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导演: 约书亚·萨弗迪 / Ben Safdie
编剧: Ben Safdie / 罗纳德·布隆斯坦 / 约书亚·萨弗迪
主演: Arielle Holmes / 卡赖伯·兰德里·琼斯 / Buddy Duress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法国
上映日期: 2014-08-29(威尼斯电影节)
片长: 94分钟
IMDb链接: tt3687186
天知道的剧情简介 · · · · · ·
A vagabond couple in NYC battling addiction amidst a manic love affair.
第2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 Ben Safdie / 约书亚·萨弗迪
第2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最佳导演 Ben Safdie / 约书亚·萨弗迪
第2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最佳男演员 罗伯特·维凯威兹
糙有糙的美。可以说所有人物都很招人讨厌,拍摄方法也是特别让观众烦的吵吵吵吵吵和镜头晃晃晃晃晃,音乐越急迫,越拍女主角纫针,再加上情节无主线和东一件破事儿西一件破事儿,能把急性子观众直接看烦了,但也酿出一瓶苦酒,让人越饮越上瘾,非常决绝的反爱情独立电影,有点卡拉克斯的感觉:你无法理解这帮丑得要命的人,也绝不会向往他们的生活,可他们却明明活出了你不敢成为的你自己。人和人都是用电话联系的,急的事儿必须得立刻碰头,一见面就脸贴脸,动不动溅出血来,再用车和公路表现这个城市炫的一面——萨弗迪兄弟所认为的当代城市社会组织,就是人们的距离越被缩短,人们就越容易起纷争,这是活在现实中谁也逃不开的“界”,这哥儿俩对社会是怀有恶意的,同时也感到无可奈何。片头一边出字幕一边是消声的长镜头,也是一种美轮美奂。
当躁狂失去了附着点的时候,被电子音乐、话唠对话和运动镜头填满的影像只具有短暂的迷惑效果,萨弗迪兄弟呈现的边缘人士的街头生活也就和那些美国独立电影中的典型人物别无二致,唯一的区别是闪现出的那些创作介入,如手机转化为升空的烟花,灿烂闪耀且转瞬即逝,这是他们在这黑夜所能创造出的仅剩微光。真要深入描写边缘群体与环境关系的话,倒还不如肖恩·贝克所能呈现的一半多。影像价值大于故事价值,题材契合度有很大问题。只能说和好时光的水准不相上下,也算手持摄像的一种实验,问题就出在观感未被填满,萨弗迪兄弟的“高速列车”中途一旦停止,后面就很难接上开始时的速度,失速的落寞比失控的危险要致命得多,话说这可是部磕药警示片啊。
昨天凌晨看Criterion Collection对Safdie Brothers的采访,发现这哥俩有点意思。Safdie Brothers和联合编剧Ronald Bronstein的这种都市流浪颓废贫穷Overdose+电音混音的片子应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流派。演员一个个是真的演的卖力,是真切地投入其中。我其实不喜欢《原钻》,但这部《天知道》有打动到我,整部片子用Sony F3拍摄,也没怎么调色,就在纽约市中心大街上来演,真实,淋漓,声音一如既往的炸,每看二十五分钟得休息一下不然头很疼。结尾很像Wanda式的结束,有点二十一世纪新派流浪汉卡萨维迪的感觉。
萨弗迪兄弟已成为美国新生代独立电影人代表人物,作品透露着浓郁的独立自由气息。影片改编自小说《纽约城疯爱》,讲述纽约城无家可归的年轻流浪者哈莉、伊利亚和迈克三人之间疯狂激烈的爱恨纠葛,探讨了毒品诱发的那种失控癫狂的精神状态,关注社会底层青年男女的生存境遇和情感状态。对于这些被抛弃放逐至边缘的失落沮丧绝望彷徨的年轻人来说,吸毒是逃避现实的方式。影像风格随意无拘自成一派:紧缩取景框的特写和手持晃动运动镜头,贴合人物内心感受。新世纪电音配乐,嘈杂喧闹但动感十足。演员表演即兴明显,现场参与对白编剧。一种如同纪录片般真实的生命力充盈跃动流淌于荧幕之中。
