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伸冤记电影

 
电影译名: 被冤枉的人
影片导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豆瓣评分: 7.50
影片地区: 美国
影片类型: 剧情,犯罪,黑色电影
上映年代: 1956
影片时长: 105
更新时间: 2018-10-01 14:50
浏览次数: 222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伸冤记电影演员名单
亨利·方达 , 维拉·迈尔斯 , 安东尼·奎尔
伸冤记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克里斯托夫·巴勒斯彻洛是一家夜总会的贝斯手,生活有点困窘,但还算平静,由于需要一笔钱,克里斯托夫拿着保险单到银行贷款,银行的职员都认定克里斯托夫是前不久前来打劫过银行的劫匪,于是被警察带走,由于受害者一致咬定他是劫匪,于是性格温柔的他就这样被送进监狱,当克里斯在绝望中祈祷之后,那个和他长相相似的真劫匪在抢劫时被当场抓获,克里斯托夫被释放,但他可怜的妻子罗丝却处在神经质的状态下……

诡异的悬念一直保持到了接近尾声,只是没想到之前包括男女主角在内所有可能的可疑角色都成了麦格芬,真相竟然真是惊人的巧合,或者说是上帝的阴谋吧。从男主被抓直到保释出狱这一段的场面调度与镜头,安排极其细腻而有条理,有很多值得学习之处。主角在面对警方专业而清晰的办案流程所展现出的静默化的人物动作链时,那种不知所措的心理疑惑感,让观众对悬念的注意力也同时高度集中,颇有布列松的风格。牢房墙上阴影形成对主角的绞索的象征,通过牢门窥视窗口的推拉镜头来作为跳跃时间的连接手段,技巧很有启发性。由于真是认错了人,希胖亲自强调此片的独特性就在于目的不是揭开阴谋,而是呈现了对蒙冤者家庭的精神伤害。执法部门认定犯罪可否的可选择性使得先入为主的想法会影响公正性,也说明了检察官专事指控与律师专事辩护,才能保证依客观证据断案

伸冤记剧照

世上最高尚的美德是拥有逻辑。在这一标准上,大多数人本质都邪恶至极。装模作样交流毫无意义的废话,肆无忌惮宣泄矫揉造作的情绪。体面斯文的阶级,迷失在狂热无序的精神状态中,捏造谎言,混淆真相,仇视真理。人含泪诉苦被厄运毁灭又亲手酿造祸端。帮人洗脱冤屈的圣人也是毁人清白的恶魔。芸芸众生皆不尊重事实。能够对所作所为负责到底,是鲜少有人具备的稀有品质。人类有好有坏,但都不可信。要用最苛刻严厉的态度,去怀疑审视眼神无辜的受害者。利用恐惧狠狠震慑义正严辞的弱势群体,揭穿他们洞察力深处的缺陷。最终会发现,没有一个人值得信任。人人都在说谎,人人都想出风头,人人都无法进行严密思考,人人都立足于谬误,人人都在挖掘正义的陷阱,又毫不迟疑服务于道德妄想。欺骗自己没有好下场。看不清现实会被现实羞辱。缺乏逻辑会粉身碎骨。

伸冤记剧照

真实案件改编,令人感叹生活在某些时刻果然高于艺术。Miranda法则出现前暴力机关阴影之下的无辜者是如何手无寸铁,自以为一帆风顺的平凡个体又是多么容易被摧毁。正如片中律师所言,司法好似一趟列车,一旦上了车,不到终点就无法停下。而未经过深思熟虑的程序正义,只能沦为必要之恶。最终将沉冤昭雪归功于宗教,很戏剧却更绝望,是不是说,哪怕你在侦讯中坦率配合地做对了每一件事也仍然无力掌控自己的结局,只能眼睁睁地将命运交到警察、律师、法庭和舆论手里?甚至寄希望于真正的犯人克制不住犯罪欲望这种飘渺的可能性?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证明我们的法律是不完善的,是注定制造冤狱的。另外,我不能原谅那些证人在发现自己的指证险些摧毁一个家庭后竟然连道歉的勇气都没有。

伸冤记剧照

后30分钟好难处理……希胖用了N场戏来调,但还是节奏怪怪的……这种故事进行一半已经能猜到后面抓到真凶才能解扣子,而且肯定是【突然间】:中断中间大段探寻求索的过程———不好拍。男主这个角色在解扣之后的行为不可能像肖申克的救赎那样一场大雨揪烂衣服那样狂笑,戏会崩,也会加速结束,因为一切都会平息,再也没有剧情大起伏了。希胖把这个难题解了:把男主和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女主身上,这样处理很巧,但也违背了前面造势的初衷———前面用了大量第一人称镜头去关注男主被卷入案件的体验:1到了警局、监狱这种不属于他的空间2离开妻子家人的【拉】镜头。剧情逐渐被带入妻子的变化,移情中断,造成脱节,主体偏离,一定会有观众感受的异样,这就是后30分钟的问题。

伸冤记剧照

希区柯克有很多作品都是男主开始被认定为“凶手”,历经辗转,最终洗清自己,真相大白。像《三十九级台阶》《海角擒凶》《捉贼记》《年轻姑娘》……都是这个主线。《申冤记》同样是这种格调,但它是最为沉重的。片中的警察并不是想象那样的可恶粗暴,反而显得彬彬有礼。可影片的气氛和音乐依然能够感受到老百姓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永远是弱者,那种无奈和压抑让人喘不过气。即使再无辜,所谓的制度也会尽可能以任何办法打败你。当得知有可能为你作“不在场证明”的证人去世的时候,那种含冤的绝望多么令人崩溃。最终巧合的是真凶终于绳之以法,但男主的老婆却要在精神病院度过漫长的两年。结局是悲剧的,我们不仅要想想谁才是真正的凶手,这点还是值得深思的。

