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志村乔 / 三船敏郎 / 木暮实千代 / 中北千枝子 / 千石规子 / 笠置静子 / 进藤英太郎 / 清水将夫 / 殿山泰司 / 久我美子 / 饭田蝶子 / 谷晃 / 堺左千夫
导演:黑泽明
语言:日语
地区: 日本
编剧:黑泽明 / 植草圭之助
类型:剧情 / 犯罪
上映时间:1948-04-27
别名:酩酊天使 / Drunken Angel
用户标签:黑泽明,日本,三船敏郎,日本电影,志村乔,1948,黑澤明,1940s
片长:98 分钟 / Japan: 150 分钟(director's cut) / USA: 102 分钟
imdb编号:tt0040979
战败后的日本,真田(志村乔饰)是名喜欢喝酒的贫民社区医生,他擅长治疗肺结核。一天黑社会头目松永(三船敏郎饰)由于手上受伤找他治疗,谁知被真田看出了肺结核的症状。他劝松永去照X光检查一下,可松永不愿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实,反而大骂真田一通并争执起来。但是松永回去以后症状越来越严重,拍片后证实确实是肺结核,嘴上逞强的他还是接受了真田的治疗。
然而,松永的黑社会大哥冈田(山本礼三郎饰)从监狱里出来,他逐渐取代松永在黑帮里的位置并拥有了一切,病入膏肓的松永只能孤注一掷……
74/黑泽明从法国先锋电影以及苏联蒙太奇学派中汲取视听语言的经验并加以融合,目松永的噩梦是典型的先锋派处理,同时也是人物纠结内心与命运的折射。反复特写的臭水沟象征着日本前期军国主义造成的社会困境,用畸形的医患关系来折射社会混乱的秩序,以及颓废迷惘无助的民众群像,表现了日本战后挣扎与堕落,肺病即暗示着日本社会的经济困境,理性与勇敢是黑泽明为日本开的良方,影片结尾的女孩象征着希望。黑泽明在这部电影中蕴含着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殷切希望。人物性格典型(两个死傲娇的故事)且极具戏剧张力,但由于寄涵过多政治元素,许多寓意通过医生直白的教化口吻的台词说出,反倒损毁了其中的气韵。故事略显单薄,故事节奏感觉也存在一点问题。
黑泽明的电影比较乐于选取意向,水塘、水塘边的吉他声都是对环境社会的写照。一个有医术的好心医生,一个不肯示弱的黑帮病人,一方频频施救却失败于自身的性格,一方极想获救却怕暴露弱点。最后小女孩的病愈证明了松永也有活下去的可能,而松永不是死在了自己的病痛上,而是他人生价值的崩塌。本尊敬的大哥取而代之,被效忠的教父当做弃子,最后孤注一掷却失败被杀。有些人说这部电影表现了战后日本人的迷茫,我倒是觉得他体现的是战争中的日本,而松永的失败则是战争中日本的失败,有预警的吉他,有耿直的劝告。而当时的日本只能继续抽烟酗酒,伪装成自己的强大。“吐血是好事,让你知道了你病得有多严重‘。
7.5 似乎概念的重要性被放大了,从刚开始就医时就定下了顽强抗争的积极意义,这个立意定的过于强硬,以至于三船在后续所有的转变都难以与其形成制衡力量,这个过程就显得相当散,即使把出狱后的冈田树立为三船新的挑战与威胁,也没能起到让三船的颓唐,与志村乔口中的奋发坚毅的形成理想中的反差,反而让三船的形象孤立起来,逐渐像一个独自生长在剧本之外的落魄古惑仔的外传。不得不说,三船的表演相当犀利,相当值得品鉴,但不知道黑泽明出了什么失误,让优秀的三船居然和电影产生了脱节的感觉。
起初会有这样的感觉,明明酩酊天使指的是志村乔,他才是中心主角,但是,电影海报上画的永远是三船敏郎。不过等看到后面,又不得不承认,在这部戏里,第一主角还是三船敏郎,他是黑泽明镜头下,这座腐烂的东京都市的象征。曾经志村乔扮演的医生对他说,你不能回避自己的病。这句话指的既是身,也是心。言下之意,是要他脱离黑道,走向光明。他尝试做到这点,终究也没能做到这点。不过又有谁能做到呢?站在这个城市跟前,最终谁又能成功回避像泥潭一般的这片城市现实?
