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编剧: 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主演: 让·杜雅尔丹 / 贝热尼丝·贝乔 / 约翰·古德曼 / 詹姆斯·克伦威尔 / 比茜·图诺克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 爱情
官方网站: weinsteinco.com/sites/the-artist/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比利时 / 美国
语言: 英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2012-12-28(中国大陆) / 2011-10-12(法国)
片长: 100分钟
又名: 大艺术家(台) / 星光梦里人(港)
IMDb链接: tt1655442
艺术家的剧情简介 · · · · · ·
1927年,乔治·瓦伦丁(让·杜雅尔丹 Jean Dujardin 饰),是默片的最佳男主角。每次他在舞台上,都会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他的爱犬是黄金配角,其他女演员只有靠边站的份。一次,面对媒体采访,他无意中邂逅了一位表现欲超强的女子佩皮·米勒(贝热尼丝·贝乔 Béré nice Bejo 饰),尽管后者抢镜出风头,但是他还是儒雅以待。不过,这则头条新闻却压过了他的新戏,老板极为不满,老婆也醋性大发。后来,佩皮闯荡好莱坞,恰好与乔治重逢,这令他心神不宁,演戏频频NG。后来,与老板闹僵的乔治,决定自立门户,自编自导自演。与此同时,佩皮却借助有声电影的契机迅速蹿红,成为了首屈一指的明星。最终,他的默片与她的有声片档期撞车,一场在新与旧、情感与票房的争夺战拉开序幕……
本片获69届金球奖最佳音乐片/喜剧片,让·杜雅尔丹获最佳音乐片/喜剧片影帝,及 64届戛纳影帝。
这真是一部可爱的电影。Take1,2,3,4是我见到的最可爱的表达暧昧含蓄的手法(有着小朋友记流水账一般的简单叙事)矛盾的building也非常有趣 Peppy 地位的上升(talkie film)和Geroge地位的下降(Silent Film)清晰 简明 几乎能看懂导演所有的电影语言。配乐!太棒了 (功不可没!)几次暂停大哭就是因为配乐的恰到好处。个人觉得motif应该是 嘴 (以及peppy嘴边的那颗痣)台词反复提到talkie、wish he could talk 以及最后想要自杀前每个人的嘴的幻影。遗憾的是虽然叫the artist 但George在silent film艺术的追求上塑造的并不是很多。看到更多他生活落魄和有声电影的矛盾 但并没有突出silent film存在的意义。
很有韵味的一部电影,而且音乐很好听。影片充满了对过去黑白片的致敬,复古的镜头语言,锐利的打光,无时无刻的配乐,极简的故事结构,略有夸张的表演,踢踏舞,小胡子,黑西装,长卷发,转场画面……都将观众重新拉回了那个年代。影片其实很简单,表面上是男女主互相成就的故事,有一丝浪漫爱情(知音)的味道,实际上是通过二人的关系,表达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时代的更替,男主代表了默片,女主则代表了有声电影,前者逐渐落寞,甚至意图自杀也代表了时代的终结,直到最后逐渐接受有声电影;后者则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敬畏的男主(默片),但也明白时代的不发不会停歇,于是最后哟个歌舞片的方式,从新让默片焕然一新。艺术本身是没有固定形式的,但精神是有的,其实导演应该想表达的就是精神传承,而且本片上映时也是2D电影和3D电影交接的时刻。
是一部讨论默片本质的作品呀。当男主第一次听到狗叫声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部不得了的电影,默片的古典和认真严肃在这个瞬间全然被揭示出来,区别这部电影和传统默片的是,传统默片并不涉及这种形式本质的探讨,因而在表现上显得简单轻松直白,而显然这部电影则是通过跳出文本,以默片完成了对默片本质的解构分析,使得在传统默片轻松背后的严肃以及浮夸表现形式的意义全然显现。不过,这一过程实际在前30分钟就已全部完成,后面60分钟时间纯粹是这条逻辑的不断延续和再表达,并没有新的内容,并且越往后越是要落入“默片之死”这样简单套路的结局,尽管最后“bang”的字幕又带动了一次阐释的小高潮,但影片大段的时间中,都处于这样单调的状态下,不免乏味,包括剧中两个人物的“隐喻”过于明显,使得总体观感走低。
和诸多探讨电影的电影相似,《艺术家》也是聚焦在电影本身的一部作品。电影从无声的默片时代过渡到有声时代并不是顺滑平静的,在这个惊涛骇浪般的洪流中,淘汰了巴斯特基顿甚至包括卓别林在内的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作品直到《大独裁者》才变成有声片,但他的很多关于电影的观念是跟不上当时的时代发展的:他的绝大部分表演都要依靠夸张的肢体动作,是需要全景的,甚至他为代表的很多默片导演的人物形象、剧作都是扎根在无声电影里的。然而演员的动作、肢体的表现对推进剧情,展现内心世界有很大的作用,电影加入了声音元素之后,有声电影的大量的画面需要用到中景或近景,卓不太看好的对白也要加入。卓曾说:“当流浪汉开口说话,他就算是死了。”终于在“大独裁者”中流浪汉第一次开口说了话,也是最后一次。
