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故事发生在新年来临之夜,传说每年的这个夜晚,死神就会来到人间挑选一个罪孽深重的人来驾驶他的马车。这次被选到的是个抛妻弃子又嗜酒如命的流浪汉,在流浪汉由于自己的作风问题而即将被夺走生命时,一个孱弱的修女用基督之爱拯救了他
极品。我以为那个结尾的坟墓是那样的,还大呼大师,是我太悲观了。带着自己的经历去看,那种动人的瞬间的捕捉让人惊叹,把缝好的衣服扯烂,疯狂的笑后,那种破罐破摔的瞬间爆发。眼睁睁看着自己杀死爱我的人却无能为力,罪与罚,善与恶,互相拥抱,喜极而泣,这真的是最高级的戏剧冲突了。不断倒序与闪回,极具现代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其实就是坨坨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那种自我侮辱、甘愿沉沦的自虐感与背负沉重道德枷锁的负罪感,这其实不正是一种高尚的宗教情感吗?伯格曼大师据说每年都会看一次,从这部作品可以看到伯格曼野草莓的致敬啊!还有他最爱的戏剧,分为五幕。还有闪灵的影子。注,人们以为这片子技术牛逼,结构啊,叠化啊,甚至是某些大师的启迪,其实最厉害的还是用朴素的情感回归到宗教体验中去了。想到红楼梦,恐怕亦是如此。
据说博格曼看过1000次,很多元素确实在博格曼电影中反复出现,比如说对于死亡的恐惧与迷恋,魔术般的宗教救赎,甚至那个死神的马车和人性的双面性,前半段犹如恐怖片,幽灵马车行驶在空旷的旷野,行驶在萧瑟的海边,行驶在夜晚空无一人的街道,可怜的人死了,灵魂出窍,马车夫搬走了魂魄,后半段变为了道德情节剧,用一个非常基督教救赎的故事来寓言了人性本善的道理,男主角沉迷于酒精,家破人亡的惨剧,但一场关于死亡的梦境却救赎了他,死亡引领他找到了活着的美好,在电影最后结尾那个戏剧性反转的场景中,幽灵与现实的对话,无力又沉默,仿佛人类只能局限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听到上帝的声音,以当时的技术能力来说,许多夜晚场景完成度让人咋舌,灵魂出窍的戏也使用了多台摄影机反复拍摄才能完成,百年前的电影居然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受罪、挤压的灵魂:在上帝收割众人灵魂之前,痛苦、堕落不再,坚毅、成熟将在每个人的眼中流动。色彩:昏黄的室内,浅蓝的户外,黑鸟下沉。碎裂的光点在画面上浮动。指向:20s清教禁酒运动;欲望之眼的挖除,满街的流浪汉传递了更为复杂的社会信息;而对于其中的流浪汉的处理更可见社会上宗教意识复兴与拯救的意图,悲伤的是,之后的社会制度却一步步走向了所设想的对立面,一场无声息的颠倒造就了今天——再没有拯救军旅馆了;无意识的脑海里,也暗含自我牺牲的超越。那是基督所期望的救赎。配乐:Pita。这是我听过的、最不喧宾夺主、最精湛的配乐了。电影的形式是如此没有,乃至它竟可以超越时代、超越主题。一些探讨:修女的死才是真正的死,醉汉则不然。
五星五星!给它! !You have possessed all that is most wonderful, but you have lost it. Promise me to listen to your heart,and we can talk again. I have no power over the living. Are you crying David? Lord,please let my soul come to maturity before it is reaped.
