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Karine Vanasse / Nathalie Girard / Sébastien Huberdeau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
语言:法语
地区: 加拿大
编剧:Jacques Davidts
类型:剧情 / 历史 / 犯罪
上映时间:2009-02-06
别名:蒙特利尔校园屠杀事件
用户标签:加拿大,犯罪,校园暴力,DenisVilleneuve,2009,加拿大电影,校园,剧情
片长:77 分钟
imdb编号:tt1194238
1989年12月6日,加拿大东南部港口城市蒙特利尔为白雪所覆盖,肃杀阴冷的气候仿佛预示着一场悲剧即将降临。面目清秀却布满阴翳的青年(马克西姆·戈德特 Maxim Gaudette 饰),驾驶汽车来到魁北克理工学院。校园内,青年男女自由交谈,畅想未来,殊不知死神的脚步正在迫近。青年拎着枪走入校园,他将愤恨的子弹射向那些所谓的女权主义者。白雪为鲜血染红,霎那即为永恒……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2010年加拿大吉尼奖最佳摄影、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女主角等7项大奖;2009年多伦多影评人协会最佳加拿大影片奖。
原本写了很多,想想还是算了,一部纯粹纪念屠杀事件的电影,恐怕不能要求太多吧?情节来说,很多地方描述的十分模糊,剪辑成这样一个顺序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电影的格局和视野实在太小,而导演在这种小格局里采用了更加令人窒息的甚至沉闷的风格处理,尤其是后半部分男二号吸尾气自杀开始,剪辑段落像羊粪蛋一样一段一段无机地蹦出来,看完觉得无聊和纳闷多过反思和沉重。而女主角结尾坚强、独立、理性的独白,和现在2018年声嘶力竭的民权运动形成鲜明的反差,如同陈腔滥调——看完本片,最容易记住的是仇恨和冲突,却很难记住和深刻理解女主角独白所表达的概念。也许不是电影拍的有问题,而是现实的人不像电影这样智慧?但是我觉得,无论现实还是电影,“教育别人懂得爱,并爱那些不懂得爱的人”都只是嘴上说说。
三星半。根据89年蒙特利尔工程学院大屠杀事件改编,黑白片营造出更强烈的屠杀血腥感(想起了老马的《蛮牛》)。相比维伦纽瓦前两部长片,首先在题材上进行转型,也从影像风格拓展为视听浸入——导演个人风格初步成型。同导演前作《迷情漩涡》重复交叉叙事,自然也同类似题材与叙事的《大象》,与之不同的是枪击案动机:《大象》为社会性而本片为政治性:反女权主义反政治正确。推近眼神的特写与维伦纽瓦短片《下一层》相似。成为历史的格尔尼卡屠杀,社会渗透至学校的熵增,生于恨与爱并存的世界。开头遗书以及结尾自述讲述来龙去脉,只不过收尾有些泄气。即使这个世界颠倒,依然抱有爱前行。
入坑之作。维纶在《理工学院》中对于空间感和整体视听风格塑造在此初步成型。其用缓慢拉焦的面部特写(进入人物内心)、声画环境对比(室内与室外)、定置/缓慢幽冥视点(狭长走廊)、中心对称/倒置构图(塑造失衡混乱感与无差别暴力性)和天花板设置(所有人都被裹挟)塑造出肃穆逼仄的场域空间,而手持抖动特写镜头在这极为生冷严肃的空间环境内显得格格不入而沦为败笔。但《理工学院》中动作/空间的适配感与整一性仍然优秀,最后用黑白质感的高度反差呈现添足其最后一笔,共同架构出艺术化与纪实性两端拉扯的总体性质。确实牛逼。
跟很多人一样,片尾独白减分了。这部开始变得维伦纽瓦起来了,浅焦的倒置的全景的都有了。从三个角度表现一个枪击案,其实牛蛙想讲的东西还蛮多的。凶手角度来说,最后的自杀,他的仇女情结的荒谬?对女性来说,层层叠叠的镜子体现出的是理工科理性的彷徨(工作?生育?完全没有获得尊重的感觉)对Jeff来说,是悔恨或是对现实世界的无奈?维伦纽瓦这种拍摄方式跟前两部的风格开始有些区分开,往之后的节奏靠拢了,有种在事件外观看的疏离感,其实凶手的情节还可以再挖的。
