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天堂此时电影

 
电影译名: 天堂不远(台) / 立见天国 / 天堂此刻
影片导演: 汉尼·阿布-阿萨德
豆瓣评分: 7.70
影片地区: 其它
影片类型: 剧情,犯罪
上映年代: 2005
影片时长: 90
更新时间: 2018-10-01 15:40
浏览次数: 92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天堂此时电影演员名单
Kais Nashef , Ali Suliman , Lubna Azabal , Amer Hlehel
天堂此时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主演:Kais Nashef / Ali Suliman / Lubna Azabal / Amer Hlehel
导演:汉尼·阿布-阿萨德
语言:阿拉伯语 / 英语
地区: 巴勒斯坦被占领区 / 法国 / 德国 / 荷兰 / 以色列
编剧:汉尼·阿布-阿萨德 / Bero Beyer
类型:剧情 / 犯罪
上映时间:2005-09-07
别名:天堂不远(台) / 立见天国 / 天堂此刻
用户标签:巴勒斯坦,战争,人性,法国,剧情,2005,德国,电影
片长:90 分钟
imdb编号:tt0445620

克汉雷(Ali Suliman 饰)和萨德(Kais Nashif 饰)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这两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在特拉维夫某抵抗组织内接受了人肉炸弹的训练,而他们的父母亲人对这一切都无从得知。训练结束后,他们将在身上绑着隐蔽炸弹,穿越巴以边境去执行一项光荣且没有归途的任务……
  本片荣获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蓝天使奖、大赦国际电影奖,2005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奖,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2005年达拉斯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6电影预告片奖最佳外语剧情预告片,2006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奖等。

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汉尼·阿布-阿萨德

3+3.5=6.5。“你的人生一片空白。”空杯子的预言,一语中的,一语双关,萨德蓬勃的生命在人肉炸弹引爆的耀目白光里归于死寂,他还没来得及享受爱情、亲情、成就、幸福,便悄无声息的“献身”在动荡不安的巴以冲突里,除了给爱他的人造成无尽伤害外只剩一抹空白,他上不了天堂,因为天堂不存在。当他一身帅气西装站在门外时,老太太问他:“你要结婚了吗?”西装在苦难者眼中只有两个意义,结婚,复仇,两个极端的意义,如果不是被无法忍受的疾苦倾轧,又怎会有无数巴勒斯坦青年奋不顾身追随真主而去呢?父辈的旗帜,沉重的压在子孙肩上,圣战士的儿子也是圣战士,仇恨以这种形式存续千百年,扼杀所有可能的进步与和解。无论宗教如何宣传自己光明正义伟大,如何鼓吹神明的福祉恩惠,只要教义中有煽动仇视他人这一点,世俗者就该提高十二分的警惕

天堂此时剧照

最可贵的是这部电影是以色列导演拍的,立场可以说是非常理性的中立了,指责以色列的人点是:利用巴勒斯坦人的贫穷勾引他们成为内奸,指责巴勒斯坦人的点是: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人肉炸弹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同时讲出人肉炸弹的无奈: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空军力量,只能靠同归于尽。临行前的不舍与告别、亲吻与诉说,都是一个被极端厌恶的主题下罕见的人文关怀。导演野心很大,既想让以色列人看了以后明白,他们也非100%道德无瑕疵,更想让巴勒斯坦人看到人肉炸弹的无意义,也许更想让他们看到以色列人试图和解的意愿?但最后闹得两边都骂他。正如若这是一部阿拉伯人拍的片子,我肯定要破口大骂了:这么美化人肉炸弹、这么丑化以色列人,而当我发现导演是以色列人的时候,态度又完全改变、为导演辩护了,立场问题无解,再说了,跟我们没半毛钱关系

天堂此时剧照

同时传达了两个层面:1.为什么要进行恐怖袭击;2.为什么只能进行恐怖袭击。前者通过个体叙事完成:追溯个人决定的因果链——殖民者的强权下诞生了“巴奸”,即父亲为了家庭的生存而卖国,他的行为使主角蒙羞至今,留给他的选择是,要么蒙羞至死,要么做点什么;后者则指向整个恐怖主义的源头,即关于“做点什么”,没有别的答案,弱小的势力在强大的侵略者面前,只有用最极端、绝望的方式才能引起其注意。另外,主角的行动清晰地表明创作者的态度——当然非常准确,即巴以冲突本质和宗教没有关系(主角并没有把自己的行动与真主挂钩),宗教更多的只是一个幌子——组织用来宣传和洗脑,坚定士兵/人肉炸弹的手段,剥开这层浮皮,殖民与被殖民、侵略与被侵略关系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实。

天堂此时剧照

巴勒斯坦常把侵略放在嘴边,可是1948年联合国允许以色列建国之后,是谁带头组成了阿拉伯5国联盟攻打以色列呢,以色列那会儿是赢了,要是输了呢?之后4次中东战争各种报仇+抢地盘,打来打去几十年,两方早就失去了最原始的正义。。政治家幕后屁眼交易,流血牺牲的都是普通老百姓,这就是反侵略反暴力?受害者怎么变成了侵略者,又变成了恐怖分子呢?这样的思考充斥在巴以两国的影视作品中。可是,却无人探讨政治家的尿性?老百姓有的选吗?老百姓爱国也好被洗脑也好是谁造成的呢。电影以绑着炸药包试图进行恐怖袭击的青年为视角,换美国人拍肯定紧张刺激到爆,但是巴以那边的叙事节奏从来不是为了爽或者抓马啥的,他们调子总是在思考,试图向观众那里求得一个破解这困局的答案。

