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我”(菅貫太郎 饰)是一名电影导演,当前正在拍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影片,影片的情节如下:童年的“我”(高野浩幸 饰)生活在一个偏远山村,与母亲过着孤单辛苦的生活。父亲早年过世,“我”只能通过巫术叫出父亲的鬼魂与他对话。隔壁的少妇(八千草薫 饰)美艳动人,我深深为之着迷。某日,一支流动马戏团来到“我”的村庄,从他们的口中,“我”得知外面大千世界的精彩。于是在某个夜晚,“我”和隔壁的少妇整理行囊,偷偷离开了家乡。
影片进行到这里,“我”却突然陷入瓶颈。那天,“我”遇到了童年的自己,藉着对童年时代的回溯,“我”发现影片中竟然有着如此多的虚伪和不真实。“我”找到了真实的过去,以及所有被刻意遗忘的残酷回忆……
第2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寺山修司
8.5/10.第一部寺山修司。私人美学颠峰,缤纷滤镜下的凄与美,色彩的纷杂构建一段记忆的奇诡影像,极致渲染下难掩的俄狄浦斯,夹杂着青春中的病态悸动与逃离执念。寺山不愿直接回首伤痛,便将回忆的时间抽离打散,用碎片拼凑搭建起寄予异样情感的平行世界,有对民族劣性心结的再度剖解,有对俗世诡谲轶事的搬弄化用,有对生存死亡的极端思考,及对自身过往的次次平视,但如马尔克斯所言:“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那些由时间蔓延出的前卫、荒诞、癫狂、乱杂,却实则真诚而审慎,那个在梦境现实中央反复跳转的白脸男孩,也早已超脱伦理与逻辑,用一场用仪式与奇观编织的谎言以麻木自己,符号与隐喻也沦为个人自慰。电影似乎没有架设可供观者步入情境的平坦大路,记忆如林荫,我们便只能通过散碎的石子小道去渗入这场私人盛宴。
日本古典美学,浮世绘,舞台感风格,快速变焦。哥特式表演,夸张怪诞,钟表,达利超现实。性欲。童年伤痕,诡异的梦魇。意识流,梦境。现实中的中年的我回到过去告诉少年的我去弑母。我回到过去杀了我妈妈,我还存不存在。如果你杀了当时的妈妈,你就不会成为现在的我。现实中的我不能让自己拍的电影中的我杀死电影里的我的母亲。哲思在中后段升华。探讨了电影之内的我,电影之外的我,梦中的我,幻想中的我,过去的我。多重平行时空。铁轨和睡女人是长大仪式。我所失去的你都能找到,你失去的我都找不到。
这部电影整体比再见箱舟要易懂,而且空间的站位非常非常舞台剧,同一画面通过前-中-后的站位,营造出多层空间感,这真的是舞台剧导演的才华和功力。人物的随意登场,退场,各种颜色的运用,能剧的白妆,欧洲马戏团的设定,封闭又束缚的日本乡村,举着时钟的少年,被捆绑的时钟等等,寺山修司的脑,真的是脑-海!整体风格还是很浓烈的寺山修司,透露出死亡般的诗意,又可以窥探到日本的民族性。(最近自己剪辑视频时,无意间插入了时钟的背景音,果然是寺山看多了。。。)
佐杜洛夫斯基和格林纳威在日本走到一起,诞生了寺山修司。影片中的物是精心设计和制作的,人物和行为是符号式和巫术般的,空间是扁平的,梦境的表象则是图像化的。图像化的策略走入21世纪之后逐渐成为了高街时尚,标语、方块肖像画、一组图形的拼贴,《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按照寺山的逻辑,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是梦,想象,还有记忆
直观的感受是更为破碎和浓厚的《雾岛的美丽夏天》,但很显然,它要比前者广阔的多,与此同时在少年与战败的相遇中便少了一些单纯和细节的深度。只是自己的昭和史和日本民俗常识过分单薄,另有些情感更是难以建立直接的联系。看得不是时候,看早了。仅有很少一些片段可以给予模模糊糊的解释,并且一旦放置到整体当中便断了线无从谈起。本身糅合了寺山太多私情,仅以战后、记忆、粉饰的视角去观察不太妥当,而我对寺山的了解又近乎为零。等待时间
有些片子在发展不下去的时候,跳脱出来说这是一部电影这是一个梦,会产生很违和的感觉。但是这里突然变成了是一部电影之后,未来的自己去进行旁观,甚至想测试祖母悖论,在超现实的氛围里,展开的并不违和。五彩斑斓的马戏团,充气女人打气宛如性欲,对隔壁女人的私奔想象,被弑子的疯女人强奸,对手表的渴望,黑衣村民,各式各样充满意向的元素充斥着画面和内容。“我了解你的一切你却不了解我,”“你会找到我所丢失的,那就是成长。”
不敢一个人在家点开的电影,趁着在公司加班的时候一眼也不敢漏的看完了。前半段还沉浸在形式和结构以及目不暇接的寓意里,由于职业病又不禁一边思考着电影拍摄的年代发生在建筑史上的事情。后半段则彻底被一种悲伤的情绪击中,想要和记忆隔离开来的导演不正是这两年一直挣扎其中的自己吗?想要追求绝对的自由而努力摆脱过去经验留下的阴影,是否真有那么重要?我想要从这长久的困顿中走出,却一直紧抓着过去的绳索放弃不能......