伸冤记剧照

这部电影我非要6.1晚上打开,看到12点了都还没看完,还剩大概40分钟,本来还要坚持看完,但是网卡了……忍不住看了影评,就不忍心再打开看了。男主那个委屈无奈空洞的眼神,实在让我印象深刻。女主前期多么美丽,温柔,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但是后面却发了疯,唉,谁来拯救这个破碎的家庭呢。男主刚确定入狱时有一个镜头是男主的图像像ppt旋转效果那样旋转233当时也许是创新,现在看有点搞笑。有两个镜头很特别,一个是警察站起来,切到他的视角看男主,那个压迫感和无力感,第二个是女主突然站起来逼近男主,加入主光源位置的切换,一瞬间的沉重扑面而来,希胖真的很会用镜头。开场的时候,希胖出来说这是真实的故事,用黑白镜头,有点特别的。

伸冤记剧照

很深刻的一部电影。令人反思司法体系对一个无辜的人的凌辱、压迫和摧残。镜头语言之考究令人叹为观止。亨利·方达演技炸裂,即使一言不发,都能用眼神、气场、神态、动作让观众感受到一个老实人被冤枉之后无奈又无助的复杂心情。——令人气愤的是,因为抓错了人而给人家的生活造成如此巨大天崩地裂的创伤,政府有赔偿吗?有道歉吗?保释金还了吗?而那些根本没认清楚嫌犯就胡乱指认、不负责任、拿别人的人生和生命开玩笑的保险公司贱女人们真是太恶心了!对别人犯下如此罪恶,最后连个道歉都没有?直接灰溜溜地走了?怎么那么不要脸呢?!给这帮女的竖个中指吧!——9分。

这应该是希胖最具电影性的一部作品。那些过去影片中时而累赘时而花拳绣腿又匠气十足的叙事悬念/焦虑花招几乎都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视听感知的呈现意识。他以沉稳的耐心,简洁的风格和细致的刻画展现了一个人一步步不能自制地陷入漩涡之中的过程。前半部分人物的行走的姿态、接受检查的动作和无声的恐惧好像融进了早期布列松电影的冷峻,后半部分寻找证据过程的徒劳,女主角沉默中的精神崩溃和半悲剧性的结局又将观众拉到了五六十年代意大利电影中核心的绝望忧郁情绪。这应该是希胖电影生涯中唯一一次彻底摆脱类型片而接近艺术电影表达的尝试。

电影的开头希胖即露脸并献声,电影结尾以反高潮处理方式结束,这无疑是我看过的希胖电影中最为特殊的一部。真人真事改编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真实发生的小人物含冤入狱所经历的一切能带给观众更深的沉浸感,另一方面剧情重点从男主是否犯罪的悬疑性转换到妻子精神受到伤害的心理层面,剧情的割裂是为了符合真实事件发展的过程,却束缚了创作性。我还蛮想看到如果男主真的是双重人格的抢劫犯,故事又该如何发展,而这也是希胖所擅长的。看完电影后只希望奇迹的祈祷不再成为破案的关键,冤假错案就此完结。

最不典型的一部,结尾也偏弱 特吕弗在与希胖的采访中也争论说 希胖的dramatic风格不适合拍这种偏documentary,比如主观镜头应用在这种objectivity主导的叙事中完全不合适 但考虑到本片的商业利益希胖反驳也没办法拍成完全记录 但是感觉也是希胖偏humanitarian或者更像是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吧,比起前几部都注重于描写或者讽刺中产阶级(ie.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麦卡锡时代个人平静生活的岌岌可危,一旦陷入机器的漩涡就注定不能全身而退。妻子崩溃边缘那段台词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遭受非美活动委员会迫害的美国人的心声:他们会联合起来对付你,破坏一切有利于你的证据,彻底毁掉你。他们最终还他名誉,可是那些创伤和裂痕,就如同片尾结束时背景的破裂水泥地一样,永恒无法愈合。那个精神彻底崩溃的太妻子真的能够痊愈并重新开始幸福生活吗?不可能了。

希区柯克拿真实事件拍了部悬疑电影。生活中的无法预知,但是天塌下来了还得继续生活啊!看到更多的是底层人的挣扎,以及命运多舛。整部电影,太压抑了。法庭戏和监狱戏用了库里肖夫剪辑法,真的把那种绝望感做出来了。还有监狱的那个摇晃镜头印象好深,好像希胖曾经有过被关进警察局的经历,看来那场戏他深有体会。还好,真实事件的他们最后撑下去了。祈祷也许有用,天知道呢。阿门。

沉冤昭雪的故事,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使故事拥有了真实厚度的同时也束缚了希胖的自由发挥,这是双刃剑。前半段尤其好,沉稳有力的叙事,并且将铺垫、悬念都埋的很好,缓缓推进。加之希区柯克式的招牌镜头调度(监狱眩晕、破碎镜面、人脸重叠),对冰冷司法制度的批判,并对应重点着墨于人物的心理刻画,这些都是加分项,不过结尾收的有些仓促,显的虎头蛇尾,可惜了。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致命邮件:2001美国炭疽攻击事件 法网惊魂 幸福终点站 卡萨诺瓦 冒牌家庭 飞越温柔窝 小人物 罗马帝国第三季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