倒退看萨弗迪兄弟的片,高楼俯视镜头、隔着马路的跟随镜头和躁动配乐越来越成为他们依赖的表达方式,主角在建筑和人群里穿梭,就是在城市里穿梭。这片里有很多隔着灌木、人群、玻璃的镜头,制造疏离感和行人视角同时,应该也让演员能有更真实表现。为啥叫heaven knows what,明明是一群在外人看来活得穷困潦倒的人,相比heaven他们或许更靠近hell,是其他人都不懂哈莉对伊利亚的爱,用清醒粉和大麻带来的super high都换不来。或许,此爱只应天上有,悲伤的是,伊利亚也不懂
比梦之安魂曲好太多了,甚至比猜火车还要好。梦之安魂曲就像一个根正苗红的四有青年在臆想瘾君子们的生活,过度抒情,而且抒的是导演的情,不是人物的情。这部电影就厉害得多了,像纪录片一样真实,却又有饱含细腻的情感,人物感情复杂而丰富。举个简单的例子,看到梦之安魂曲的一个镜头,我们立刻可以判断里面的人物很高兴或者很痛苦,而这里的情感都是立体的,无法描述,但可以感受。另外,看不懂一部电影真的没什么可骄傲的,不知道那些评论说没看懂不能理解的优越感来自何处。
被乡绅化的纽约与纽约客岌岌可危,还好能有萨弗迪兄弟这样的迷影青年在《穷街陋巷》踢踢踹踹,磕磕碰碰。不过这半自传体的郊区故事,只有颓丧的愤怒,没有激烈的枪战和凶猛的暴力,割腕、嗑药、滥交是命题作文下自我伤害的限定式“表演”。隐匿在人群中的长焦摄影实时记录了瘾君子冰冷、污浊、邋遢的现在时,脱离了过去时的煽情,摒弃了未来时的说教,他们常态被我们忽视,又因迷幻电子乐的加工被操持成一部矛盾的剥削片,一部彰显戏剧张力的纪录片。
看得见“挣扎”!这个故事像是专门为萨弗迪兄弟的电影风格准备的。看到某网站关于这部电影的介绍的相关评论,很多都是不愿意花一点点时间感受一下他人,就急着发表看法。导演兄弟的片子对我来说看得很“累”,视听上很“躁”,但是真的能感受到那种电影中的人。穿针的那场戏,怼着脏脏的手指甲拍,咒骂和电音同时轰炸,就差一点点…人生就差一点点。对于我这种肉身循规蹈矩内心又渴望胡作非为的人,看这种拉的这么近的电影,感受很复杂。
人物呈现出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表演状态,若使视觉先于意识感受到呢喃细语,我们是否还会得到短暂的抽离(脱离运动轨迹,从形式本身实现"观看")-仍未止休的絮语在肢体触发的隐蔽处传达着无处安放的躁动感,-亦是你从未见过屏幕里的完整面孔,适度流淌的曝光是焦虑的本身,捕捉的面容在迷幻的错觉里再次跌入失衡的空间,在病态的纠缠发觉找到爱的意义:从影像横流中的糜烂肌理上执行着破碎的动作来达到对抗共情的微妙存在.
我真觉得啊,评论长于“再现”的现实主义电影你却喷摄影差的是真不懂电影,它属于另一美学体系,在我看来甚至是比形式主义电影要更难实现的。本片最妙处是直接装着长焦镜头上人山人海的大街拍近景,而且拍的是完全的真实。这部可惜的是剪辑基本放弃了长镜头,用了美国片的语汇,与欧洲片略显逊色,但画面仍属上乘。冗长的时间排出人的不确定性,结尾燃烧和用听对话交代另一人物死亡真的牛
从一开始,萨弗迪兄弟就确定了自己的创作方法论。相对于传统创作的框架限制,萨弗迪兄弟直接选择了最极端的创作方法,即:用视听去创造永不停歇的高潮。在萨弗迪兄弟的电影里,人物的状态总是出于歇斯底里的挣扎与毁灭边缘,一件件不断累加的危机,对情绪进行延展,而观众在这种模式的观影节奏下很难再产生间离效应。为什么萨弗迪兄弟的电影看完总是跟磕完药一样爽,可能这就是原因。
她和他的爱像毒瘾一样纠缠与狼狈,却也纯粹,念念不忘。能用这纪录片风格的摄影来讲好故事而且剪出节奏与观感,萨弗迪兄弟真的牛逼。看得我脑瓜子疼呼吸困难生理难受,熟悉的场所和熟悉的纽约,看电影感觉自己也和主人公一样过了一遍这样的生活,陷在了这烂泥潭子里,许许多多不眠的时刻,精疲力竭,身心俱疲。恍惚之间,癫狂中留有些许理智和原则的主人公,与我们好像没多少区别。
各种意义上的野生浪漫了:“你送了我许多礼物,我的意思是说,你介绍我认识了许多新事物,那些我以前完全不知道的世界,我内心深处最温柔的一面,当然也有黑暗的一面。”,这就足够了。最喜欢男主被烧那段,蜡烛倒下和音乐配在一起有种隐秘又现代的神圣感。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我爱你内心的晦暗,胜过那些明亮的眼睛”,结尾,生活总要继续,所以也不算有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