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阿斯弗·卡帕迪尔
主演: 艾米·怀恩豪斯 / 茅斯·达夫 / 马克·容森 / 托尼·本内特 / 皮特·多赫提 / 更多...
类型: 纪录片 / 音乐 / 传记
官方网站: www.amy-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5-16(戛纳电影节) / 2015-07-03(英国)
片长: 128分钟
又名: 艾米怀丝(台) / Amy: The Girl Behind the Name / Raw: The Amy Winehouse Story / The Amy Winehouse Story
IMDb链接: tt2870648
艾米的剧情简介 · · · · · ·
曾获得6座格莱美奖杯的艾米·怀恩豪斯,于2011年7月23日,因饮酒中毒而去世,享年27岁。此纪录片公开了一些艾米生前的私人影像,并且希望从艾米本人的角度来解开这场悲剧的背后真相。制片人James Gay-Rees表示:“这样一部拥有当代性的影片,能够抓住时代精神,以其他电影无法达到的方式来解读我们所处的世界。”
艾米·怀恩豪斯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爵士女歌手之一,除了慵懒沙哑的嗓音,她总是顶着高耸蓬乱的蜂巢头,化着极致夸张的烟熏妆,穿着凌乱暴露的衣衫,让所有人的视线都被她吸引。她的歌曲仿佛来自深不可测的心底,有一种蛊惑的魔力。然而可悲的是,艾米却成为了自己的成功、媒体、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囚徒。这个社会中,人们一方面赞赏她的才华,在另一方面也毫不留情地在伤害和消费着她。
我是一个爵士歌手,年轻、个性十足的艾米这么说。在前辈班奈特看来,她堪比比莉*哈乐黛。间或连串响起的快门声,机关枪一样,扫射这个英国的骄傲、毒品丑闻的狼狈主角、现场罢演时茫然无助的人。约第33分钟到43分钟,揭示她逃离家庭、沉迷大麻,这是悲剧的部分前因?语焉不详。我曾经想要细听爵士乐,热情冷却了很多年;片中引用了艾米金曲的一些片断,这又勾起我从头接近爵士的兴趣,因为艾米也好,哈乐黛也好,这样的人,真可算是灵魂花园中的奇花异草。我们没有资格评头识足,认真听她们好听的歌曲就是。商业和媒体如何侵蚀这位明星的生活?看过本片也就罢了,它无法,大概也无意能提供什么深度反思,她是商业的一部分。但她更是她自己,留给被她美妙歌声打动的人们独特的奇异味道。Youarenogood,butyouareasinger.
就像是把美在你面前一点点撕碎,而你只能做个坐在屏幕前的观众,虽然一开始就知道悲剧的结局,却又不得不忍受那撕心裂肺的痛。这种痛让你急切地想揪出杀害她的凶手,你会发现毒品和酒精也只是凶手的面具,而凶手却是有很多,包括家人、男人、媒体,甚至她的粉丝们。一群人在利益的引诱下对一个单纯而才华横溢、脆弱而缺少关爱的女生展开了无休止的折磨,剥夺了她的友谊和自由,把她放在鱼缸里,直到她不得不告别这曾经让她如此痛苦的世界,和那些曾经如此信任的人。爱情、名气,都是假的,我们都在欺骗Amy。但倘若即使掩盖了她的创伤,才华的灵感或许会减少。但良知告诉我们这不能成为我们谋害她的理由。Wannacry.
