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
导演:Sergei Miroshnichenko
语言:俄语 Russian
地区: 英国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05-11-29
别名:Рождённые в СССР: 21 год
用户标签:纪录片,俄罗斯,苏联,人生,documentary,社会,2000s,2005
片长:176分钟
imdb编号:tt0814034
Born in the USSR: 21 Up is a 2005 British documentary, directed by Sergei Miroshnichenko.
Following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original UK Up Series, this documentary revisits a group of Russian children at seven-year intervals to track their development against a backdrop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Following the success of the UK original, this film looks at life for a group of young people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he adults here, all introduced to viewers at the age of seven and seen again at 14, were born in a country that no longer exists. Their stories provide an insight into the break-up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s well as a reflection of what life has become without Communism.
Since filming started 14 years ago, some of the youngsters have left the former USSR to go to Israel or the United States, some have stayed in their family home, but all have had their lives changed. Archival footage of them at the ages of seven and 14, and now new material at 21, shows life in a society that was once shut off from the world.
The documentary was followed by Born in the USSR: 28 Up in 2012.
经历90年代的乱局,俄罗斯正面临社会道德沦丧的后果,贪污腐化权钱交易这些事年轻人都能朗朗上口。结婚生子的人比想象中少,大部分人还在摸索期,这是社会正进入现代模式的征兆。与南非版一比较,觉得这些苏联孩子的生活也不太坏,虽然他们自己不这么认为。自学女孩果然出事,这是长期与世隔绝的后果吗?热爱大自然的湖畔女孩现在谈的只是钱。当兵小哥思想还很幼稚狭隘。双生子的乐观个性令人欣慰。吉尔吉斯俄国女孩21岁还很漂亮,而黄皮肤小子则突然变成男人了。说唱男孩突然跑到德国结婚!安德烈彷佛带着使命来到世界,小的时候触动无数心灵,长大了一心想着帮助跟他一样的孤儿。
“我的国家已经死了,我是属于过去的人”这集开始,小孩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让所有人都开始怀念过去。不知是不是有意为之,节目组镜头比前两集更注重这个特殊一代的迷茫,大家开始想念那个,虽然不自由又腐朽,满是脓疮的,他们怀念用上交自由而换来的福利体系,国家会关心个人,照顾个人的时代。新世界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好,只有rapper小哥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接触到了梦想,虽然七年后又离开。天才学霸少女患上抑郁症,霞姐拒绝拍摄,亲密如海岸与海洋的兄弟走上不同的道路,教堂的女儿仍然束缚在家庭里,以色列服兵役的小哥肉眼可见地被战争逐渐摧残
就像《十二怒汉》交给俄罗斯人 从社会议题延伸到历史 民族的大图景 最终的效果令人惊叹 《人生七年》的策划在第三部中完全开花结果 编导不断运用蒙太奇表现失落帝国的孩子们渐行渐远的人生轨迹 有抛物线走向的人生 也有上扬线的人生 更庞大的议题也随着历史推进而来 此时的欧盟正如当年的苏联 人们开始为又一个共同体的未来担忧 和平与战争也成了这一段的新主题 参与巴以冲突的以色列士兵 被美国家庭收养的男孩 在法国享受人生的富二代 第三部充分勾勒出了这个世界真正的样貌
有一段时间是开着弹幕看的, 有些主人公明显已经走偏了,但是弹幕好像依然是那么善良地评价着纪录片里面的主人公们。对于恶的宽容来自于我们对于恶所处环境的预期,对于善的刻薄也来自于我们对于善所处环境的预期,所谓评价仿佛更多是主观思想对客观环境期待结果的评分。 不同于7岁和14岁,21岁的主人公们实现了自己思想的独立, 而且这个年纪的他们对于自己的看法也无所畏惧地表达。
一直说自己最喜欢真实的我看到他们的21岁,竟然有些抗拒,在我看来除了养鸡的小哥,其他人的生活大抵都不如意。以前看电影,哪怕结局是悲剧,我也欣然接受,然后说我就是喜欢现实主义,可是纪录片里这些真实的场景竟然如此沉重。也许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平淡无味的,而苏联这个特殊的国家的孩子会更加艰难。希望28岁的时候可以看到纳斯佳,养鸡小哥和所有人灿烂的笑脸
21岁的人生更加精彩却也无趣。莫斯科的嘻哈小哥哥成了脸上有伤的安保人员,吉尔吉斯小哥哥活得更苦但还是为有了儿子而高兴,西伯利亚的小村姑读了大学,犹太小哥哥在以色列军中服役说他迟早会再度离开自己的国家,被美国家庭收养的安德烈野心勃勃地推了学做IT……多好啊,青春大概都这样过。
21岁的他们对于国家却有更深的看法,很喜欢卡佳无论是7岁还是14岁她都充满着希望与知识,但21岁却带有了抑郁症的影子,花了很长时间才走了出来,那种淡然的眼神让人唏嘘。安德烈有了自己的小天地,虽然孤独但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对于未来大家都有着不一样的姿态,却带着相同的乐观。
真是一眼千年。大环境的力量是无尽的,解体对他们的影响是终身的,一种看得到迷茫,虽然也有逆袭和转机,但各位主人公更加现实理性了,纪录片结尾各位的人生总结,像海子的诗,无力的希望。英版与俄版各有千秋,如果非要谈格局的话,就是《双城记》与《战争与和平》的差距吧。
怎么这么早都工作了,真是长大了,进入社会,各人有各人的理想吧,卡佳长期的孤单,失落和压抑导致了抑郁,拉多在经历社会和国家巨变后,对政治的思考多了好多,安东的政治天分不再有,安德烈还是那么善良,但不再可爱 丽塔也没十四岁好看了,而且为什么一心想着赚钱,投资呢
俄国人真的早熟,除了长相上,这么多人居然21岁就结婚有娃了!而且才21岁,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了。就像动荡的苏联社会已经渐渐平复,他们的生活也开始向平稳的轨迹走了,生活的大锤谁也没有饶过啊……不知道这一年为什么社会我霞姐拒录了,期待重返!
安德烈强调他永远是个俄国人,然而从他的表达和生活方式可以感觉出其实他的思维已经相当美式了,但正如他说的人不可能被从头到尾翻新,他内心又抹不掉早年苏联时期的影响,就这样不上不下地卡着,或许是他后期身份同一性没解决好陷入迷茫混乱的原因之一吧。
都是好善良、有底线、还勤奋,不会走捷径,有担当的好人。安德烈带着大狗狗在移民聚居区租了一个大房子。当年看似叛逆的少年去当兵了。天才少女压力过大。犹太姐弟去当义务兵。季马为爱只身远赴德国。格鲁吉亚小哥他姥姥好可爱啊。一日苏联人,终生苏联人。
到21岁比14岁至少长像要成型些了,14岁真的是最不讨喜的年龄。或许俄罗斯的寒冷让他们成熟得更早一些。出生影响人生,截止目前还没有一个逆袭的。到了选择自己人生的时刻,其实并没有什么可选的,只是被选择罢了。真实人生,平凡世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