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美女  科幻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伍电影

 
电影译名: 五 / Penej / Five / Five Dedicated to Ozu
影片导演: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豆瓣评分: 7.60
影片地区: 其它
影片类型: 纪录片
上映年代: 2005
影片时长: 74
更新时间: 2018-04-23 01:20
浏览次数: 231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伍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主演: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语言:无对白
地区: 伊朗 / 日本 / 法国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05-3-23
别名:五 / Penej / Five / Five Dedicated to Ozu
用户标签:阿巴斯,伊朗,伊朗电影,Abbas_Kiarostami,纪录片,文艺,日本,AbbasKiarostami
片长:74分钟
imdb编号:tt0409965

1)沙滩上,一小截断木随着海浪滚来滚去,不得自主。在不断拍打之下,它最终断为两截,朝着不同的方向各自行进;2)蓝天白云,和风拂面。人们悠闲地在海边散步,他们欢声笑语,无忧无虑。海鸥在天空自由地鸣叫,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祥和、宁静;3)空旷的海边上,六条小狗在这里游戏嬉耍,似乎没有人能够搅扰它们的快乐;4)鸭子们迈着凌乱的步伐从这头走向那头,再从那头奔向这头,谁也不知道它们想些什么,或者只是沉迷于这样的行动;5)深夜,蝉鸣、虫鸣、蛙鸣,风声、雨声、水声,大自然的万物在这一刻演绎了绝佳的协奏曲。
  本片为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向小津安二郎的致敬之作。

7/10。提取了小津风格中无的境界,一次对纯粹影像表达多样化意义的极致探索,每个画面都没有表面那么简单,而是倾注了细致选择,譬如六条狗以不同卧坐姿势面对大海,阿巴斯在涨潮的时候把吃的埋进沙里,让狗习惯静静地待在那。同理,鸭子急匆匆地跑,突然一只鸭放慢脚步,其它鸭都从画面右边回撤,这种生命流淌的意义经过精心准备。五个长镜头回到了电影诞生之初的状态,彻底摆脱了蒙太奇对时空的分切,达到了巴赞所认为的绝对的连续统一。机位由五个远近不同的正面视点组成,画面随着自然光越来越强,曝光泛白将海天分界线慢慢消失,这个过程只是观察、感受和融入,天人合一,所以画面二聚集的人声也被海涛声淹没。画面五长达半小时俯视水面晃动的月影,月影时而被云遮住,不久雨点不断,雨停,月影再现,让观众等待月的变化,揭示了一种新的观看节奏。

伍剧照

疫情期间最适合看这个,看看海,看看沙滩上的小狗,听听大自然的声音。及物,不及人,不算“新”,从前存在主义和法国新小说就是这样。阿巴斯像是预言到了后来的网络直播,稀松平常的、无戏剧性的、随处可见的内容成为包裹人们生活的影像产品,“相”本来就是人的生存环境。不知为何,看时总觉得这像是《樱桃的滋味》里自杀者的主观视角,眼里一片忧郁,看到的却是万物的生机。观众看影片时产生角色的想法,等同于角色特质、处境已进入观众内心,这时观众在用自己的身体扮演角色,观众也就成了演员。建议晚上在房间关灯看,或有影展时去影院看,因为后两段里月的倒影会成为你所在空间里唯一的光源,一片漆黑,只有影像中的月亮为你提供光亮,机器僭越造物主成为你的神,只以光为主体、没有实体材料的电影究竟是真神还是伪神,待你在片中体验。

伍剧照

看的话就两种心态,一种是不停思考,给这些长镜头和白噪音注入自己的理解,不过这得是本身段位就比较高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像我这种就要么全程完全放空,什么都不去想,要么当作助眠影片或者做事情的背景音。这种影片拍出来肯定会有人喜欢它,但是我个人还是觉得,电影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那还挺无趣的,网上的这类视频非常多。反正我也品不出阿巴斯想表达个什么人生见解和哲理,那不就和其他普通视频差不多嘛,倒是网友们不同的解读非常有意思~

伍剧照

具体表达咱也不懂,咱也不敢问。我看到的五段分别是“1微观世界,大浪淘沙冲走了母体却留下了坚毅;2宏观中,人群匆匆却无人在意淘沙之事,鸽子与老人一样经历着驻足和分离;3海浪依然律动,能享受海天美景的不是人类。4多少人的一生都像跟着头鸭随大溜的憨鸭子,而没想过自己想要去哪里。5阴晴圆缺,浪花淘尽,一切终归平静。”但是,也有种阴谋论方向的猜测,这可能是给知识体系庞大又善解读的精英团体狂欢的素材,因此,越微言越大义。

