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译 名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片 名 River Road / Where is My Home
◎年 代 2015
◎国 家 中国大陆
◎类 别 剧情/儿童
◎语 言 汉语普通话
◎字 幕 中英双字幕
◎上映日期 2015-10-23(中国大陆)/2014-10-26(东京国际电影节)
◎IMDb评分 6.4/10 from 31 users
◎豆瓣评分 7.8/10 from 2,118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 ACC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CD 1.08GiB
◎片 长 103分钟
◎导 演 Joann Sfar
◎主 演 弗雷娅·梅弗 Freya Mavor
班哲明·比欧雷 Benjamin Biolay
埃里奥·杰曼诺 Elio Germano
斯塔西·马汀 Stacy Martin
Thierry Hancisse
Sandrine Laroche
◎简 介
一对兄弟,两只骆驼,七天六夜,五百公里。
弟弟阿迪克尔和哥哥巴特尔在同一个班级上学,住在爷爷家,远离自己的父母。因为不同的童年遭遇,哥哥对弟弟心存隔阂。暑假来了,爷爷意外去世,而父亲并没有来接他们,他们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阿迪克尔说服巴特尔一起上路,寻找在草原上的家。他说父亲曾教过,放牧时如果迷路,一定要顺着河流走,有水的地方水草才会茂盛,而牧民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
两人骑着骆驼,踏上漫漫西部千里长路。勇敢的少年将遭遇怎样的风景和奇遇?心结是否可以解决?故事的最后,他们的家还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吗?
◎获奖情况
第2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2014)
电影天堂
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 李睿珺
◎幕后花絮
片中,两个孩子跟爷爷、父亲在一起的时候是说古突厥语,走在寻找父亲的回家路上讲的是甘肃方言。小调网
在开拍前,导演李睿珺找来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把DV架在她的面前,所有的台词都翻译出来,用拼音的方式记下,然后让两个孩子去死记硬背,当他们背会所有古突厥语的台词后再把曾经录的老人家的标准发音放电视机上放给他们看,让他们通过事先录好的视频去纠正发音和语调。
片中所有的情节都像话剧一样先排一遍。两个孩子吃住在导演家,导演指导他们学习语言和表演。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让更多人了解裕固族这个濒临失去传承的民族,是李睿珺拍摄这部电影的一大动力。他从2009年构思到2013年拍摄,在5年时间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李睿珺表示,之所以在电影里用一个“走”的形式,是受到裕固族本民族来源的启发。这个民族的气质中,本身就有一种孤独感和忧郁感。
影片拍摄期是35天,制片工作都由导演李睿珺亲自去做。
影片定位
监制、制片人方励表示,影片的核心是“说走就走的旅程,心心念念的家乡”,并将其比喻为“清粥小菜”,直言观众需要精神食粮的营养平衡 。
演员选择
父亲、爷爷和哥哥的饰演者都是裕固族,演弟弟的是汉族。