三船敏郎,如果从片名推敲,主角是爱喝酒的有点脾气的医生。黑泽明的电影,《红胡子》也是讲医师的故事。但是这部电影却加入了黑帮因素,这可能是我看过的很不黑帮的电影了。电影中那条污秽肮脏的河流,应该很有象征意义吧,联系影片1948年的背景,战后日本的颓丧可见一斑。病人死后,我在想这部影片怎么做升华,毕竟还有好几分钟。貌似看到结束我感觉不到,希望么?某种坚定么?理性?是什么?
个人来讲不太喜欢,不过能够看出来本片的反战思想,所谓黑道的“仁义”,是可以与战时对天皇的“忠义”所联系起来的。影片中时时刻刻让人们去追求理性,不要去为所谓的“仁义”拼命,这算是日本战后大众最普遍的观念之一了。作为“泥醉天使”的真田医生,其医生的职业,或许也有要“医治日本人之心”的感觉,但最终未能救得了那个黑帮小头领,传达出深深的无力感——也是日本战后大众心理的一个特点。
黑泽明的摄影机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型塑一位下凡的白衣天使拯救黎民苍生,那个时候的黑泽明是焦虑的,他的焦虑体现在了医生拯救的迫切与患者的放纵和自暴自弃形式上的强烈对抗。影片的几处表现主义打光和大仰拍还有海浪中漂浮的棺材颇有弗里茨•郎和茂瑙的风范,黑泽明之所以被全世界的导演所膜拜是因为观众即使脱离了他影像的文本也完全可以被其自律的美所愉悦到,这贯穿着他整个的作品线。
黑泽明将战后日本社会沉闷迷惘代际迷失的民众群体性呈现得淋漓尽致,并用畸形医患关系影射社会混乱结构,但无奈政治诉求过于明显,许多内核性议题竟然直接从主人公口中讲出(稍稍收力可上五星)。而在电影语言方面黑泽明简直博采众长,松永的梦境颇具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色彩,结尾的冈田与松永的决斗又吸取苏联蒙太奇学派精华。这部电影就能看出黑泽明天赋异禀。
《美好的星期天》尚且怀揣理想主义面对战后日本萧条的乐观,到了次年这部《酩酊天使》,黑泽明讲的东西刹时变得写实骨感,由肺结核引出的社会控诉带着悲愤绝望的色彩。三船与黑泽明首度合作拿到一个野兽又脆弱的精彩角色,他完满诠释了角色的生命力和幻灭时刻,银幕魅力难挡。除上述以外,整个观影并不理想,剧本环节的粗糙导致电影节奏松散乏力。★★★☆
7.8 就喜欢看三船和志村乔飙戏,看得很沉浸。黑泽明总是在明明很悲观了的时候依旧保持乐观,而这种乐观并不是强行的,他怀着一种真挚的信仰,最后那个女孩的出现做过铺垫,三船的死让人悲恸,因为是希望的泯灭,但也是武士之灵的救赎。诊所前的臭泥潭让我想起萧红写的大窟窿,一个是没人填,一个是一边填一边倒垃圾。都透着无奈而又英雄主义的游魂。
虽然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却夹杂着很多表现主义的手法。天使与魔鬼的对决,最后还是魔鬼取得了胜利。为什么呢?因为是那在魔鬼的主场——地狱。黑导正是讽刺着日本战后那段混沌时期的社会。医生作为一个生命的职业,救得了一个人,却无法拯救这个社会。医生的那一声“哼!”既是对自己温柔脆弱内心的掩饰,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无奈和鄙视。
看的是98min版的,不知道150min的版本人物刻画会不会更丰满一些,导演赋予了三船饰演的那个混混以自我牺牲的精神,然而又借医生之口表达了对这些所谓江湖义气为尊严而战的不懈,如果洗脱不了污水谭里留下的痕迹,以自己的方式作激烈的告别,大概也是值得宽慰的吧,好在那个治好了肺病的女孩还是给了人一些一切都会变好的念想。
拍摄于战后的日本,该片是有一定反思意识的,通过街头“大哥”们腐化生活的描绘及,表现日本战败后国民精神生活的空洞无物。而片中一句“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理性”更是指向明确,肺结核的病症让人联想到军国主义思想。在结尾,导演还给了希望,在医生的医嘱下年轻的女学生战胜了病魔,虽然三船敏郎没有好好治病,最后还被大哥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