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瑞切尔·布莱克 / 萨曼莎·邦德 / 斯图尔特·邦斯 / 鲁珀特·格雷夫斯 / 约翰尼·哈里斯 / 戴维·里昂 / 詹姆斯·维尔拜 / 卢克·崔德威 / 约瑟夫·马勒 / 保罗·尼科尔斯 / 汤姆·比尔德 / James Bellamy / Robin Berry / Philip Childs / Jason Frederick / Richard Freeman / 斯蒂芬·哈根 / 杰佛逊·豪尔 / Francis Lee
导演:亚德里安·谢尔高德
语言:英语
地区: 英国
编剧:Kevin Elyot
类型:剧情 / 同性
上映时间:2007-07-22(英国)
别名:克拉罕站台 / 欲烧肉三十六
用户标签:英国,同志,同性,英国电影,gay,爱情,同志电影,电影
片长:120分钟
imdb编号:tt1043903
电视电影『迷情站台』由BBC台在2007年推出,作为英国同性恋合法化40周年的特别场放映。编剧凯文·埃利奥特是英国文学最高荣誉奥利弗奖得主。电影撷取了伦敦同志的不同断面——从同性伴侣的宣誓仪式到各怀心事的老友聚会,从学校的写字间到酒吧夜店,从拘束的图书场馆到纵情的站台公厕...剧情、场景和人物如万花筒般旋转,千丝万缕的因缘际会牵扯出同志世界的忠诚与背叛,愤怒与残忍,放纵与克制,懵懂与觉醒。就像被上帝的指尖逐一点过,刹那间燃放又尽归于灰烬。流淌在片中的高低间急小提琴声,就像系千钧于一发,承受了三万斤的重量,然而却未断——处处提醒着我们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忠诚与背叛,愤怒与残忍,放纵与克制,懵懂与觉醒…腐国的纪念作品,但气氛却十分压抑。即便是同性合法的大英,恐同的那一笔浓墨重彩依旧令人生畏,尤其是同性群体当中部分人群对同类人的冷漠与仇视特别令人心寒。小提琴手的镜头不多,甚至无法探知其真正的性取向,在看似美好的大环境下,依然因恐惧与怯懦遭遇不幸。除此以外,相隔一条街的大叔与正太的故事、惨遭杀害的招待生以及作家(编剧?)身份的大叔印象也颇深。总之留下的思考空间太多太多…乱入:刚结婚就搞外遇的叔我也是醉了,不能更失望了;英国演艺圈可能蛮小的/英国演艺圈名人蛮多的,好多熟面孔的叔阿;有人拿本片和《四个月亮》类比,只想吐槽这差了十万八千里好伐,至少本片不同人之间联系的明线很明显
一种冷到骨髓的悲哀,同志的生活并不只有出柜这一道坎,就连光鲜的婚礼背后也同样藏着背叛。黑人男孩全片的镜头最少,但最后那破碎的小提琴却给人带来最大的震撼。Luke和大叔那条线美到令人窒息,仿佛希望全世界的时间定格在他们相互交融的那一刻,但依旧逃不开悲剧的结局。Rupert的角色仿佛看淡一切的,但他洒脱的面具之下同样承受四处的压力。看到一半才突然感觉这是不是James Wilby,看到结局字幕出现他的名字时兴奋到从床上跳起来。直到看了影评才知道选角是故意和莫里斯相照应的。从1987到2007,到现在,同性恋群体和性少数群体,以及各种弱势群体的处境是否好转我可能无法了解得很透彻,还是要感谢电影打开我本不能触及到的视野。
作为英国Homosexual合法化40周年的电影,这本电影通过几则故事探讨了当时男同们的生存状态,社会对他们可能公平了,但舆论压力和歧视依然存在,甚至会发生极端的伤害甚至谋杀事件,同时也侧面讨论了爱情中的背叛与欺骗问题在男同中一样存在。这本电影是13年前的,不知道腐国现在状况如何,但提到这个,不管是男同还是女同,都应该被尊重,不要以嘲笑,歧视,或者看热闹的心理对待任何人。比较有趣的是,Rupert Graves和James Wilby在片里又相遇了,此时已经是莫里斯20年后了,两个人变成了中年大爷,眉来眼去甚至互相遛鸟的样子,仿佛还想再续前缘?有点意思。
看了好几部这种题材,真的特别难受,那种看着他们死去却无人关心,自己也无能为力的感觉太难受了。就像餐桌那群人议论的那样,哪怕表面接受了,实则仍视其为异端,在背后随意猜测。看到那个站出来说不管他们做了什么都不该被如此对待时太欣慰了,还是有清醒的人。电影从小提琴男孩中开始,在隧道里破碎的小提琴结束。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已经相爱的却不珍惜,真的是“得不到的在骚动,被宠爱的有恃无恐”,最后那个医生打电话给他丈夫希望他承认,但最后还是失望了,这段关系也维持不下去了。除了相爱的,还有因对自己不认同而不敢爱甚至仇视这个群体的,还有还没来得及体会其中的愉悦和痛苦就死去的…
