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白先勇五十年代写的短篇里金大班感慨自己“多走了二十年远路”,风月场里摸爬打滚这么多年,情啊爱啊早就看得一清二楚了,她不担心有没有人爱她,她担心后半生活得差强人意,哪怕是十几年后,自己也得混得比当年的姐妹有出息才行。电影改编安插了一个角色,跟随金大班一路从百乐门到夜巴黎来,金大班最后一夜遇着了他,五味杂陈,难说心里没有任何想法,金大班等到曲终人散以后离去,往后的生活就和夜巴黎大不相同喽,那一刻她又是怎么想的呢?姚炜演绎的金大班又多了几分情,暮年同秦颂厮混在一起,血冷心冷都像是假的,心里免不了像个怀春的小姑娘盼望着,秦颂那点钱不够她托付终生,找好下家准备脱手,临行前到底是多看了几眼秦颂,轻声细语地嘱咐服务员按时叫醒他出海。白先勇老了,金大班也老了,金钱固然对金大班来说重要,说没有留情那是假的。
看到结局,当金大班看到桌旁的白西服男青年,主动说要教他跳舞,最后一次,在拥舞中追忆,我止不住眼泪,配合蔡琴的《最后一夜》,相当感伤。电影通过金大班在舞厅后台间歇的回忆,不断地穿插闪回其过往的生活,她在跳舞场的风光,她在情场的得意失意,她爱过的心痛过的男人----月如无疑是金大班的最爱,初恋的男人,家世上的差距没有带来结果,却是她一辈子的心痛。水手秦雄是金兆丽母爱的投射,带给她爱和被依赖的满足,可是年龄拖累了恋情,这时候的她深刻需要的只是个落脚之处,最后的归宿地。“这辈子我只为两个男人哭过。”这两个男人都没有可能,而且从本质上金大班这一辈子只爱同一个类型的男人。爱的没有结果,到头来爱也无法保障安稳。何况金大班一早看透:「年纪大的有经济基础的,家里都有太太;年纪青的,赚的钱还不够我们买裙」
私心覺得電影不如小說,比如改編之後失去的是小說組織金大班的現在與回憶的巧妙筆法:先看見後輩重蹈覆轍,想起當年為月如墮胎,最後情緒慢慢醞釀好,才回憶起和月如最美的交合之夜。電影為了敘事曉暢不得不依循時間的順序,從頭交代相遇、相識、離別。殊不知記憶根本不會這樣線性向一端展開啊,白先勇筆下繁華將盡時候,發生的一點星火都可以召喚一點散落生命各處的回憶的感覺就不見了。並且脫離原著發揮的部份中,某些女性塑造看著真尷尬。不過影片中最打動我的一幕是月如被家裡人捉走後,兆麗哐一下打開大門:桌歪椅翻,人影不見,只有月如送她的一盒雞仔四處亂飛。
武士无刀兵气,书生无穷酸气,女郎无脂粉气,姚炜一个人都占全了,演技太太太棒了。基本还原了原著,尤其是和月如初次相见,尽管是风尘女子,但是遇到真正的爱情时候,满眼都是娇羞,好动人啊!!舞女们的抉择,又何尝不是每个女生的抉择,追求爱情还是安全感,是苦苦等待,还是抓住眼前。对金大班来说,只能世俗而伤感的继续生活,唏嘘。“我也曾心碎于黯然離別 曲終人散回頭一瞥 ”。
从白先勇的意识流小说变成商业电影,女主角也从原著中《红楼梦》、张爱玲式的脑内吐槽功力max的刻薄女性变成了苦情戏中的凄惨舞女。另一方面,电影放大了原著中“上海怀旧”的离散结构:开头金大班对不同顾客无缝切换各式方言,粗描了一个外省人群像;月如的段落从头到尾泛着圣光,则意味着旧上海被“崇高客体”化。虽然俗套,还是被结尾戳到了:曲终人散,回头一瞥
有些太粗糙和啰嗦拖沓,电视剧气息严重,诸多方言和名词掌故倒还都拿捏得特别好。《台北人》每一篇都适合拍出不错的电影,尤其是短片,但能不能拍到位就要看导演的本事了。坦白讲不太容易,不建议以身试险;《金大班》、《尹雪艳》和《一把青》还算是好演的,因为故事性还算强,小公园的同性内容却没人敢碰,《国葬》实际给我感触印象最深,但故事性也最弱,也最难。
带着浓浓那个年代拍电影的烙印和岛屿风情。开场金大班在舞厅里的流转长镜头,人物的转换,语言的转换,表现也在转换,甚好甚好!金大班教姑娘们如何工作的每一句话,都真实有力,欧阳龙帅到没朋友,姚炜演的拿捏准确,很是动人,每个年龄段都把握的清楚,1984的片子,看着一切都很讲究,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待电影是充满敬畏的!
这大概是我看的最老的一部电影了,老电影虽然制作略显粗糙,金大班的风情万种游刃有余却诠释的淋漓尽致,也非常尊重原著。舞女出卖的是欢乐,怕的是动真情。既然工种不分三六九等,又何须指指点点。寅吃卯粮的公务员,一掷千金的公子哥都是狎客。没有被吴月如伤透的身体和心,哪里有最后一晚的玉观音金
先看了白先勇的短篇,并没啥感觉。影片的前半部也几乎将原文悉数呈现出来而已,但后半部分电影开始有了自主性,增加了很多回忆的部分,让金大班生动起来,有些顺口溜、口头语也不局限在原文的文绉绉了。回忆是金色温暖的,回到舞厅时一切黯然。一眼认出蔡琴来,可能正是她的声音给了提示。结尾略感动。
这两年一直在上港台文学鉴赏课,每次讲到白先勇的时候都会和学生们一起看这部片子。白先勇写这些“台北人”的确是写进生命深处了!电影本身、演员对原著的还原很到位,也加了很多的小细节,让故事显得更清晰了。不过总觉得这些在原著中“留白”的地方被“补”起来以后,金大班也少了些许味道~
和小说里是一样的材料,但是由今昔对比的插叙变为了回忆中的正序,连带着主旨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小说里写“昔”是为了更准地写出“今”的沧桑心境与处境(四十岁的舞女没工夫恋爱,连真正的男人都可以不要),而电影则写爱过惨过风光过最后嫁作商人妇,少了狠与锐。蔡琴的最后一夜真好听。
不是尽善尽美,但也难能可贵。要挑毛病当然很多,可是姚炜几乎把金大班的泼辣佻达,无奈又世俗全演了出来,吊打范冰冰那部玛丽苏垃圾。金大班这个角色难能可贵就是,她悲剧得不自知,不是烈性得彻底的人物,仅仅是活在世俗风尘里,不过有时裂开了一条缝,她讲:货腰子的,也是人。
一部比自己还老的电影,根据白先勇《台北人》里的小说改编,非常忠于原著,不管是语言特色台词的味道还是人物特征的刻画,与自己当初看小说想象的角色特征如出一辙,尤其是女主金兆丽金大班,初次出场训斥经理的霸气,懂得灵活多变为人处世的女性魅力,还有那婀娜多姿的妙丽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