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偏远隔绝的日本山村,财主时任家的少爷大作(原田芳雄 饰)偷走村里所有住户的钟,将其埋在地下。从此,村中失去时间的概念,止步不前。多年之后,大作的堂弟舍吉(山崎努 饰)和堂妹惠子(新高けい子 饰)结婚,然而惠子的父亲当年为防止不伦之事而给女儿戴上了贞操带。婚后多年,舍吉夫妻因性事甚为苦恼,而舍吉也因没有子女而被村人嘲笑。某天,愤怒的舍吉忍无可忍,刺死了嘲笑他的大作。在此之后,夫妻二人选择逃亡,不过最终还是返回了村中。从此,舍吉便经常能够看到大作的鬼魂,并渐渐开始忘却周遭事物的名称,心性失常。在这个恍如孤岛的村落,怪诞的事情接连发生,从未停止……
本片为先锋导演寺山修司遗作。
第3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寺山修司
寺山修司遗作,奇诡妖魅依旧。某种程度上确乎是日版《百年孤独》,对时间、空间与记忆的书写尤其类似——或停驻或循环的时间、无法真正走出只能回到原点的乡村、让人忘记物品名称和用途的失忆症(遍布四处的白色语词标签)。形式上则漫溢着寺山的作者印记:肆意的滤镜(林中女妖段落均为纯绿滤镜);偷钟与葬钟上承[死者田园祭],但将钟表(客观时间的符号)进一步自然化&神圣化(全村只许有一个钟,拨动指针可控制太阳升落);异色马戏团与侏儒;风格化的转场(故事转折点的360度横摇镜头,色彩兀自过渡至黑白);结尾的打破第四堵墙(现代时空下的大合影)。乱伦禁忌画、解不开的贞操裤与四处狩猎女性的男青年可能是最直白的符号。其他值得玩味的意象还包括:飘落的黄色小花瓣,不断扩大、连通死与生的天坑地洞。(8.5/10)
收破铜烂铁的老头。驱魔仪式。如果对贞操带感到绝望,就撒黄花瓣在枕边。能在梦中见到裸体林中小妖,众神赐福的花妖女。如果见到裸体,就能转运。酒吧里快乐的乐团,弹琵琶的唱曲女。斗鸡场,大庭广众被嘲笑性无能。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深坑和邮差。给每个器物写下名字,包括自己(俺)。知道名词却忘了用途,用鞋煮饭。埋骨灰的母子俩,儿子跌入深坑成人。男主得时钟,村人殴斗致死。驱魔仪式。女主一觉醒来贞操带掉了。村里装电话,拍照。村民都去城里生活。挖出了墙里的金币。女主无所适从:人们一出生就死了一半,要花一辈子时间才完全死透。女主在漫天黄花瓣中怒吼,花百年时间才能参透,百年后再回来。死者们寄来的信。城市的大街小巷,村民们重新聚在山坡上拍照。果然是遗作,仿佛是对历史的参透,对人生的交代。
最后一作有点《圣山》的感觉,寺山用了很多不明所以的隐喻表达自己的思想。我觉得故事的主体和村上的《海边的卡夫卡》也太像了,森林里的迷失,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交织,一种真实性和虚假性杂糅的状态,我记得之前看《世与冷》的书评的时候,别人的解读说是对日本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满才催生了作品,可能这部电影也是差不多的构思。我觉得这一类主题的作品都比较晦涩,而且离我的时代和思想也比较远,所以总是提不起兴趣,太多代表个人思想的隐喻解读起来也是无聊的痛苦。构图和光影和造型是最让我喜欢的,他的构图特别喜欢对称构图,形式堆成,动静对称,颜色重量的对称。色彩饱和,光影处理方式比较戏剧化,好多明暗对比布光,这一部更加放得开,有好多荒诞的镜头与时间安排。3.5星
比《死者田园祭》更意识流,几乎放弃叙事,流露物哀美学,通过含有显著符号的象征主义进行节奏推演;将梦“常态化”,与之同步的是诡异的朦胧滤镜。迄今为止看过寺山修司的电影,皆不约而同出现钟表,此片更是将此意向发挥到极致。一直佩服讲“时间”的导演,《路边野餐》的医生走进荡麦,经历非线性时光,后于火车恍惚倒流。《再见》里,钟表是图腾,掌控时间、操纵玄黄,是村落的“实物崇拜”;城镇化后的出现怀表则让它们跌落神坛。三天无法逃离的村落,床帏禁锢情欲的贞操带,梦中靠近即死亡的少女,是传统村落的父权压抑,求而不得是“孤独”。现代化解放人性,却摧毁了村落以及那些人,物是人非亦是“孤独”。「人从出生就死了,一辈子让自己死透」。
牆上一座鐘,地上一個洞。生者瘋癲史,死者田園祭。百年孤獨,再見箱舟。百年後再見吧。「父親出征的前一晚,我親眼看到了父親和母親交合,在20瓦的電燈下,我看到被子中露出的四隻腳,以及紅色的內衣。我所目擊的『性』的衝擊、寺中的《地獄圖》、空襲,這三者成了我少年時代的「三大地獄」。」從《死者田園祭》被綑綁的時鐘至《再見箱舟》裡的時鐘消失了,最後返璞歸真,孤獨的人們愚昧而迫不及待地擁抱進入轟轟烈烈的現代化進程,而司山修司卻漠然止住步伐,在此與我們揮手告別。看到結局不禁難過起來,寺山雖已離去30多年,我也是從前幾年開始研究他的作品,我打從心裡敬佩這個偉大的藝術家,一次次豐富了我的年少時代。