对亲情怀有各自困惑的兄弟二人回家的故事。以我的浅薄见识,是中国当代电影和电影中儿童形象的另一种面貌,很有些富有“神性”的段落。往小了说是发生在游牧民族的亲情、和解与出路,往大了说就是城镇哥哥和草原弟弟的奥德赛之途,壁画和开悟由哥哥领受,最后的失落和守护由弟弟讲述,爆发的情绪在哥哥为父母磕完头转头看见弟弟尴尬收起的双手中和解。节奏整体很平,包括兄弟二人打架和在庙里受悟的中段。沙漠中的僧人、夜光下的白马、儿时牧场的水草丰茂真正做到了技术为内容服务。虽然讲游牧民族的影片往往会落到传统、发展、环境和守护上来,但仍让我失落,或许也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罢了。最触动我的台词来自喇嘛:...你的父亲守护传统,我们要尊重他...(记不清了)弟弟回送给老和尚的指南针真是十分巧妙富有深意。总之,可以再看再看再看。
很真诚。除了背景交代剪得太碎时间线上有些乱,台词交代性和说教性太强太冗余,演员念白生硬,配乐大多过于抒情且宏大之外几乎没什么别的大问题。寻找水草丰茂的故乡、寻找精神命脉之所在,实际上就是个典型的寻父/归乡故事,但是这个故乡对于兄弟二人却又不同的意味,对阿迪克尔是真正存在过的故乡、是一种正在逝去的生活方式;而对于巴特尔则是一直缺席的幻影,在这条需共同走过的路上他还需要跨越更多,亦即对自己血脉认同及对民族与宗教身份的认同。这也是为二人分别编排识途白马喇嘛交换信物桥段和洞中见壁画喇嘛教化桥段的缘由(觉得似曾相识)。我一直都喜欢西北的景致,可是导演几乎未拍出其荒凉与瑰丽的什一,足够直白而且果断,但我还是会期待影像中能够多一些更有神秘感与肃穆感的氛围,而不是每次那种东西呼之欲出时便戛然而止。
这是我看的这位导演的第二部电影,逐渐明白导演的表达核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这部电影有很多可以解读的东西:首先是俩兄弟的亲情,一个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一个是父母带大的,分离造成的误解与隔阂,更深层的矛盾指向父母与爷爷奶奶的分离,原因在于父亲要去水草丰茂的地方游牧,而这种地方必须远离城镇。爷爷为孩子父亲仍坚守游牧而自豪,他讨厌年轻人离开草原,去打工甚至淘金(可惜的是,结局处,爷爷死后俩兄弟不远万里去找父亲,看到的却是父亲在淘金)。其次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草原、河流逐渐消失(片头即是爷爷挖井挖不出水,被迫卖掉羊羔),而在兄弟俩一路找父亲的路途中,我们通过孩子的眼睛,看到了废弃的村落、沙化的草原、干涸的河流、千年前的废窑、即将迁走的寺庙,以及缺水造成的矛盾。
“你喜欢上学吗?”“不喜欢。”“为啥不喜欢上学?”“不上学可以到草原上自由地放羊,一上学,我就变成羊了。”“巴特尔,我们两个现在长大了,我们一起回家吧!”“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养,如今像母亲一样的河流干枯了,像父亲一样的草原枯萎了。”阿迪克尔和巴特尔一起去追白气球,巴特尔跑了两步,然后就假装蹲下来系鞋带,说:“去,你捡去吧,阿爸之前已经给过我一个。”这个片段倒回去看了好多次,还是觉得触动。家不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了,草原荒漠化,风沙一寸寸侵蚀故土,水井干枯。家在河流淘金处,在烟囱林立处,在回不去的现代化中。
方励监制、制片的作品。该片以孩子的视角讲诉一个民族的变迁,九世纪的甘州回纥,现在的裕固族,草地沙化,地下水打不出,羊群卖掉,牧民迁移,改行淘金~片中的两个孩子多次感动到我,特别是老二阿迪克尔在爸爸给哥哥巴特尔买新衣服过后大街上的哭喊,那场戏太有力了,因为我完全能想象他当时的心情~而后来巴特尔在至少前一个小时表现出的可憎形象,我不知道编剧创造这样的人物是成功与否,反正他勾起了人的审丑心理。我不知道是一个塑造十足的坏人还是好人,还是善恶皆半,全天下都一样的那种,那样还有何趣味