明白了Hampstead Heath的沉重 苦涩 和浪漫,为之前开过gay park的玩笑感到难过。住council flat和住比terrace house更高级的房子的两个人在炎热的夏天无法停止哭泣,你们住伦敦著名高级住宅区的精英们怎么能理解这种感情。片名叫Clapham Junction是因为Alfie在Clapham Common的草坪上被打的吗 很难想象以前这么混乱的地方现在也变成南伦敦中产富人区了...(想到ex家就住Wandsworth那边 现代公寓的豪华程度让我有点震惊)btw 年轻的Luke Treadaway也太帅了 配乐也好听
狭义!偏见!为什么施暴者总是为非作歹 同性恋太不容易了 他们是正常的 这些他妈偏见狭义的MORON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全部聚焦在同性恋生活上的电影 这都是他们会经历的 开心的 伤心的 恐惧的 世界为什么不能善待这些人们好一点 有几个地方真的触动人心 特别是这对相差十五的恋爱!我要嗑糖!!!谁他妈关心什么侵犯未成年 I MEAN 爱情面前不分年龄 FUCK OFF 哭哭唧唧 那些偏见的人 真的 你们最好不要成群的出现 要不然你们算什么!什么教育能让小孩扔燃烧弹在别人家???BULLSHIT
以为是炎热夏季的带着荷尔蒙的浪漫且悲伤的英伦故事,结果完全不同。因为探长来看了这部影片,莫里斯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太喜欢探长的角色。后来慢慢交织起的故事,让人觉得很沉重悲伤。那个打算在这儿好好发展的少年,被打死了。渴望爱情的少年被母亲带走。看起来很好的孩子,冷血可怕。中产阶级的歧视令人感到无望。黑皮肤的小孩儿被校园暴力折磨地不成样子,他的琴断了。出轨的人被医生发现的戒指,虚假的婚姻。所有的串联在一起即不刻意,又令人悲伤。这部片子出奇意料地不政治正确。
三星半,我对这片观感很奇怪,挺喜欢的,就是又觉得不能高分。J·W被路人干了是我心中一痛,我想他被Alec干来着。打人小哥和被打死小哥感觉其实是天生一对特别合适,可惜了。少年和邻居那对最撩,也是be。医生受好可怜。妈呀突然发现全员be。一开始是一种热度,像是平权运动以来的政治狂热错以为歧视消失,然而不是的,仇恨隐埋着,焦虑也是。这片意外的相当现实主义,远超一干唯美向的同志电影。
每个社会都有A面B面,A面阳光,B面阴暗,电影展示了一幅gay的群像,有美好的人被暴力致死,有反社会人格暴力别人,有结婚的在背后释放欲望,有恋童的在克制欲望,等等。即便是在同性恋合法40年且代表着开放平等人权的欧美,对同性恋的暴力以及不信任依然深刻存在并且有升级趋势,抛开美好小清新的滤镜,gay的生存生活空间也并不那么宽容
太牛了!一部电影浓缩了同婚,出轨,窥探,YP,恐同,瘾君子,深柜,恋童,形婚,将这些平日难以搬上台面公谈的话题串联在一起直指最核心的同志歧视引发的犯罪,单从电影制作角度来说便已是上乘,涉及到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面对同志截然不同的态度,最后汇聚再一起将立意上升到一个高度。但在国内却少有人知,又一部被中文译名耽误的好电影。
离不开的框架式构图 就算是腐国从柜子里走出来的也仅仅是少数 破碎的小提琴 无数的暴力 偏见与歧视 说实话我看前一个小时都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呈现出来的都是负面 到结尾又觉得这只是他们的伪装和宣泄罢了 对异类的厌恶和恐惧 就像是人类进化过程里被镌刻在基因中的本能 而大多数人选择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我身边也有同性情侣,相较于影片中的偏激,更多的是周围朋友的祝福,即便有异样或好奇的眼光也不会出口伤人,更不会这么残暴地伤人。若说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传统的家庭,而不像片中的母亲无差别的歧视。忠诚与背叛,同性异性相恋都有,但同性之间更难找到忠诚的伴侣,所以那个在结婚现场还偷吃的男人,真的恶心。
关于事件无休止的整容和探讨,远不如那一段互相偷窥暗自喜欢来的巧妙。其他的支线并不舒展,多样同性恋形态的展示却坠入一个隐秘的怪圈,越试图多样却越匮乏。对于法律虽通过但生态较差的母题探讨每个故事的着力点各有不同,各自心怀鬼胎的对话也恰是邻里日常。(蛮可惜小提琴那个故事,铺开来会是个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