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译 名 山河恋人
◎片 名 山河故人
◎年 代 2015
◎国 家 中国大陆/法国/日本
◎类 别 剧情/家庭
◎语 言 英语/山西话/汉语普通话/上海话
◎字 幕 中英双字
◎上映日期 2015-05-20(戛纳电影节)/2015-10-30(中国大陆)
◎IMDb评分 6.9/10 from 740 users
◎豆瓣评分 8.1/10 from 35,866 users
◎片 长 126分钟(中国大陆)/131分钟(法国)
◎导 演 贾樟柯 Zhangke Jia
◎主 演 赵涛 Tao Zhao
张译 Yi Zhang
梁景东 Jingdong Liang
董子健 Zijian Dong
张艾嘉 Sylvia Chang
荣梓杉 Zishan Rong
梁永浩 Yonghao Liang
刘陆 Lu Liu
原文倩 Wenqian Yuan
◎简 介
1999年
中国北方小城汾阳,涛儿(赵涛 饰)一直徘徊在煤矿主张晋生(张译 饰)和矿工梁子(梁景东 饰)的三角关系之中,当上个世纪最后一个春天来临,涛儿选择嫁给张晋生,梁子远走他乡。
2014年
重病缠身的梁子,背井离乡15年后带着妻子(刘陆 饰)和儿子回到故乡,等待生命最后一刻的停摆。病床前涛儿与梁子相望唏嘘,涛儿已经离婚,前夫张晋生准备带儿子移民澳大利亚。涛送儿子去上海坐飞机出国,火车悠长,这是母子间最后的惜别。
2025年
涛的儿子(董子健 饰)长大成人,住在澳大利亚海边的城市。他不喜欢讲中文,只记得母亲的名字叫:Tao,波浪的意思。
◎获奖情况
第68届戛纳电影节 (2015)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贾樟柯
第52届台北金马影展 (2015)
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提名)
金马奖 最佳导演(提名) 贾樟柯
金马奖 最佳女主角(提名) 赵涛
金马奖 最佳原著剧本 贾樟柯
金马奖 最佳摄影(提名) 余力为
金马奖 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金马奖 最佳音效(提名)
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第63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2015)
观众选择奖 贾樟柯
第19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2015)
最佳非英语片(提名)
1.第一部分是三角问题。我能理解科长的爱妻心切,但让满脸褶子的赵涛演出少女的娇羞,确实是为难演员了,让观众对这张40岁的脸产生共情力,确实是为难观众了。最幽默的段落是张晋生说“十五年,那不就2014了,等这狗死的时候,咱俩就是四十了吧。” 2.第二段落最有山河故人的惆怅感,2014年,山河还在,故人已变,物是人非。三个人,三个阶级,三种生活。这段导演对涛还算温柔,婚姻失败了,起码经济独立,有钱可以帮衬朋友。父亲骤然离世了,起码有个契机,可以和儿子单独相处。到了第三段,她是真正地孤独了。对应开场,最后一个人的舞蹈突兀且伤感。3.第三段的未来戏,我看的有些费解,一个在中国长到7岁的孩子怎么就听不懂中文,需要和父亲通过翻译沟通了?怎么忘年恋就成了未来的流行趋势,缺少母爱就要找和母亲般的女性恋爱了?
除了小武,最喜欢的贾樟柯的电影应该就是这部了,在三段以不同画幅来体现时代差异的戏份中,时间流逝的是那样的优雅从容,人物的状态也是隐忍克制,即使会有冲突,但也是潜藏在极度压抑的内心与寡言少语的神情中,让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在生活和时间的碾压下,那种无奈和渺小,也从过去,当下和未来三个维度呈现出最具代表性的男女情感纠葛和离别。到乐的人物设定十分具有讽刺性,他从小时候被父亲送去国外,希望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没想到长大以后却忘了母语,和父亲无法正常沟通,着实是对那辈人一心想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公知家长辛辣的嘲讽。结尾的赵涛忘情的舞蹈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释怀,对大环境和过往心酸的充满无奈和被迫的释怀。p.s.张译的表演无懈可击,赵涛到后半段开始发力,董子健前途不可估量,张艾嘉仍然细腻富有深度。
看过一些访谈和贾说,对科长的好奇和喜爱越来越浓,却一直没有机会看科长的电影,这是第一部。影评区的影评实在写得太全太好,再回顾去看那两篇就好。印象深刻的私人化记忆是第一段涛把车撞到黄河九曲湾的立牌上,张晋生说不怕,这是德国制造,梁子却对涛说,你是中国身体啊。涛送那个穿着西服戴着丝巾只会喊妈咪,在灵堂前迟疑良久的儿子坐慢车回家,只是为了能够多陪他,多陪自己一会,哪怕相顾无言。大雪天,已经老了的涛牵着狗,放着那首千禧年的GO WEST,一个人跳起舞,竟然也笑了起来。涛的父亲死后,电影标语式的独白在影片中间出现显得有点突兀,却又明白地为主题孤独的底色作出铺垫,“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我喜欢访谈时科长语气里那种贴着现实在生活的真实感和真诚劲,幸好电影也没有让我失望。
