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Isabelle Weingarten / 帕特里克·波查 / Rebecca Pauly
导演:维姆·文德斯
语言:英语 / 法语
地区: 西德 / 葡萄牙 / 美国
编剧:Josh Wallace / 罗伯特·克拉莫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1982-10-20
别名:The State of Things
用户标签:德国,维姆·文德斯,WimWenders,文德斯,德国电影,Wim_Wenders,1982,1980s
片长:Sweden: 125 min | USA: 121 min
imdb编号:tt0084725
故事发生在葡萄牙的海边,一个电影剧组正在这里翻拍罗杰·柯曼的名作
@资料馆,或名等待戈登or制片人融不到资跑路了怎么办,有强烈自指意味的元电影(不招待见黑白片、深刻系德国导演、与美国关联紧密)。前半:拍反乌托邦软科幻,资金断裂进度停摆,所谓剧组的假期却是一片末世景象,人们陷入彷徨虚无idly wandering的状态;后半:与福特《搜索者》互文,踏上赴美找制片人之旅,西部×公路×侦探类型的杂糅,结尾很有新浪潮的感觉。你以为摄影机能记录/暴露真实,好似枪的震慑力,但在真正暴力面前是那么无力……顺带扣梗前半片中片名字“幸存者”。导演叫弗里兹,给特写的脚下星正是弗里兹·朗,《公路之王》里朗也刷了存在感,是真爱了。最喜欢的还是预感到夜晚需要《搜索者》小说借回书,果然半夜有树根砸进窗,和书里描述完全一样,一种魔幻神迹时刻。音乐品味一如既往地好。元素打钩:房车小孩狗√
很奇怪的电影,全程游离状态,最后十五分钟开始有了点听得懂的对话和情节性。之前一直类似安东尼奥尼节奏下卡索维茨式的絮叨莫名其妙,最后原来是小文对小津男神美学理念的一次膜拜啊“用两种静物间状态的互动构成电影”,为此抽离所有矫造的情绪和故事,人如静物。然后埋下一些怨念(寻找金主制片人版本的等待戈多,孩子谈话间被金钱玷污的宗教观念,电脑的出现)。最后,遇见“上帝”,感叹电影已死,倒是和现如今的情况出入不大。这部分已经不属于这部电影,而是“故事中的故事”了。可能是文德斯最具实验性的作品(只能这样为挚爱的文导辩护,因为这部故弄玄虚之后结果一看主题粗浅得不行,就是初入好莱坞的一腔牢骚),比美国朋友更明显,他很擅长从结构处就切入来进行讽刺,“故事的结局都会是死亡”,结尾处另一个故事本身就是讽刺体系的一部分
开头的末日电影《幸存者》似乎有隐喻核武的威胁,也可以把辐射的危险视作对好莱坞电影入侵的隐喻,这几个幸存者就是面对入侵的坚守之人,艰难地寻找出路和希望。《幸存者》电影结束,画面转为黑白,《事物的状态》的电影真正开始。文德斯用安东尼奥尼的风格拍出了在片场等待胶片的煎熬过程。零散地展示着不同人物的情绪状态,电影名字的意味开始显现出来。片中的导演去寻找制片人的部分,文德斯借角色之口表达其对电影创作的态度,以及对好莱坞的矛盾情感。有意思的一点是,弗里茨上了戈登的房车之后,镜头给了弗里茨的轿车一个特写,游荡了一晚上房车回到原点,又给了轿车一个特写。这辆车停在这里整晚不动,而房车行驶了一晚上,但是它在位移上是不变的。这里呼应了弗里茨的那句话: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静止状态就能拍成电影。
没有想到和续作《里斯本的故事》风格如此不同。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形式上最大的创举是对于戏中戏的模糊处理,从而探讨了真实和电影的微妙关系。从一部难产的科幻片,到描述主创人员在海边的苦闷状态,再到包装了悬疑片外壳的美国之旅。仿佛最后电影里的表里混淆在了一起,或者说现实向着电影发生了某种跌落。而片尾导演面对未知的危险举起的16毫米摄像机,又仿佛成为了电影向现实的某种控诉和反击。当一个导演在陷入创作危机之时,约翰福特、弗里茨朗的阴影,好莱坞制片工业的钳制,工作合作伙伴的不信任,最终形成了这部观感无比滞涩的电影。配乐中反复出现的分解和弦就像是走入的一个个dead end,黑白过滤了表面的观感,更凸显了所拍摄物的状态本身
老实说,几乎所有内容、镜头我全忘了。86-90年我大学期间凭学生证,办了一张电影图书馆的会会卡。好像要缴费,但收费很少。这是隶属湾湾政府的组织,里面坊间看不到的片子真多,而且是至少16厘米的电影。那边有个不大不小的放映厅,会排日期播放电影,好像每周几次?或天天有?我不想去学校时就来这里。每场最多七八个人看。记得有次有夏布洛系列,我好像全看了。高达的,我来看了一次,叫「激情」,女主角是天使脸孔,裸体也很美。還有其他不少导演的片。至于温德斯的,我来看的是「事物的状态」,只记得好看,拍啥全忘光。有段好像是一对小姐弟无意中发现爸妈在做爱,蛮可爱,做爱镜头是一女以骑乘位,蓝色光线(?穿过百叶窗)洒入,很有光影感。
#2019资料馆学术放映#461.维姆·文德斯自传性的个人投射,从由欧洲来美国发展电影事业的“searcher”到被制片厂体系和资本压迫下的“survivor”(“一切关于死亡”-“Hollywood”),“导演”职业生存的不确定性以致只能祈求上帝听到祷告。脑中黑白画面的外显、无意义而无尽疏离的人物及对话,则强化了内心的痛苦情绪。2.用“元电影”重新强调电影本体及电影语言,“故事”非必需却成为作者表达的必要载体/介质,噪声杂乱心生厌烦后拉闭镜帘则是视听的共通。3.“生活是彩色的,而黑白更逼真。”借弗里茨·朗调侃戈达尔的《蔑视》?没有参考《帕戈罗格》中帕索里尼和奥逊·威尔斯的部分略有失望。?