如果能在电影院看就好了!这种片子放在我家旁边的DFC就很容易包场。台词或者场景设计是挺缱绻忧伤的,但人参与其中就只是坦然而已,像爷爷面目模糊地说“我年轻时如何如何,才几十年就变成这样了”,话语间似有惋惜意,但他看起来就是很自若嘛。到工厂远景,兄弟走过来,看上去也并不伤心,最多有点困惑。我觉得这是游牧民族的精神,他们从游牧中习得自由,但并不限制自由只有游牧一种的实现方式。这是和农民乡愁之间最大的分别——看到有短评说什么浅层次的留恋,莫名其妙。沙漠场景都好美,白气球第一名
沙漠骆驼公路片,梦想巡回最终只有卡在喉咙里无法吞咽的现实。其实我并不喜欢很多表达上的刻意,但最后的落幕扣题很稳,应该说各个方面的完成水平都不够四颗星,但是兄弟两个的很多设计还是很有生活感,加上一个恍然大悟的终局,电影就变成了一个纵有千般不好,但终有一丝类型新意的效果。藏传佛教或事水草丰茂某种程度上都是藏民设计无法割舍的基础,如何更自然的运用这些内容,讲完全一个故事,仍旧是这类电影导演的长久课题。何时脱出自身的执念,何时电影走向新世界。
沙漠化和城镇化,裕固族的被同化,兄弟之间的和解。一个山路片,沿途失落的村庄,寺庙。历史是掉落的墙皮,文革的大字报遮住壁画。哈哈片中俩兄弟扭打在一起说的脏话是我小时候听过的,布鞋、馍,同样的回忆哟。时至今日,失去故乡的我们,因无根而产生的深沉的悲伤总是不时涌上来。 摄影,音乐,对话,特效下的黄金牧场,结局的伤感。一切都在以无可挽回的方式在消失。 白马的意象,气球玩具的互文。我们终将无父无母,无依无靠。
影片的结尾一身产业工人装扮的父亲大踏步的超前迈进,与两个年幼的儿子渐行渐远,仿佛宣告了农业文明的死亡,游牧民族的衰落……有时候,走着走着,家越来越远;走着走着,心就迷失了方向;走着走着,美好就遗失了。当走累了,蓦然回首,却是天涯何处是家乡的悲叹或是“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的苍凉!唉!恐倚门庭望,归来莫太迟......另,配乐忧伤的让我想淌下悲伤的眼泪!
今年3月底去的张掖,片里的景点几乎都去过,因这层原因,觉得片子特别亲切。非常懂巴特尔的心理,自己也曾是小孩;非常喜欢阿迪克尔,那句“如果我能选择,也不想生在这个家里”戳心。但片子似乎是说环境恶化,让信仰死去的故事,由此担心张掖这个可爱的地方,还会有更好的未来吗?我当然希望张掖越来越好,希望小男孩们在真正水草丰茂的地方,茁壮勇敢地成长。
阿迪克尔不断寻找着话题,巴特尔却有意埋藏自己的情感。直到有一天晚上,弟弟对哥哥说他跟着爷爷奶奶离开家的时候,妈妈难过的好多天都不说话,巴特尔的心才渐渐有了敞开的迹象,弟弟教哥哥玩自己的玩具,镜头移到了白气球,将两人的剪影框在了一起,暗示兄弟俩矛盾的缓和。而当两人终于看到了水源,迫不及待跳入河中洗澡嬉闹,兄弟的情感才真正得到释放。
慢慢长路,并无啥特别的,但就是感动了,哥哥被吓到跑出洞口,弟弟赶来救命却看到哥哥返回去的一脸懵逼,弟弟好心要哥哥取暖,哥哥反而生气离开,哥哥半夜偷换弟弟的水,两兄弟为父母爱谁打架,弟弟为骆驼死而哭泣,哥哥其实那么爱爷爷,儿童的敏感脆弱由各种细节体现,家不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家就在兄弟俩艰难而行的路上。
一部裕固族的影像史。草原消失,河流干涸,生态被破坏,老人去世,只剩空旷风化的沙漠。孤独的白马诗意到像是梦境,弟弟关于草原的回忆让人向往又失落,飘落的白气球在沙漠里有点魔幻,石窟壁画裸露得粗暴直接,笛声、驼铃让人想起大漠孤烟直的苍凉,5星给悠扬哀怨的配乐,水草丰茂的地方才是家,而如今,家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