梦幻般的过去,马戏团似乎是童年唯一多彩的地方,其余的一切都如此压抑与禁锢。导演企图离开,渴望着自由,但是从来没有摆脱,纵使见到过去的自己,企图去改变,但是依然无果。这不仅仅是导演成长与母亲间的隔阂,亦是民族与历史的断裂。二战后的日本整个民舞也充满了空虚和迷茫,可对于未知走向的困惑,也让他们更加依恋于过去的文化、历史。不过最终还是迎来了某种意义上的和解,背负着过去战争的烙印继续前行。
果然是诗歌作品电影中流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都有诗歌抽象的意味在里头。布景妆容结构角度都吊诡奇异想要逃离杀掉母亲的少年和共产党情人私奔的美丽少妇未婚先孕被人遗弃的红和服少女需要不断打气的马戏团女子。其中的戏中戏也能保持一种清醒审慎的态度成熟后的我和少年时的我相坐交谈这一段智慧极了。人的生命都是建筑在最初的体验之上我想逃离就像被绳索束缚的时钟后来幕布一扯我选择妥协。
一场盛大的弑母仪式,寺山修司的“离家出走主义”在这场极其私人化的视角下展现的淋漓尽致。所谓离家出走,本质上就是心理上的弑父弑母。出逃之后再回归已成为每个个体的共同意识。在父亲离世的故事背景中,父权却无处不在。在电影最后,青年的我经历了性,而中年的我终究没有杀死母亲,而是化作东京街头猎奇式的景观,变成了一个符号。没有家,也就永远无法“离家出走”。
改变了先前对日本电影的印象,浓烈的色彩、华丽的配乐透露着属于东方的奇幻瑰丽的气息。马戏团这一意象总是让人想起费里尼,影片的各种意象确实晦涩难懂。但关于记忆与遗忘之类的让人欲罢不能,还谈到了博尔赫斯(‘‘我’’与二十年前的‘‘我’’的相遇与对话让人联想到《另一个人》)。寺山修司的文学兴趣真的有点像我啊!(自我意淫,哈哈)值得一看再看。
好诡异。捉迷藏开头就有点吓到了,前半段村子里的人已经够奇怪的了(钟母亲奇怪老妪巫师红色河流),算民俗的奇诡挂,马戏团又提供另一种感官奇诡景观。被震到的画面:1母亲掀开地板看见冰天雪地(?)的亡夫的世界;2寺庙(?)里佛像前的强制性(?)失贞和求欢;3最后闸板(?)一放母子的饭桌出现在20年后的街道边时。晕
永不停止的时钟、空中盘旋的乌鸦、草野上斜立的稻草人、隔壁邂逅的朦胧爱情、色彩缤纷的马戏团......所有的一切,都消逝在山上撕裂的呼喊中,停留在我那用谎言编织的童年里,埋葬在无垠田园,剩给飘荡的歌谣与红色的海洋祭奠|颜色和构图真是大赞,虚构的梦境与马戏团不禁想起费里尼|结尾类似《圣山》和《痛苦与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