,或是慢的使劲追,迟早会把双方都弄得疲惫不堪。最好的状态还是你我各按各的速度,不管拉开多远的距离,途中在营地休整,总是可以再相遇,停下来一起喝杯酒唱首歌。只要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就不会走散。就算最后分道扬镳,也终能遇见各自的风景。
必须承认不够勇敢不够坚强就像sherly一直走啊走啊不会解决任何问题,但是这时候没有一个出口喘息释放,无法生活下去的压抑如深渊。流浪啊流浪啊,寻找自我的救赎,也许终有一天不会再需要。经历过才会有共振,哪天坚持不了能否有勇气如此?We are never prepared for what we expect.If I could,so healing
在她不同的环境里闪现的意识流是破碎的、没有逻辑和时序性可言的,但随着快速切换的镜头,这些回忆与当下的苦难巧妙的配合起来,让观众得以深入的了解她内心世界;同时她和在旅程中遇到的一个个的陌生人--善意的和恶意的--之间的短暂交往,也会给她的内心带来新的认识和冲击,伴着美景和思考,她终于走出了这段艰难的孤身徒步之旅。找到了自己,完成了大自然对她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