歌舞电影。2012年艺术选择黑白风格,电影以1928-1931年好莱坞从默片到有声电影的变革为基础,流露出当下两性合作共赢价值观。不难看出刚开始的电影的配乐是有乐师现场配合画面演出,有大量劳动力参与。因为有声电影的出现,电影公司不再强调演员的夸张表情,演员的新面孔对新科技的重要。当然描述历史的电影除了简单记录历史以外,通常透露出影人的当下价值观。这部电影也不例外,例如这部电影颠覆了传统的英雄救美情节,摇身一变美人解救英雄。该价值观迎合当代男女分工现状,女性能取代男性的工作,暗示传统男社会在科技进步经历变革时期。以合作为主要导向,在社会分工转型时期以友情(可能发展成爱情)为纽带,关心为前提,对落寞的前领导者伸出橄榄枝。该电影制作精良,画面美丽,值得推荐 。
影片最厉害的爱是狗对主人啊!那才是属于我们凡人的爱吧,日复一日的陪伴,心心相印的默契,患难与共的真情,不离不弃的安心。这样的陪伴足以温暖一个孤独的灵魂,这样的一份温情足以支持男主在堕落空虚的生活中不至于毁灭。他在自杀前的犹豫也是为爱,他最终的存活也是为爱。看到他最后一刻抱在怀里的影片是和 女主拍摄的花絮,还是非常震惊的,我以为会是他自己拍的那部电影。这样不是会更突显艺术家的执着与坚持吗?结果最后还是爱战胜了一切,爱比艺术更深入他们的内心。电影的最后终于有了声音,二人跳舞时脸上藏不住的笑意,轻快的脚步,哒哒的声音,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更是打动了执着的男主。他为爱接受了有声片,接受了新的生活。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对好莱坞的致敬 从无声到有声艺术形式的变化更迭对艺术家的残酷 最精彩的莫过于结尾的跳舞高潮和瓦伦丁的声音噩梦 黑白影像的完美构图 如果说《舞台春秋》是当时查尔斯 卓别林对自己坚持的默片时代艺术生涯的缅怀与告别 那么《艺术家》就是当下电影人对一个时代的缅怀与敬仰 男女主分别代表无声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 最后两人的圆满结合也给时代更迭的残酷一个充满希望与鼓舞的结局 也是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最终致敬 电影已死 但电影万岁
喜欢疯了。但首先声明一下我没有那么爱剧情和结尾,我希望在“Bang”那里就结束,因为我觉得男主应该留在无声年代。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在最后一幕热泪盈眶。有几幕灵的不得了,特别是男主发现只有自己没有声音那里。有声和无声的交替,男女演员剑拔弩张到舞蹈都让我梦回雨中曲。在有声电影的年代用无声电影来讲有声和无声年代的过渡,好绝。演员选的很好,杜雅尔丹默片气质太强烈了融入的非常好;我觉得贝乔挺好的,好多评论觉得她没有默片的灵气但这个角色本身就不属于默片时代。总而言之,我心满意足。
着实中规中矩 那些小心思的 俗套的伎俩在影片开始的确能让人欣然接受并且会心一笑 但是一直用就让人觉得够无聊的了 并且人物的动机有明显纰漏 至少来说 男主为什么不演有声片是没交代清楚的 影片结尾他说了一句台词 也不是难听的那种啊当然优点也不少 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将现实与电影的距离模糊化 有声片初期的那一段有声片段让人眼前一亮 除此之外 有一些镜头也挺有考究女主真是把英法德三语种的佳作演透了....(虽然这部在我心目中不算佳作)
很特别的类型,不古不新,用最新潮的手法去模仿传统默片的风味、形式,又出现了老默片中不可能存在的现场音的录制,电影本身就是讨论有声片和默片的关系——它也给出了答案,不必神伤,应该同体携手共进。所以更像是一次后人利用新法进行的解构和致敬,内容上除了演员缺少灵动外,画面和配乐的仿古都做得极其有味道,让我们能看到一次新时代的新默片,非常特殊。而结局的声现,再次点出了主题,默片和有声片都是同体的电影,不必分割。
1、论养一只乖狗崽子的重要性/2、骄傲使人落后/3、时代转的太快太快,9999个人在前面飙车,1个哑巴落在后面跑,在心里大叫,求求来人救救我吧,救救我吧....Lonely Star.....强烈的孤独感是最让人绝望的,我太能明白了。然而现代人,谁敢说自己不是那个哑巴呢,谁没有无声的呐喊,救救我?时代太快了......没有人可以同时代的步调一致,如此痛苦却又如此催人向前......
表面看上去一场名利的救赎,实际上却是讲述电影时代的一次大变迁。从画面比例到镜头设置,从演员的表演再到场景、服饰、配乐设置,都做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精确,还原度是史诗级的。关于全片的男主女主的故事线,细节也真的让人感触颇深,女主和衣架的对手戏、男主与橱窗的对手戏,还有在餐厅的“背道而驰”,这些精妙的设计让我们感慨原来电影是如此伟大的艺术。那些年代的那些为电影奉献的人,都是大艺术家。
两星半,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两年后香港人拍的《僵尸》同样打着情怀的旗号,但它并没有照着老僵尸片的模子再刻一遍吧。《艺术家》好嘛,说致敬默片就真的拍了个默片,拍就拍吧,默片真正的优势又没学到多少,就这么个故事,即使放在1921年已经很平庸了,可偏偏出现在2011年,唉它就能拿奥斯卡。还有我巨讨厌被正面刻画男主,搁香港就是一跛豪,最多惹人同情罢了,但绝对不存在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