超现实主义+倒叙与闪回+暗黑传教风默片着实少见,难怪是老库和伯格曼最爱的电影之一。鉴于此,本片很可能和《残花泪》共同启发了《闪灵》中的斧头劈门一幕。然而导演试图传达的价值观恕我无法苟同。爱可以救赎罪人本身,但无法弥补他犯下的过错。宽恕是上帝的特权,对凡人来说则是一种傲慢,我们能做的仅是把罪人送去接受审判而已。但反过来,Edit修女也并非彻头彻尾的“圣母”,因为她虽有慷他人之慨的嫌疑(一厢情愿地让夫妻团聚,事实上却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痛苦),却也实实在在、心甘情愿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无怪乎《菜根谭》里说“好利者害显而浅,好名者害隐而深”,而不为名利只为信仰者则危害尤甚。
配乐出色,音乐的情绪随着场景内的基调变化转换自如。“上帝,请让我的灵魂在被收割之前成熟起来。”只有死亡临近,人才会真正地自我审视和忏悔,才会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才会知道什么是最珍贵的。倒叙的人物过往让正叙中主人公的忏悔、修女向幽灵马车夫的祈求更加有力。主人公堕落的转变过程较为省略,着重刻画人物堕落后的命运和性情。修女也是塑造得特别神圣,尽管有形象扁平之嫌,但也正是这样片面的塑造才使得她在面对马车夫时的祈求特别打动人。当然,也离不开她的美丽圣洁的外貌的辅助。若是不那么戏剧化就可以给五星了。
21年的黑白电影,通过不断的闪回以及套层闪回,叠印将整个故事足够复杂完整。看了资料这部片对博格曼影响特别大,博格曼之后的电影多次出现死神和《幽灵马车》的影子。艾迪特作为一个无私奉献充满宗教光辉的独立女性形象出现在21年的黑白片中,还是很震撼的。表演也很少戏剧的夸张,面部表情很丰富,说明有了电影表演的意识,对于内心世界的表达有了道路。最令人吃惊的是叠印的死神世界,在讲故事的维度上有一个类似上帝的视角宗教的高度,可以讨论哲学文学。这部电影全程配乐特别好,每场戏的音乐无限贴合情绪。
我突然想起一个事儿,之前间隔年的时候跟一个瑞典老头儿聊伯格曼,当时英语可磕巴了,但挡不住我敢说啊? 他说他不喜欢伯格曼,我问为什么,他说:his film is always about family,religion and redemption something like this, and I am an atheist, bad at family things also. 看完这个我心想,这都是继承师傅衣钵啊!哈哈哈 ps.107mins version
《幽灵马车》这部影片极具北欧神话特色,虽然是默片,但有着很强的表现力。故事的核心是北欧寒冷的新年之夜里,一个流浪汉得到救赎的故事:大卫酗酒成性,害的自己一家人死的死散的散,却依旧没有改掉恶习,意外死在除夕夜。在上一任“幽灵马车夫”的带领下,他回顾一生,懊悔于自己的罪过,得到了救赎。影片开头始于大卫身死,灵魂出窍,然后以倒叙、插叙的手法回顾过往,甚至有回忆之中叠加闪回的片段,初看在理解上有些混乱,但对剧情有着一定了解之后,这种方式反而起到调动情绪的作用。
9.7这可以说是伯格曼的启蒙电影了吧。不仅仅是《第七封印》和《野草莓》,甚至“沉默三部曲”都能看到一丝本片的影子。而影片本身也确实是一部划时代的经典,氛围上有着北欧自带的冷峻,但又不缺温情;画面上又有着梦境般的虚幻;叙事结构也更是超前。同时,影片也有着对信仰的探讨与质疑,但与伯格曼不同的是,影片对信仰的态度是积极的,起码在这部片子里,人性本善,信仰也能让恶人获得救赎。
虽是带有极强的宗教道德劝诫的故事,但在复杂的闪回嵌套叙事结构和灵魂叠影特效的作用下,使得该片少了些迂腐和说教色彩,多了些先锋甚至实验的味道。在文本层面,看得出作者的用心雕琢与苦心安排,但结构的繁杂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叙事节奏与效率,这反过来也令人质疑该叙手段本身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男人一哭,女人立马选择原谅,这也是作为21世纪的中国人能在片中找到为数不多共情之处的地方了。
107分钟版。这个故事真是复杂,层层转述甚至幻想,可惜一点也不恐怖。配乐超级超级棒,手部动作灵验,还惊喜地看到闪灵和双峰的影子。叠画用于构建不那么虚幻的精神世界,也用于剪接和景别变化,高对比光照提供了一些拍摄便利。第三幕惊为天人,暖色调下灯光仿佛和煦阳光,撕扯大衣是全片惊悚高潮。人物塑造比较糟糕,不能理解修女莫名的宗教性的爱,也不能理解受到惩戒即刻皈依的恶人。
“上帝啊,让我的灵魂在被收割之前成熟起来”。一个酒鬼在灵魂出窍之后才改过自新的故事:第一幕通过两层嵌套讲了幽灵马车的传说,透明的叠印和自然风光;中间是David的堕落、与修女的相遇和斗争;闪灵里斧头砍门的片段来自最后一幕(在这之前就觉得满脸凶相的两位男主都好像)。不过当时有上帝可求,最后还是个he。ps.在这个时期看到修女染病,深感医护人员需要完善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