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马丁·辛 / 茜茜·斯派塞克 / 沃伦·奥茨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语言:英语 / 西班牙语
地区: 美国
编剧:泰伦斯·马力克
类型:剧情 / 爱情 / 惊悚 / 犯罪
上映时间:1973-10-15
别名:恶土/穷山恶水/疯狂假期
用户标签:美国,泰伦斯·马力克,TerrenceMalick,公路,Terrence_Malick,美国电影,1973,青春
片长:94 分钟
imdb编号:tt0069762
Holly(茜茜·斯派塞克 Sissy Spacek 饰)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带着她搬家到南达科塔的一个小镇。在那里,15岁的Holly认识了比她大10岁的混混Kit(马丁·辛 Martin Sheen饰)。两人很快成了恋人。Kit成天无所事事,打着零工,Holly的父亲十分反对他俩的交往。一天,Kit闯入Holly的家,打包好Holly的行李,想带上Holly远走高飞,遭到Holly父亲的制止。Kit开枪打死了Holly父亲。随后,Kit放了一把火烧了Holly家的房子,伪装成三个人都葬身火海的假象。Kit开着车载着Holly去到一个原始森林,两人过着原始人般的生活。但很快,有人发现了他们的踪迹。他杀死这些人之后,又带着Holly到处逃亡.....
又一部雌雄大盗,亡命鸳鸯,基特扣动扳机,两人像出膛的子弹,有去无回,亡命是时间加速器,让人在短时间内穿越家庭,地图,法律,时间,阶级,及一切现存社会价值,开辟道路,建造离群,放逐意义,两人的年龄差距,形成主导和顺从的不平衡关系,基特铲除阻碍和威胁,又以自己的诠释诱导霍利,霍利在无形中扮演着意义的角色,霍利的离开让基特把意义放在自己身上,自己的形象,他为自己标注射程,制造传奇,像明星一样接受围观,被军队围拥,座驾不断升级,他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活的文本,一个符号,被解除的危险,就像人们对枪的崇拜一样,没人真的关心被他杀死的人,就像战场上死的人,人们不可能因为战争的痛苦而消灭武器,马力克的立意比其它几部亡命鸳鸯更刁钻(各有各好)。丛林中微距幻视感,微观拉长的时间,荒漠中的长焦的压缩感,紧迫的时间。
公路电影,很多导演公认的个人十佳之一。仿佛童话般跳脱轻松的剪辑和旁白音乐减轻了表面的真实感,内里却尖锐沉重。那夜微弱的打光,景框中的人物身后越来越被无形的黑暗侵蚀,就像一团粘稠的有形物质裹住了两人的心,如同一直以来一样。最后的场景就像魔法小岛一样——宁静安详,梦幻奇妙,事实却截然相反。总之,对于麻木愚钝的霍莉来说没差,都像梦一样。不真实得仿佛事不关己。空虚迷惘一代人内心世界的具象化描述,可能就是导演青年时期身边人的故事改编吧。基特在录音电话里随手录的那段话就是最真实的写照。无独有偶,一种循环。少年时代整日被父母老师训诫,却始终没能找到方向,不知道如何做自己,麻木无趣,浑浑噩噩。最终随心所欲,法外逍遥,却依然混沌迷茫。(留下纪念,这样他才能记住和被记住)(Gassenhaur。)
一个假冒JamesDean杀了女友父亲带着女友(狂人皮耶罗-邦尼克莱德式)逃命一路杀人直至在跨越国境到达“无法的”加拿大(?)之前被警察追击逮捕(并在抓捕地点留下伟人纪念标记)随后受到了电视偶像明星一般的军警接待 杀人犯与不羁青年的结合 以一种时代偶像的方式洗刷了公众的三观。这大概也是个人至上的所谓美国精神强行短路主体间社群的伦理逻辑 就像好莱坞大片上随意死掉的小兵小虾路人男女 在个人英雄面前(无所谓是战斗英雄、超级英雄还是这里的反叛英雄)其他的人都得靠边站 这些人的死又何以能够撼动英雄“自由”的重要性呢?根本没有什么无因的反叛 真正的反叛是对死水的激活 而从来不是无因的、为了反叛的反叛
也看过别的同类型的片。但没有对这部中人物的反感。片子拍的挺清楚,一个一无是处的青年,一个不知自己的少女,呃,也不骂他们了,就是不喜欢。不管是垮掉的一代还是整个社会迷失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责,有坚定的自我。 旁白。 女主和绣春刀中的刘诗诗一样,管他妈的是不是故意的,杀父之仇在她们那里啥也不是,这是我最难理解的。 谈过最久的男友和男主相似,虽然爱和被爱过,但我确知和他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相伴的人一定是势均力敌的,自己过也比和这类失败刻到骨子里的人过强,所以到今天还是庆幸没和他结婚。《那年夏天,宁静的海》的男主是与此完全不同质的好人。 这俩人相爱的前提呢,不咋地。
