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德克·博加德 / 诺拉·利玛窦 / 马里莎·贝伦森 / 凯荷·安德烈 / 伯恩·安德森 / 肖瓦娜·曼加诺 / 佛朗哥·法布里齐
导演:卢奇诺·维斯康蒂
语言:意大利语 / 英语 / 波兰语 / 法语
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编剧:卢奇诺·维斯康蒂 / Nicola Badalucco / 托马斯·曼
类型:剧情 / 同性
上映时间:1971-03-01
别名:威尼斯之死 / Death in Venice
用户标签:意大利,同志,同性,法国,1971,文艺,爱情,剧情
片长:130分钟
imdb编号:tt0067445
1911年,德国作曲家阿森巴赫(德克•博加德)怀带丧女之痛来到威尼斯,想藉水城美景舒缓心情,可是一切景致所勾起的不过是更加伤心的回忆,直到在旅馆里邂逅美少年塔奇奥(伯恩•安德森),对方宛如希腊雕像般的容颜才令他浑身颤栗,浑然忘我地沉醉在激动的热情中。
其后,威尼斯城被瘟疫所笼罩,但官方刻意封锁了消息。阿森巴赫逐渐发现这一惊人的危机时,没像其他人一样慌不择路想尽快逃离,相反为了多看塔奇奥一眼,甘愿染上瘟疫命丧威尼斯。
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提名)皮埃罗·托西第24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卢奇诺·维斯康蒂第24届戛纳电影节25周年纪念奖卢奇诺·维斯康蒂
真的好羞耻啊.....虽然本意是赞颂人类追求艺术之永恒而舍弃肉身什么的,但是,噢天我怕我讲太直白了会很冒犯。就是氛围非常非常的黏糊、酥麻、意乱情迷,又始终保持着一种无法逾越的圣洁感。电梯那段我整个捂嘴嘎嘎笑.....看到老先生被塔齐奥勾魂的视线盯到腿软,趴在门上大喘气真的笑到肚肚疼!但又好佩服。那句“你的爱为他镀了金身”,可以看出塔齐奥在半自由的环境下,反馈给他的只是男孩子对性、被爱慕、想看笨拙的长者会作何反应的饶有兴趣的挑逗。(绕圈圈那段!哎哟!)也正是看出男孩单纯的心思,阿森巴赫才会更加罪恶、欲罢不能,想要逃离又无法自控的折回寻觅他的身影。这份像是承载着一生所求的痴爱让这部电影、塔齐奥、乃至Björn Andrésen本人的青春都仿佛跟随着那位作曲家一起在那片水光潋滟的海岸边永久的长眠。
9/10.第一部维斯康蒂。无社会舆论的黑暗披露,也无男同性向的基情四溢,在托马斯·曼的文本深度加持下,被处以化简提纯。艺术家的身份即存对“美”的纯粹诉求,而少年便成为意向的具体,似璞玉般的纯净洁白,触及同性情欲的本质所需,是一种对于个人体验的极致索取。二者距离被始终架设在暧昧之中,以视线的脉脉凝望寄予作曲家的情绪升华,少年反复的回首远望则遁入虚无,仅留一场对私人艺术品的个人享受。在古典乐章奏鸣中契合乐者本位,在处处的变焦、景深、推摇之间再次注入古典意蕴,回溯至古典主义对“美”的原初定义,而不由霍乱疫病的肆虐所侵蚀,它将平淡文本施以纵深的历史厚度与广袤的复杂情欲。在海边兜兜转转,在城中走走停停,他不曾间断地跟随美好,纵使人间已如炼狱般可怖,而“美”将亘古永恒在水城中央。若献祭生命,也无悔无恨。
用平稳的推拉摇移镜头创造出一种游移的视点,这种视点本身也游移于目视的人身上,贴合威尼斯水城的形象,几乎是通过镜头运动再现了有关水的语言。作曲家对于美的态度有着柏拉图式(绝对精神)的执念,少年的形象(Image)作为美的本体呼之欲出理念上的“分有”(Participation),这是产生爱意的深层原因。重返利多后,随着主人公以一种冒犯的姿势朝自己的“缪斯”前进,固定镜头及特写逐渐增多,主观情感的浸入得以放大,但维斯康蒂似乎也卷入了“失控”的状态之中,马勒交响曲铺得太满,心理蒙太奇(梦境、想象)的繁复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此前维持的“距离产生美”之平衡和暧昧的意境营造,瘟疫的背景与故事本身融合也不够充分,因而后半程无论是在情感的抓取还是风光的描绘上较影片前一个小时都略显逊色。