开头和结尾涛儿都在随着欢快的音乐起舞,但面貌和心境已然不同。也许是我年纪渐长,看见电影里的人物浮生过半总是心下一紧。电影最触动我的是涛儿的孤独婚姻破裂,孩子远在异乡,父亲去世。当她带着孩子坐铁皮火车那句“慢一点,妈妈陪你的时间就长一点”让人动容,带着孩子到父亲离世时所在的车站静默的坐着,是多么的想念着父亲。到乐的演员董子健和张译老师还挺像的??,突然明白这选角。张艾嘉的台词道出了爱的箴言:“the hardest thing about love is caring” “we have to feel the pain to know that we’re in love”
电影讲述的视角不停在变动,1999年是三个人共同的视角在面对世纪交接和三个人感情的变化;2014年是涛作为一个离异母亲失去父亲的视角;第三部分就比较迷了,本以为是到乐寻根记的发展却成了因为缺少母爱而造成的忘年恋戏码。到最后似乎每一个角色都被遗忘了。可能如果不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话,确实是读不懂贾樟柯在讲什么。我目前觉得最绝的地方是涛父在火车站去世,旁边是几个和尚的片段,那是唯一一个我觉得我抓住了贾樟柯想法的地方。也可能因为我的期望值太高了,实际上看完以后得不到共鸣也没有什么特别惊艳我的地方,先打一个三星,日后如果我成长了,发现确实是我阅历不够而导致的解读失败,我再回来改。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叶倩文的珍重,是这部电影的神来之笔配乐。"珍重,你要珍重。" 突然地沉默了空气 停在途上令人又再回望你 沾湿双眼渐红 难藏依恋及痛悲 多年情不知怎说起 在何地仍然是关心你 无尽长夜为陪伴我怀念你 他方天气渐凉 前途或有白雪飞 假如能不想别离你 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 盼望世事总可有转机 牵手握手分手挥手讲再见 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
这种写实的电影质感很能打动我。很快就被逼真的年代感拉进了电影世界里。没有花哨的配乐,甚至可以听到人物的呼吸声,情绪连贯而饱满,在长镜头加持下,就好像一切发生在眼前。看完电影像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旁观着一幕又一幕,最后在2025年的迪斯科音乐中清醒过来。可能有提前做心理建设,今天其实没有心痛哭泣的大触动,但我知道自己也会有变成剧中人的那天。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句“车子慢一点,妈妈陪你的时间长一些。”,即使已经知道终有分开的第一天,还是希望这趟旅途的过程能长一些。希望将来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即使含着泪也能笑着。
我喜欢电影的画面,喜欢其中接地气的内容。后面澳大利亚的部分感觉别扭,张译的角色,董子健的角色,张艾嘉的角色,都揉不进剧情当中。而且一旦涉及到未来,怎么表现出六七年后生活场景与现在的相同于不同,贾樟柯的水平差太多。结尾一人一狗,独舞配上gowest,是一个亮点。整部电影看下来,落魄的梁子家庭,在车站去世的赵涛他爸,年过半百一人回想青春,是对我而言的三个触动。落魄的话怎么面对自己与朋友?死去的时候自己是会在医院,家里,还是路上?年过半百的自己会怎样回想青春?
20200817深圳家中(爱奇艺)。相比《天注定》,科长在这一部里保持了克制,也比他的其他作品显得更为大气(借个体变化表达国家社会变更),无愧于片名“山河故人”。三个截面,1999年保持科长的正常水平,2014年表达力不强,母子的对手戏非常棒,2025年最差,强组CP的“母子恋”充满尴尬。当然,片子中出现的各种充满意味的符号隐喻值得细品,例如两首非原创插曲、黄河(包括黄河巨幅画)、枪、文峰塔、广场舞等等。
三个阶段都有人离开,好友、父亲和儿子、宠物狗狗;国内国外移民与故乡的隔阂,无法在他人面前开口的乡音,也不是只属于小人物的记忆;早就知道涛姐最后要跳舞,却没想到是这首做配乐,漫天雪地里一人跳着青春舞步,人的一生总是孤独,贾导总会找到打动人的点;不过这一部的配乐居然这么明显地被用来煽情;贾导说张晋生可能是他不从事电影业的另一种人生。
赵涛,叶倩文,超现实,山西,熟悉的贾樟柯元素个人很不喜欢第三段内容,突如其来的“我没有妈妈”,突如其来的“我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突如其来的恋母情结。实在是太过刻意,到了最后发现整部片子中的符号化非常非常明显,也是一部分观众不喜欢的原因然而三段故事连接性完整性又很强,其中对于时代阶层人物的表达不言而喻,将复杂的东西极致简化呈现
第二段后半段是最喜欢的,前半段不住地觉得孩子可怜,小演员把孩子那种懵懂无知的神色演得恰好,导致母亲的“跪下”和夺走平板几处显得凶戾非常,我是孩子我可能就吓傻了。涛的演技实在有点让人出戏的用力。其他的没有可以圈点的,真的很讨厌两个男的的人物塑造,第三段的忘年恋本来可以拍得张力更美一些
不多的觉得前半段比后半段叙事更好的电影,从父亲去世开始,整体节奏就偏了,导演用时间线串联,但又感觉人物之间情感线太过独立开来了,并且梁子的线结束的太突然,给了钱故事就没了?不太满足!另外把结尾安排成儿子与母亲隔海的心灵感应确实巧妙,这也使得最后赵涛在雪地跳舞的画面变得尤为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