第一部马利克,这摄影水平真是难以想象是处女作。慵懒的满不在乎的少女旁白,轻快的配乐,童话一样的场景,本来是暗黑版莫妮卡+现实版皮埃罗的刀头舔血亡命鸳鸯故事,拍得跟纯真无瑕的田园牧歌似的。把活着当做游戏,世界都是你们的舞台,片里面除了两个主角,其他人跟NPC似的,死到临头还是遭人背叛都淡定温和,大概也是这个意思?汽油敲响钢琴,火焰掠过画幅,精致的家具和父亲的遗体付之一炬,咏叹响起,对文明的背叛开始,而后就无法停手或回头(除非有个爱你如痴看淡生死的男友),为这些躁动又迷失在六七十年代的情绪(甚至称不上亚文化)添上些漂亮的画面,暧昧的态度,也就是这片子的一切了
从那句我们应该用石头砸手,这样就会记得这天开始,牛仔男就开始发功了。女朋友的爸爸要去拿家伙,男的一句不,因为我不准,之后一枪打死。女朋友也是,从说觉得他是长得最帅的开始,就有内味了。爸爸倒地,结果没有反应地去和男朋友聊天,还问男朋友地上内人怎么样了。烧完家逃走的时候,男朋友让女主带上书本以免落下功课。打穿了人的肚子之后,跟在他后面,给踉踉跄跄的他开门,让他走到自己房间里面的床上照一下镜子,聊一会天再慢慢地死了。这些人声音温柔,如沐爱河,不说谎而且没有半个字的废话,可惜这样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了。
色彩质感太好了,每一帧都是富有诗意的风情画。尽管耳畔已有Nat King Cole曼妙的歌声,他还是饱含深情地说’’if i could sing a song about the way i feel right now, it’d be a hit’’。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差让Kit多少还是预料到身边这个小女孩正处在多变的年纪,自己只能陪她走一段路,但在分开的时候他还是奋力喊出他们最初相遇的时间地点,潇洒地离去。不管长得像不像james dean,你也很酷啊。
非常唯美和诗意,也非常恐怖。男女主对于生命的冷漠程度让人震惊,在男主开枪打中朋友腹部、朋友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缓慢死去时,女主平静的坐在椅子上看着,问他你养的蜘蛛怎么样—十五岁的单纯在这种情况下简直邪恶。但想到两人在丛林中的生活、伴着车灯和广播的舞蹈、被捕后的乖顺以及不时展示出的可爱一面,又不忍苛责,也许就如女主说的,他们真的像动物一样生活,而越在亡命之路上走下去就越发觉得周遭世界已经变成了回不去的行星,自己宛如已经在外太空。一群人的鲜血,两个人的浪漫。
【A-】马力克可真是一个太神奇的导演,看其作品风格的不断进化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最早的处女作明显在尽力写实,但他本身写意的神仙道骨已经沉不住了,于是反而达到了一种完美的状态,虽然叙事是略有失败的,但情绪实在太成功了。之后的《天堂之日》更像是他风格蜕变的试水(失败)之作,息影20年后在自己神神叨叨的新状态中不断探索,最后在《生命之树》达到惊人的巅峰。感觉马力克要是没有20年的间断而是顺势进化可能会变成美国王家卫?
果真处女作都更容易让我偏爱,男主角原本的生活平庸的没有光彩,在遇见所爱之人后焕发了新的生命,奈何贫穷和不成功是俗世中人最不可忍的,他意外杀了爱人的父亲,从此带着她逃亡,有过浪迹天涯的美好,有过无拘无束的自由时光,结局嘛,他们又怎会不知道?但是迷人的恰是这份漫无目的的潇洒和接近原始状态的自由,也是只为曾经拥有的无怨无悔,还是不在意是反抗还是虚无的随心,人活着就仅仅抓住活过的瞬间也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境界。
公路电影青年犯罪爱情浪漫Don''tworry,now.I''mgonna''getyouoffthesecharges.There''sawholelotofotherboysouttherewaitin''foryou.Andyou''regonna''havealotoffun...Atthismoment,Ididn''tfeelshameorfear,butjustkindof.
#A#开篇不久后即被惊世骇俗的“弑父”震惊,随后又被导演的手法震惊w对詹姆斯迪恩所代表的逾规的崇拜,逃亡历程已经构建起了一个野性(又濒临道德崩溃危险)的新世界,然而火车的经过又提醒最终回到“文明”世界——虽是恶土确万物有灵,是马力克一贯给我的感受了,而人作为一个个体也是万物有灵的一份——因此这段逃亡之路不妨说也是追溯自身心理的一部分吧。影像本身已经过于引人入胜了,迷人!
马力克真是个神人,有病时刻太多,有几个景选得真是美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孩儿拔虫子腿不是为了有趣,而是虫就在那里,作为一个小孩,不去拔腿是不可能的,人不能对抗写在基因里的东西。还有后面听到警察说“这个son of bitch真有点像James Dean”时男主露出的那个羞涩又甜蜜的笑容,小学三年级时被票选为全班最受欢迎同学的快乐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