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英格丽·褒曼 / 罗伯特·多纳特 / 尤尔根斯·库尔特
导演:马克·罗布森
语言:英语 / 日语 / 汉语普通话 / 俄语
地区: 美国
编剧:艾伦·伯格斯 / 伊索贝尔·伦纳特
类型:剧情 / 传记 / 战争
上映时间:1958-12-11(美国)
别名:
用户标签:英格丽·褒曼,美国,信仰,战争,IngridBergman,美国电影,宗教,1958
片长:158 分钟
imdb编号:tt0051776
马克.罗布森导演,背景是在中国抗日时期。一位英国女佣葛拉蒂(英格丽.褒曼饰)想参加传教团来中国传教,但却因为资格问题而被拒绝入团。葛拉蒂不放弃这一想法,由西伯利亚铁路来华,到六福客栈传教并且帮忙。此时正是日本侵华时期,葛遇到中德混血儿上尉林(克德.朱尔吉斯饰)。林是国民党的情报官,劝葛回英国,而葛则以自己是中国公民而拒绝。后两人坠入爱河,但是时事不容得他们考虑。西昌传教士带来五十名孤儿,杰米逊博士准备用军车将孤儿撤往后方,葛便带领百名孤儿上路,经过爬山涉水千难万险,终于将孤儿们带到了西安,完成了一般人视为不可能的巨举。本片强调中华儿女抗日精神,场面壮观,感情丰富动人,令人深浸其中。本片曾获得最佳导演金像奖提名。
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马克·罗布森
影片在美术设计上还停留在东方主义的符号化想象下,无法准确反映30年代中国实际面貌,还是停留在19世纪清朝南方的面貌理解上。不过在那个中外交流依然闭塞的时代,中国与西方互相间都由于缺乏广泛的交流渠道,彼此都存在偏见,这可以当做情有可原的误会。故事上则延续那些东方传统古典戏剧的模式,不免要创造一段异域爱情作为重要主题,而让战争题材的严肃性不免削弱。又由于其主角的传教者的身份,让此片的基督教情绪氛围和同时期的宗教史诗电影颇为相似,最后的千里逃亡基本被打造成了出埃及记的翻版,以激发基督教徒观众的信仰感动情绪。从此片显得落伍的表达形式,也可见新现实主义与新浪潮对电影革命性的改观,各国开始呈现自己当下面貌的真实故事,反过来也革新了传统历史史诗片的面貌,到80年代诞生了《甘地传》《末代皇帝》这样真正成功的作品
7/10。影片的拍摄意图与当时的女权浪潮有关,英国没有给予一个女性受教育的权力,只能提供女仆的工作,甚至需要偷书了解中国,中国这样封闭、落后的东方则赋予了西方女性英雄般的转变:既是学汉语讲圣经故事的传道人,检查妇女放足的专员,也是战争中的保护者,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社会空间,结尾忍饥受饿地带领孤儿浩浩荡荡进入西安,军民夹道欢迎,等候约定的爵士认同了女人的力量。好莱坞对艾韦德形象的重塑高尚又真切,她盲目的热情没有带给人压迫感或精神病的印象,对其罗曼史进行了极大的扩展,深受混血身份困扰的林和资格被否认的艾韦德达成了灵魂之交,穿越俄国、去安全区的艰难险阻被好莱坞的造梦机器如奇迹般化解,只剩下列车上查护照的士兵、敌机和小部队的侦察提供适度的意外困难,拉骡队进栈、说服暴动囚犯和治疗土匪等经历安排颇感混乱。
很平凡的故事卻看得讓人眼淚直流…信仰或許真能讓人充滿力量和變得偉大吧。看電影之前的我並沒有怎麼認識到這一點,現在想到風之顏色裡說無食物卻能餵飽眾人就靠信仰的幻覺,突然覺得這是可能的了。印象最深的台詞是女主的那句大意:當法律和我心中的信條違背之時,我知道該遵從哪一個。真是太酷了。得知這部片子居然是在外國拍的和佈景的真是很震驚,看看以前老外過來拍攝的記錄視頻,說大部分背景和路人神還原也不為過。要說唯一能讓人挑剔的就是全體國人飆英文吧都好像英國土著似的,聽懂也全不費力。不過瑕不掩瑜,就為了致敬那些當年冒著生命危險來中國的傳教士們,亂世中拯救了許多生命的好心人們,為了心中的正義犧牲了生命的人們,滿分也不嫌多。
来自英国的传教士格拉蒂丝艾伟德女士,在山西阳城即将被日军屠城前夕,带领近百名孤儿几经辗转,跋山涉水,行程超过一千里,最终安全抵达陕西扶风,没有丢下一个孩子,我们国家的历史课本里却连她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她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则动人的事迹被好莱坞改编成本片“六福客栈”,从史实角度我们自当向艾伟德女士致敬,而从电影角度上是完全不及格的片子,西方视角居高临下,异国恋情与身份认同困境等枝枝蔓蔓的叙事线与表意都影响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的严肃感与统一性,失实的背景信息与滑稽可笑的自以为是也很难使中国人入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那些宗教性意味浓厚的戏份,是真实发生过的。