天堂此时剧照

看完只能无限唏嘘,巴以冲突到现在,说悲观点,几乎已经是无解的伤痛和难题了。就像片中萨迪和苏哈在车中的那段对话,你能说谁是正确的?都有理,但其实又都充满了历史和现实的无奈。萨迪有亲人有喜欢的人,卡莱德录圣战宣言时还挂念着母亲买滤片的事,其实,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谁想赴死?……影片32分40秒—34分15秒,拍得真神。说说几个令人心痛不已的镜头:萨迪看着公交车司机和孩童,最终轻轻摇了摇头,阴影中的脸逐渐被阳光照亮;萨迪死后,苏哈伤痛的捧着他的照片,萨迪母亲面带悲戚和迷茫枯坐,圣战组织成员和头目那仿佛不知得到了什么又不知失去什么的面无表情;以及最后一幕。

天堂此时剧照

很有意思的是,如果一个人(就像我)对恐怖袭击、自杀式炸弹的概念是无知的,看电影的时候在想什么呢?如果已在现世中储备了大量关于这个话题的是非观念,无论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又会想什么呢?我很相信人最大的善意就是理解,无论是不是在为恐怖分子开脱,至少这部电影给予了激发这种善意的可能,它就像我在无数电影中看到的那样,在给予一种眼光,就像理解愤怒的公牛里的莫拉塔一样的眼光。不过我真的太无知了,但是比起半知半解的了解后就敢于下定断,还不如始终以一种未知的目光去认识,也许这样人和人会更好一点吧。

天堂此时剧照

难得看到这么一部从极端民族主义者的角度切入巴以问题的影片。卡勒德的反复和退却消解了所谓的坚定信念,萨义德出于洗刷在难民营的记忆和父亲作为“通敌分子”的屈辱的行动目的消解了爆炸行动的意义。所谓坚定的信念和誓言在被摄影机卡壳反复两次后神圣感荡然无存。影片一直压着爆炸的发生,不仅是因为控制成本更是贴合了主角在行动出岔子后徘徊在掏了窟窿的栅栏、犹豫着未上载着平民的巴士但最后义无反顾地登上满载以色列士兵的公交的整个心路,期间他有机会放弃活下去、刚萌芽的爱情,但他最终选择了最后的闪白。

影片用人弹的主观角度来带领观众了解这一整个事件中他们的心理变化、信仰的崩塌及重建。电影的主旨很有说服力,但表现形式却张力不足,过多的旁人对白及陈旧的眼睛静态描写无声画面只能是让观众各有各的体会。对于以色列,我一直对于这个二战之后依靠民族信仰建立起来的国家没有过多好感。在巴以争端的解决过程中,它似乎极少起到正面推进的作用,对于无辜平民的暴行似乎总有那么一点当年他们受到纳粹迫害的景象。就像影片中说到的,“受害者终会变成刽子手”,呵,循环又往复,永无止尽

两个准备去以色列当人肉炸弹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第一次计划失败,第二次一个放弃,一个下定决心。我们是在现实中吗?只有不怕死的人掌握着命运。死了之后就平等了,天堂是我们的。天堂不存在,它只存在你的脑海里。脑子里有天堂,总比我们所生活的地狱好,我们为了生活而死,你是选择死亡,去逃避现实。我们坚持着什么?

阿拉伯人说话有很独特的语境,听他们说话总是一愣一愣的。电影节奏稍慢,说教意味浓,可是最后结局看不明白,这大概就是文化间的隔阂了。//最近正好在看周轶君的《中东生死门》,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冲突,大概是现存持续最长的战争了。这块传说中离上帝最近的圣地,却满是杀戮、仇恨和动荡不安,从来得不到上帝的眷顾。

本片最好的地方就是叙事视角。从炸弹客的视角讲反战在世界影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影片的重点放在两个主角的内心斗争上,他们想做又不想做、前进与退缩的心理被真实地表现出来。然而镜头语言却比较克制,好似片中的世界根本就没有正邪双方。更令人惋惜的是两位主角,他们明明什么道理都懂,却敌不过现实的沉重。

6/10。荷枪实弹的哨所和隔离网阻碍了巴以的交流空间,巴方满目苍夷的景观和以方高耸林立的大楼构成生活在地狱与天堂之反差;人物的心理冲突别有意味,通敌者的儿子主张暴力重整民族尊严而殉道者的女儿渴望和平,枪决通敌者的录像带比殉道者为信仰献身演说的录像带卖得更好,刹那间理想的价值尤为可笑。

武装斗争可以成为和平诉求的方式,也可以成为一种政治狂热,但流血牺牲一定不能成为鼓动人心的口号;我们知道存在牺牲,但不能将牺牲美化成一种光荣,以致牺牲成为掩盖利益冲突的目的。真正的和平主张之一是那位为信仰坚决不开枪的美国士兵,之二是非暴力不合作的甘地。诉求于人肉炸弹的和平是畸形的。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夏天的滋味 聂鲁达 冰的融化 阿尔卑斯的激情 魔鬼深夜秀 猎人们 慢慢 至关紧要的岁月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