维伦纽瓦冷峻写实的影像风格和另类的故事讲述方式从这部作品里就可见一斑了。牛蛙选择用黑白削弱血腥味,巧妙避免了沦为贩卖廉价暴力的血浆片,不主打暴力,却以萧杀肃穆的氛围营造和慢而稳重的长镜头来体现最为纯粹的压抑。但在主旨表达上却含糊其辞,切换叙事对象的做法也很难看出牛蛙的立场,或许牛蛙只是想单纯地还原一场恐怖事件,单纯地展现偏执之恶,但这种方式却降低了表达力度和后劲。又或许是我对牛蛙期待值过高了?★★★☆7.1
8.1 黑白的层次和镜头的灵动比《追随》要好,特别是几次摄影机倒过来的拍摄。前面在杀人开始前的空寂在那场大雪里罪犯的颤抖与后面写实的暴力形成了强有力的反差。女性最后的独白像是一次宣言,一次宣泄,不是充满愤怒和委屈,而是平静而坚定地说出温柔到无懈可击的话语。相对来说,一个多一点小时的时量没有交代憎恨的起因,让杰夫在车里的自杀有点刻意。总体还是被女性感动,男性的愧疚放不进,放进去反而有点怯弱。
导演存在感撑满的电影,环境气氛精确而且感染力极强,印象尤其深的部分是学校的形色各异的学生,以及开一扇门就是个世界的状态抓的很生动。有限空间内拼命的玩试听花活,但政治方面的表达非常肤浅,前那一段仇女宣言,下一秒就是面试性别欺压,实在是太表面的女权了,最后女主的独白想起了《降临》,到底有多吃不腻这一口?最后颠倒的灯管推进镜头,让人联想起女主的航空工程梦只能被困在房间里,倒不是单纯的哗众取宠。
丹尼斯 维伦纽瓦 的第三部长片 影像感就已经极其出色 运镜流畅自然而又稳健 黑白色调让整部影片的气质阴冷抑郁 刻意的多点叙述也让整体显得更为客观冷峻 几段非线性的叙事让整部影片的行文更加值得玩味 但也有卖弄才华之感 即使卖弄得不算厌烦 不过立意和主题有些隔靴搔痒 含糊了事 且遗憾结尾旁白过甚 如果全片结束在67分40秒时就好极了 喜欢几个荷兰角镜头 配上最后的长廊倒置镜头 饶有深意8.2
构图精致,光影有质感,节奏还是很慢;短发理工女生到底是什么buff;施害者与受害人的血液最终融合,因为本来就是同一种物质,意喻两性平等,这是一种自相残杀;正直的男生是个可爱的人,始终认为自己的失误害死了另一个女生,轻生委实遗憾,意喻施害者的暴行最终也残害了男性;我想这两者的结合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两本就是互相关联的,不可独立存在于世,具体到每个活生生的人更有着与周围人的羁绊,无分男女
在氛围营造、创作意图和调度方式上看,很难不将它视为《大象》的跟风之作,区别在于其一带着男女性别政治的文本切入,二非线性叙事,在单场戏的叙事效率是很高的,多线也同样围绕主题展开,但实际考察其情感逻辑又非常单薄,比如说施害男性的杀人逻辑很突兀,说白了如果带着文本切入杀人动机反而一笔带过反倒让片子不上不下,而受害女性最后的独白简直把片子拉低一个档次。
可能有人觉得,女主角最后一段独白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之前苦心营造的巨大视听张力,况且之前的镜头已经有足够的表意,最后的独白更显冗余,但我不这么觉得。维伦纽瓦本人可以算是当年惨案亲历者的同龄人,时隔整整二十年,身为加拿大人的维伦纽瓦是在用电影给当年的惨案一个交代,他在最后借角色之口,直抒胸臆地讲出他对往事的纪念和对未来的愿景,这没什么问题。
当前舆论下去看待这部电影别有意味。维伦纽瓦的调度仍旧细腻,奈何主题过于庞杂。想对这件案子置之度外,冷静克制地看待案件的所有卷入者,想法固然好,但要用80分钟既讲述故事又阐明态度是不可能的。女权主义本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涉足其中,单就这个问题就无法冷静客观。维伦纽瓦在影片中浸透的表现众生相的野心很难实现。
影片对枪击过程聚焦的分量令我意外,虽然淡化了暴力的结果,但恐惧和绝望却十分细致。镜头用的意外的活泼,导演虽淡化了故事,但尽可能的提供了许多不同的镜头让观众贴近人物的心理状态,多线插叙也极有效率地多角度展示了这场杀戮带来的创伤和影响。可怕的是这世界对女性的恶意真的从来不在少数,希望善良,清醒的人始终有勇气与不公,偏见,仇恨抗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