在头条上看到艾伟徳的故事,正巧就发现了这部电影。在今天有的人看来,这部电影可以找出很多“辱华”元素,不过以我的眼光,这部电影反而是对中国非常友好的,50年代能这么拍更不容易。影片中的中国人形象大多很正面,贫穷、愚昧并没有很多表现,却展现了通情达理的一面。当然这部电影是西方视角,主人公是有救世主光环的传教士。但其实影片中宗教因素并不浓郁,而且主人公的确是值得铭记的伟大的人道主义战士。可以看到影片中的服饰、布景与三四十年代的华北很不相符,但制作可算用心。其实,应该是我们中国人来拍这部电影,艾伟徳是真正超越种族的伟人。
黄皮戏在好莱坞由来久矣。最著名的大概还是四十年代全白人阵容的抗日大作《龙种》。这一部讲述的故事更加曲折,英格丽褒曼饰演的传教士不远万里坐火车穿俄罗斯来到天津,中间遇到日军南进,带着一帮孩子过山区逃往西安。除了语言口音上一点儿天津的意思都没有这个问题(嘛,这问题害小?)之外,颇得其神,以全外国人的视角来解构中国,并在主要人物上全部用外国演员,令人感慨六七十年前的好莱坞电影工业已然巍峨如斯了。比较出戏的地方是英格丽褒曼说,我大概长得不是特别吸引人——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你造吗?
说到《六福客栈》,难免要和《龙种》对比,这两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老电影充分展现了反法西斯同盟长久以来的友谊,分别由美国百年影史最伟大的两位女演员主演。《龙种》全部角色由歪果演员担任,出演中国农民居然像模像样,甚至比许多中国人自己还演得好,故事也精彩,堪称神片;而晚拍十多年的《六福客栈》反倒要差些,除了几个歪果仁主角,其余演员都是中国人,却没有把中国人的习性把握准确,看着别扭,尤其女主角轻描淡写就把旧中国的社会问题解决了,实在是想当然了。
本来不抱太大期望,看完发现简直太棒了!唯一的缺点就是服装混乱失真,但是在那个年代,在制片方做出努力想要实地拍摄未果,在中国尚对外界封闭的时代,还能照顾到不少细节,真的相当棒了!县长决志那段褒曼的感情表演得太真实了!整个片子其实挺去宗教化的,凸显的是人而不是神。但是看的过程中依然为这个神迹哭得不行了,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啊,一百个孩子,一个不少,从阳城到西安,穿过日军封锁,缺衣少吃,怎么做到的啊!!!
呜呜呜呜我好爱褒曼啊。看片的时候有去了解历史上的艾伟德,是个特别了不起的女性,其实安排林上校的戏份挺没必要的。当时电影以中国为背景拍摄应该很不容易(虽还原度还是不高,尽显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尽管配角,群演,语言相当出戏,但道具设计得还蛮细心的。褒曼用演技弥补了缺陷(每次对她电影的评价都离开不了对她演技的钦佩)什么都能演确实是褒曼的选片风格啊最爱中年的她了,说中文真是太可爱啦。
往大了说,堪称中国版的特蕾莎嬷嬷,往小了说,是宗教信仰的普世价值。这样的人和事值得像拉贝,辛德勒,何凤山一样大书特书,而不是由于种种原因藏在历史的角落。正如:我不敢肯定天堂什么样,但我知道,当我们死后,上帝会审判我们。他不会问,“在你一生中做了多少好事?”相反,他会问,“在你所做的事里,倾注了多少爱?” @2019-01-05 19:55:58
往大了说,堪称中国版的特蕾莎嬷嬷,往小了说,是宗教信仰的普世价值。这样的人和事值得像拉贝,辛德勒,何凤山一样大书特书,而不是由于种种原因藏在历史的角落。正如:我不敢肯定天堂什么样,但我知道,当我们死后,上帝会审判我们。他不会问,“在你一生中做了多少好事?”相反,他会问,“在你所做的事里,倾注了多少爱?”
虽然是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善举及大爱唱赞歌,但难得一部西方电影对中国及中国人民比较客观和友好,没有固有的偏见和丑化。对西方导演来说已经很不容易。此片拍摄过程应该是非常艰苦,女主角扮演者英格丽褒曼的饱满的情感,精湛的表演为此片增色不少,相信她为此片付出了很多,十分钦佩!
仁爱和林代表西方对中国的两种影响。仁爱是基督之爱,而林则是宗教之外的现实入侵和强暴。没有爱的入侵将遭失败。本片暗示,林/混血军阀/国民党只有和西方精神中爱的成分重新结合,才有前途。仁爱在片尾摸着婚戒,画面上出现的却是被她征服的小镇:无论林的成败,基督精神已经和中国这片土地结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