这部电影拍出来了“爱”这种听说过的东西。知道吗?知道吗?不,不,不,不是你经常听说的那种;也不是经常“眼睛”和眼睛看到的那种;也不是你经常通过想象,你懂吗,我说的是纯靠想象,想象出来的那种。而是你可能已经,或者以后经历过的那种。如果你还没经历,恭喜你陌生人,在你不明白我为什么恭喜你之前,恭喜你。你是不是好奇?还是因为我的恭喜而害怕?哈哈哈哈哈,那就让我告诉你,它并不可怕,真的。但是无论结果如何,它的离去,或者用变化这个词?都能让你各个感官变得敏锐起来。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过一次。所以哪怕它终将是值得记得的灾难,你也该庆幸。陌生人,你也不用试图去躲掉,躲它,你就越会被它控制。如果遇到它回来看我这条评论,告诉自己,自己是幸运的。爱你,陌生人。
暗恋。人暗恋的往往不是自以为的那个对象,而是由他生发出的无限的激情,和在激情中幻化出的,具有理想主义的美本身而已。 这是我见过把隐秘之恋勾勒的最含蓄,也最楚楚动人的一部作品。 缓慢的镜头像威尼斯头顶游荡的云和阳光,像金色沙滩边迟缓的浪潮,和少年澄澈,专注,遥远投来的无言的目光。 就那么一双蓝色的眼睛,让炽热的酷暑,滚烫的沙滩,黏腻的汗水,刺鼻的消毒水味,死亡的白色担架,和漂洋过海来的恐怖传染病都显的没那么重要了。 悠悠荡荡的钢琴声,携了钢琴师的魂魄走来,又弥散在这个如海般湛蓝又忧伤的夏天。 这是威尼斯的夏天,属于阿森巴赫,属于维斯康蒂,属于托马斯曼,或许也还属于马勒,但这也没那么重要了。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威尼斯之死》被搬上大银幕,影片稍有改动,将主角的作家身份改为音乐家,且为寻找符合小说气质的“塔奇奥”煞费苦心。这是一部比较特别的同志片,哪怕是一句搭讪或者表白的话都没有,完全靠内心无尽的迷恋和向往构架全片。德克·博加德将人物内心的挣扎、撕裂、压抑、迷失和沉醉表现得淋漓尽致,利用分裂的虚拟视角探讨了艺术坚守与自我怀疑的辩证关系。彻底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叙事框架,靠人物内心驱动并逐渐走向必然的结局。将欲望或者艺术执念描述得相当具体,镜头缓慢的游走,呈现了优雅、从容的威尼斯外部景观以及独特的人文情怀。导演找到了客观世界、人物以及精神追求三者之间的共通性,用两个男人之间的疏离关系细腻镂刻了一段有关美的极致形态。
暗恋就是无论你如何努力地喜欢 变得无比狼狈 对于被暗恋者 只是一个奇怪的过路人塔奇奥作为美的化身 古斯塔夫艺术家的身份 古斯塔夫和阿尔弗雷德关于艺术的争论都赋予了这场暗恋另一层含义 艺术家对艺术至境美的追求 无可救药地失去美的无奈和悲哀 关于美 我是认同阿尔弗雷德 美是无关道德 是感性的 古斯塔夫的死也印证了美可能是邪恶的 不道德的 甚至引人死亡 而古斯塔夫也在被阿尔弗雷德说服 关于美 关于艺术 感性战胜理性半世纪前电影中威尼斯的瘟疫 与现在的疫情相对照 社会其实也没有多大改善 政府和人会为了各种利益隐瞒真相还有想改变形象一定要找个靠谱的造型师 不然会变得像个小丑 引人发笑(눈_눈)