电影名称中的“箱舟”意味着方舟,在神话故事里,方舟是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人类用以躲避灾难的工具,因此,这里的箱舟也有避难所之意。“再见方舟”即与故事结尾中村民们相继离开村庄的剧情相呼应。寺山修司的电影阴暗,发散,荒诞,诡谲,意识流,且有些镜头充满了象征意味。他常用很多具体化的事物暗示抽象化的存在,如在《死者田园祭》中他用钟表暗示年龄以及家庭对小新的束缚,再见箱舟中也出现了钟表这一意象,在这里寺山修司把钟抽象化为了时间。而村民们纷纷离开村庄搬到城镇包括女主终于如愿以偿去掉贞操锁的时候却怅然若失这两个故事情节则在暗示一种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寺山修司的表现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马戏团遗书那段掉san值黄花和那个绿色的姑娘是什么 靠近她的见到她的裸体的人都会死 但仍有人前赴后继地要去 这是欲望 但姑娘也想要人的接近 也想要爱吧?就如同被困在贞操带里的惠子。时钟是什么 是控制人心的方法 没有时间就没法干活?人类是时间的奴隶?贞操带是什么 社会思想的固封?自我的固封?去隔壁的村子是什么 接触现代化?不知未来的盲从?白色衣服的老爷爷是什么 我以为是死神,因为有好几个死人的场景都有他。大作是什么 像百年孤独里一直存在的那个梅啥啥老头子突然长大的小男孩是什么 是大作重生?很神奇的作品 第一次看到这种风格
电影很魔幻,观影也很魔幻——怪诞离奇宛如梦魇,从第一场海滩埋钟,时间就变成独立于外界的屏障,几近氏族社会的山村,颓废度日的村民,神性传说和宗教遗风蒙蔽着纲常伦理,意象所指大多暧昧令人浮想联翩,唯独被贞操裤禁锢的性欲是赤裸裸影射;就像一场乌托邦实验或者说参与人数众多的楚门的世界,连接地狱的黑洞里升起的是黄色花瓣吗,还是来自另一个文明制高点的蔑视?撕破喉咙也不能得到回应。/ 电影氛围太不正常了,一个现实社会强行扭曲出来的异度空间,盯着那些人脸,几乎面面都会引发恐怖谷效应,幸好不是夜里看,否则一定做噩梦。
在这个色彩艳丽嗡嗡作响的村庄里,钟表被偷走掩埋,时间被调弄,鬼魂继续在村庄里与人生活。巫师作法,吉普赛人欢唱,小孩掉进天坑爬出已是青年。众多的魔幻场景,性压抑的中年人,梦中的奇幻少女,贞操锁,荒诞马戏团,应对失忆症贴满的纸条寺山修司的电影风格和拉美小说的魔幻气质很相像,都很巫。《百年孤独》的失忆情节,《佩德罗·巴拉莫》陈腐气质的村庄。“苏萨娜,有些村庄具有一种不幸的滋味。和一切陈腐的事物一样,只要吮吸那一点点陈腐麻木、贫困而微弱的空气,人们就会把它们辨认出来。这个村庄就是其中之ー。”
故事自由地在不同的人物之间游移,大部分拼接都恰如其分不显得突兀;每一个场景导演都毫不避讳地直接选用最合适的色彩,让世界显得光怪陆离、梦幻绮丽。整部电影即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被盗走了时间的回环空间,声嘶力竭的性与捉弄人的命运,结尾想及《八部半》,之前出现的所有角色都纷纷赶来,站在照相机前一起拍摄合照,城市和村庄、过去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定格在画面中,这样的结束真是感人又浪漫。孤独也好,遗忘也罢,最后永恒不变的,还是最最真实、闪闪发光的人们。
不了解寺山修司,当看到半小时还懵逼的时候,索性当做一部先锋实验电影来看(原来还真是先锋派导演的遗作),心下就放松了。能看它扯足两个小时也是因为,影片里的景致风物实在是迷人又古怪,让人舍不得挪开眼睛。直至看到最后十分钟才模模糊糊明白了些什么,“人在出生时就死了一半,然后用剩下的一辈子才能死透。”“从来都没什么城镇啊,那都是虚无和谎言,要过了一百年才能明白那里面什么都没有,然后再用一百年回到原来。”
这是一种以“符号”为名的梦境影像,处在自然状态下的空间幻觉(突兀的场景成为安插于村庄内部的潜在的知觉延迟)。此处的钟表被赋予了拥有精神占有性的合理关系,它的消失让日常秩序在失控-重建-返还的转化中获取主动权。而在意象的交互里以语言为代表的自身反映逐渐失效,渗透进视觉的色彩也好似承载着更为复杂的意义:建立在一种不安的前提里的性欲挑拨,使贞操带的存在成为压抑的情色喻指/流动的时代欲望的介体...
高完成度本土化的百年孤独移植版作品0 0好厉害,好别致的时空结构,非常有意思的日式乡村小品,这百年还没过去。不同意城市什么都没有的,有的,当那批人带着在城市里获得的东西,正式以技术的本貌逆城市化时,一切都不会是原来的样子的,这就是人的特质之一:必须亲身体验永远的失去感觉,才想通什么是值得珍惜的,但是人不会踏入同一条河流,所以人类不会忘记这些惨烈的幕数,不用费心记住,会变成身体的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