艾米的经历很像朱迪加兰,迈克尔杰克逊。应该说他们这样一群人的悲剧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在快节奏的消费时代,如果不能高效率生产高质量的作品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而那些资本家为了利益最大化,则会不断地压榨他们,强迫他们不断工作,根本没有人会去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就在这样高强度的压力下,稍有半点闪失就会成为所有人攻击的对象,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带给他们成就的天赋,同时也是毁了他们的罪魁祸首。像艾米这样的人物的离世,是整个社会对他们挤压的结果,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凶手。整个纪录片节奏把握得很好,有种看故事片的感觉。
其实我很少听爵士音乐,关于Amy更是不甚了解,只是知道一些大众都知晓的标签。本以为会是比较枯燥的纪录片,但却忍不住一直看下去。这可以是一部音乐电影,更是一个传奇的传记。除了惋惜,还是惋惜。一代天才的陨落。令人憎恶的父亲,爱人和媒体,将Amy一步步推向深渊。一个孤独灵魂随着聚光灯消逝,她终是没能逃离金鱼缸里的生活。“If I could give it back ,just to walk down that street ,with no hassle ,I would ”
像回顾案发现场一样回顾一段悲剧的人生。又是像EC那部一样,没用任何新影响素材的纪录片,完全靠回顾和老视频拼凑。完全就是蝴蝶效应,从小受到伤害慢慢放大,碰到了糟糕的人和只想着赚钱的爸,加上媒体丧心病狂的挖掘和世人的消费。拿格莱美那块浑身发麻,但之后她说的那句话太震撼了。回光返照的时候和老友的对话太让人难过了。嗓音确实牛x,太像黑鬼了。Tony的话太实在了,真是感慨,什么都得活的“long enough”才行阿。最后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生前多录视频,没准以后就变成电影了
看完很心疼,从头到尾都没有人真心地帮助过她,即使她从未掩饰过自己的痛苦。Amy的灵魂是个长在大人身体里的小孩儿,她本质单纯且坚定,但因为童年的回忆、毒品和名利、不健康的社交关系让她变得脆弱易碎。因为不具备强大的心灵去支撑这副躯壳所以容易依赖他人,因此难以避免被胁迫和伤害的命运。她的目的也许从来不是成功,而是不让身边的人失望。希望天堂里能够有人珍惜她爱护她,有爵士乐做她永远的玩伴和保护伞。
饮酒有害健康,27 club再增新员……这就是看完后最大的感触,类似的悲剧始终都在循环上演。几乎没有talking heads的纪录片倒是非常罕见,不知导演是出于实验性的原因还是个人喜恶,全片只有两处出现了短暂的采访镜头,其余采访全用画外音配缓慢镜头和照片,不太习惯,也许要多看些纪录片才能看出其价值 @2015-07-20 22:28:38 @2020-03-04 17:59:04
纪录片拍得很好,拍得太好,甚至让人不敢共情,感觉像是在纵容这个资本世界对她的背叛。我们消费用他人的痛苦换来的“艺术”,正如我们消费amy Winehouse的音乐,mv,纪录片,综艺节目。成为艺术家是一回事,而一旦成为明星,资本世界会将一切变异,任你身不由己。像是这个世界对amy策划了一场巨大的谋杀,而每个人都是共谋,in the name of art
有太多不能说清的痛苦,想要的永远得不到,压抑自己折磨自己。第一次以为是随心所欲讽刺的歌词areugay,现在才知道这是真的做自己,全情投入。敏感是什么?打开心,面对世界,得到放大的体验。艺术家?敏感、沉溺情绪、随性,往往伴随早年的伤害,需要为痛苦找到排解的出口。Amy把脑中的萦绕的歌词写出来才稍感安慰,放纵情绪却走向毁灭。心理疗愈太漫长。
看着倔强羞涩的粗嗓音女孩儿一路天籁一路堕落,“being famous makes me…frightened”,深渊推手除了毒品还有喋喋不休的镜头。请别叫她毒后,她叫大写的艾米。PS:Tony,Mark也是从Ga身上看出几分神似?只可惜大白嗓天生少了那份迷人的忧愁。 @2015-12-04 00:09:38
呈现Amy一生能采用的最好的方式,original. raw.混乱的生活,无助的人Adele常在演唱会上用Make You Feel My Love纪念Amy. Who can offer you a warm embrace, to make you feel the love. 最后半小时真是不忍心看下去
非常非常误导性和噱头性,整个团队根本没有人了解Amy在音乐史的意义,没有任何她在BRITschool的故事,没有对她专辑进行任何深入研究(markronson就那一点镜头?),非要疯狂展示她的吸毒史,但是Amy最后是喝酒喝死的,任何一家专业音乐杂志在2011年8月刊为她做的纪念专题都比这部纪录片料深奥的多。
太难过了 最难过的是她其实并没有被成功影响 她爱的还是jazz 而是成名之后她身边的世界都在扭曲暴露真实 我宁愿相信她把暂时逃避当做解药过量使用了 cuz jazz is meant to tell a life-long story as you look back from the very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