嗯……这次资料馆文德斯电影专题回顾中,最容易睡过去的片子得排前三。还是获奖大作,自传体性质。别老说影片最前面是翻拍《世界末日》啦!豆瓣很多简介都是错的,看一下讨论区有人说了实际上是翻拍Allan Dwan的《最危险的人》,虽然这俩——B级片了吧——豆瓣都没有查到具体资料。这个系列我在资料馆看的最后一部,一点儿也不嗨!一直在对抗瞌睡。最后十几分钟终于给了个高潮。不过,这片子真是一语概括了他影片的一大特点——拍“状态”不拍故事!资料馆1号厅 约六成 外面大晴天 16排13号左右位置一大叔一直在折腾举高了玩手机起码八九次还屏摄伸懒腰怀疑脑子有问题 接下来是《柏林苍穹下》满场有出票的看不动了
文德斯的黑白元电影,1982威尼斯金狮奖。1.探讨导演与制片人间的矛盾与欧洲艺术电影&美国商业电影间的对立。2.片头的戏中戏末世科幻片比随后的内容更引人入胜。文德斯在本片中花费大篇幅来呈现剧组及其亲友团中各色人等形色各异的无聊与疏离状态,此即为片名“事物的状态”的个中之意,亦彰显出一种对反情节、无情节的非叙事电影的追求。3.然而,意义稀零且陈旧老套的影像片段与大段看似哲理实则空洞的台词,令人全程昏昏欲睡。配乐虽好,但电影的空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反观“安东尼奥尼式无聊”与路易·马勒同样探讨存在主义式无聊/荒诞人生的《鬼火》,本片显然与真正合适的电影化路径失之交臂。(6.5/10)
1982年的葡萄牙和日落大道,远处依稀可见淡淡的好莱坞黑白影像浓浓的复古氛围。整个电影充满迷幻和神秘,甚至让人穿越到1962年的巴黎。其实除了维姆文德斯的强烈自传性质,谁都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拥有大师级的摄影和配乐。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就非常享受配乐,去查了一下觉得非常有意思,这部电影的配乐竟然是今年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丧尸未逝的导演,吉姆贾木许。除了当年金狮奖,他还获得费比西奖,巧合的是这个电影在中间有一段公交车的戏,让我想到了大象席地而坐,而大象也获得了费比西奖。这个电影的配乐没得奖我是觉得很遗憾的。
#事物的状态#“电影若只是讲故事,就被困在小映像,失去生命了。”展现一些欧洲引人思考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困局吧,多数大众并不想看再现现实的电影,导致票房差,投资方不愿投资,不同于美国满足欲望电影的高票房、高回报。坚持做引人思考电影的欧洲导演和戈登对话一轮后依旧谈不出困局,最后死在美国,死在幻想制作地,悲戚。这片段也折射导演文德斯的着力追求拍摄现实电影却困于残酷现实的无奈、挣扎吧。对电影真实的追求不知道是否收到巴赞的影响。?另外电影多处片段也体现文德斯对特吕弗导演、朗的喜爱和致敬吧。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在wenders作品里,属于上品之列,关于后现代神话破灭的超前表达,划破事物表象的影像实验。那个在海边滞留的影视剧组,那座矗立在海边孤岛一般的酒店,以及那个午夜徘徊的房车,不光可以看做独立导演与商业电影体系难以调和的矛盾显现,亦可以视为全人类都会遭遇的窘境,即追求自我表达与混沌世俗之间的二元对立,只要你还是一个心怀梦想的人,或者一位普通的文艺从业者,就不难理解这部电影的本意。而这也大概是wenders最大的困惑,掣肘与纠缠他一生电影道路的梦魇。
4.5 两年之后便是德州巴黎。此刻的文德斯对美国电影文化似乎还没有那么深刻和矛盾的看法,但他已经明确意识到了自己的欧洲电影认同在美国遭遇的挑战:空间还是时间,经典还是现代,彩色还是黑白,哪个更加本质、更加接近生活和心灵,他必须要做出抉择。制作人被杀死之后,导演必须独自面对这个世界,他只能拿起无法吐出弹药的摄像机进行最后的无力的防御。他甚至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敌人,因为敌人就是这个空间。他必须进行这种堂吉诃德式的抗争,哪怕命运已经注定。
文德斯荒诞的、存在主义式的对真实生活血淋淋的拷问。从不认为自己被牺牲,他们只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着。那些无意义的被消磨的瞬间是事物与事物之间难捱却注定的空隙。在房车上两人自说自话的焦虑原是当时文德斯内心的写照。可是最后仍有黑白现实主义的死亡(death doesn't discriminate)最后一幕导演拿起摄像机自卫的时候心中一抖。《世界末日》的阴沉配乐从头响到尾,没有幸存的救赎,没有期望中的回响。我太爱这种绝望的姿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