居然没有给这部评过分,失误。纯粹讲“美”和“追求美”的电影。而且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魂断威尼斯在戏里戏外都带给我莫名的相似感。魂断威尼斯中那位偷窥美丽少年的画家直到生命结束也没能跟少年说上一句话,这点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也差不多。不过主角最后还是从局外人的身份变成了戏中人,跟玛莲娜搭上了全剧唯一一句话。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戏中,玛莲娜的美貌造成了镇中人对她的嫉妒、侮辱和造谣。这点与魂断威尼斯戏外又有莫名的相似。魂断威尼斯的主角伯恩,他赢得了“第一美少年”的称号,也使他成为被觊觎的性感符号,埋下一生的悲剧。 最后来句被说烂了的话,不能融于世俗的美丽都是错误吧。
这种老男人情迷美少年的故事太难共情了。就算把性别抽离、主题一般化,看成是美对感官愉悦的唤醒是如此彻底,可以令一个心死的人宁愿舍弃肉体存在也要不懈追求—对这种极端的命题也是令我不安。特别是里面用到的技术,平移镜头模仿男主搜寻的目光,变焦拉近表达那种躁动而充满占有欲的眼神,变焦后退呈现得不到的孤寂落寞;男主演出完美呈现那种年老腐朽酸臭的气息,太 变 态 了。‘贞洁是纯粹的赐予,不是老朽的结果’,‘没有比年老的不纯粹更浑浊’—维斯康蒂把处于瘟疫中的城市和人的腐烂的通感处理上做得很成功,看着一个已死的人慢慢腐烂,彷如观赏死尸上的花朵,直教人心理生理不适。要吐了
读小说的时候,我就在想如何拍摄两人明灭互看的场景。没想到电影是这样运用镜头的。古斯塔夫第一次发现塔齐奥的镜头是转动的,然后才是主观镜头。那一瞬间,美少年的美夺眶而出。这是来自美的对于明亮的掠夺。美是具有侵略性的。一开始,黑色的贡多拉摇摆在河上,像一个个棺材,肃穆可怖。结尾古斯塔夫的黑色染发剂随着热风的烘染开始流下,似血一般。一如《偶像的黄昏》,如果人以自己、青春为美,那么老去、腐烂就是丑。那些想要使得自己重返青春的人为追求,无论是爱情,还是染发剂,都将无可挽回地落在地上。腐朽与消逝才是归路。
维斯康蒂的电影总是给人神奇的体验,好像是来自19世纪甚至更早的电影,虽然他在20世纪讲述20世纪的故事,电影中的爱情无外乎几大类,有清新的,有感人的,有禁忌的,有写实的,或者把这些交杂在一起的,但魂断威尼斯拍出了希腊神话般的悲壮与宿命感,毫不掩饰自己的美与力量。现在的爱情片已经成了垃圾场,中国人怕审核,盛产阳痿;美国人怕女权,盛产无脑故事,欧洲人还算争气,前几天看的温蒂妮还是挺有感觉的,不过他们怕票房太惨,正在像中国或者美国靠拢,倒是日韩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奇葩,没什么营养但真的有意思?
在看过原著的前提下,再看这部影片,不得不说还是很失望的。小男孩的颜值绝对算得上惊艳;但是表演很形式化且不自然,这是之一;其次书中一段让我觉得很美的文字,大致形容的就是洗哦男孩在海边的一幕,作家深情地将其形容为整个大海都在为他的没做陪衬,但是导演斌没有将这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拍出来;而且影片的男主角实在与我想象中的男主差很多,想象中他应该不耐烦但是体面,即便是跟踪也不会面露丑态,但这部电影中的男主只让我觉得猥琐,实在差强人意。他应该是一个绅士,再垂涎少年美貌再虚弱的时候,都不能失了体面。
变焦镜头占据几乎一半篇幅,画面推至主角身上,有时又拉回来到周围的环境中。世界还在照常运转,然而心思却乱如麻,人群都为他们做陪衬。几次试探后,作曲家回想起刚才的笑容,可能这是他唯一一次近似占有欲的表达。镜头推至他的面部,随后他打破第四堵墙似的告白”我爱你”,也是悄悄地,秘密地,不惜痛苦地,直至生命消逝。如果把艺术或美作为至高追求,爱便是区别于感官的,”精神的,劳力、思考的产物”,这样的爱是世人不能苟同的疯魔,但是柏拉图式精神,飞蛾扑火是唯一出路。哦对了,街头艺人的角色是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