伍剧照

致敬小津,又十足阿巴斯风格的影片,和之后的《24帧》一样,长镜头里的变奏曲。看似呆板,实则做了精细巧妙的设计:浮木被浪打断;四位老人偶遇交谈;强曝光镜头里只有四只狗和划过屏幕的蓝色海浪;节奏变化跑过画面的群鸭;最后一场实在妙不可言:时隐时现不断变化形状的水中月,动物们和环境音的合奏(蛙、狗、鸡、鸟、雷、雨),一个雨夜到一个黎明。这是一部需要在影院观看的片子。贯穿全场的水声,海浪和雨声,确实很催眠(笑)。

阿巴斯研习06. 因为阿巴斯的一段描述而看了本片:“《伍》的第三部分是一个16分钟的海浪冲刷里海海滩的镜头,背景是大海和地平线。在现场我看见了一群狗,便费力放了些食物,想看看它们是否会回来,而它们的确回来了。于是一天早晨日出前——当天色尚暗——我拿起摄影机,把它架设在海滩上,然后睡着了。醒来时,我看见一些狗在水边睡着。” —— 阿巴斯是个诗人。这部片子是一部诗。

阿巴斯稍一用力就证明,不拍小成本儿童片,人家照样是大师。有些人可能又要将此片比作“时间-影像”,其实这是妥妥的“运动-影像”,大海的声音多抢戏!而声音本质就是物质的振动。阿巴斯自述此片是向小津致敬,但在我看来,日本对自然的静观是“物哀”,而这里其实是“恬雅”。这部电影怎么说也比蔡明亮强,蔡明亮要是把李康生去了,兴许还能搭上点阿巴斯的水平。

哈哈哈鸭子最可爱了,第二段也有趣,水波月色蛙鸣这段可以说是浑身解数力求日式审美了 但是真的....不是诶 这个只是元素堆砌而已 关键在意境而不是元素唉。小津其实是经典电影导演 长处在于重构经典电影手法(尤其是剪辑)恰恰不以长镜头取胜。小津对影像和演员的控制是非常苛刻到位的绝不是侯孝贤那种let it be的拍法。我觉得很多人都误解了小津

哈哈哈鸭子最可爱了,第二段也有趣,水波月色蛙鸣这段可以说是浑身解数力求日式审美了但是真的....不是诶这个只是元素堆砌而已关键在意境而不是元素唉。小津其实是经典电影导演长处在于重构经典电影手法(尤其是剪辑)恰恰不以长镜头取胜。小津对影像和演员的控制是非常苛刻到位的绝不是侯孝贤那种letitbe的拍法。我觉得很多人都误解了小津

很多评论把阿巴斯这部五个固定机位长镜头致敬小津之作归结为“无”,确乎第五个夜雨池塘有点小津的东方禅意,值得一说的也似乎只剩下音乐/淡岀转场。几乎失焦的画面使“凝视”变成奢望,视觉捕捉被听觉接纳替代,那些层次分明的声部在时间格式中调配受众的感知潜能,渐渐发散为无常世事的弦外梵音。

一场实验,名导演的任性特权(阿巴斯也是影片的一部分);眼睛注视着银幕,而你想的东西都在银幕之外,这部如此,[十]也是如此,两种思路;第一段的位移,第二段其实是塔蒂在找素材啊~(想起在海边发呆的时光),第三段光线变幻,第四段鸭来鸭往,第五段自然交响(还当他要全程黑屏);音乐转场

仿佛都是真实记录,也的确记录的都是真实,但是经历了导演幻术。第一段的木头辩证法,第二段的聚散行止,第三段的群体与位置,第四段的期待和倒放,第五段的重现和应答,所有这些首先是想象,更重要的是,永远大于想象。所有事物都是消失的痕迹,这是与《利维坦》式流动相反和同在的世界。

伍到无,虚无,致敬之作。每一个电影导演努力都想到达小津的境界,五段固定镜头记录某一段时间的变化过程,环境与事物的关系,没有人为干扰,只是放在那里,观察倾听,在海边,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淡入淡出,终至最后静与动的平衡,在雨声中万物在这一刻自然而平和仿佛身临其境心旷神怡。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夏天的滋味 聂鲁达 冰的融化 阿尔卑斯的激情 魔鬼深夜秀 猎人们 慢慢 至关紧要的岁月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