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吉恩·哈克曼 / 威廉·达福 /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布拉德·道里夫 / 李·厄米
导演:艾伦·帕克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Chris Gerolmo
类型:剧情 / 悬疑 / 惊悚 / 犯罪
上映时间:1988-12-09
别名:密西西比在燃烧 / 烈血暴潮
用户标签:美国,种族,1988,剧情,美国电影,AlanParker,奥斯卡,艾伦·帕克
片长:128 分钟
imdb编号:tt0095647
故事发生在1964年的6月,一辆载有三位民权主义者的车辆被三K党所劫持,之后一行人音信全无。鲁帕特(吉恩·哈克曼 Gene Hackman 饰)和艾伦(威廉·达福 Willem Dafoe 饰)是两帮调查局的探员,他们被指派调查这起恶劣的事件,然而,当两人到达小镇开始调查时,却发现他们的工作遭遇了重重的困难,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更没有人能够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皮尔(布拉德·道里夫 Brad Dourif 饰)是小镇的副镇长,同时亦是一名坚定的三K党成员,个性粗暴邪恶的他常常将软弱温和的妻子(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Frances McDormand 饰)揍得遍体鳞伤。鲁帕特十分同情皮尔妻子的遭遇,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尔的妻子渐渐对鲁帕特产生了感情,这让鲁帕特和艾伦看到了案件的突破口。
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Robert F. Colesberry / Frederick Zollo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艾伦·帕克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吉恩·哈克曼
最近弗洛伊德被警察跪杀事件在美国乃至全球引起轩然大波,我们没有在那个环境生存,很难理解种族歧视。最近看了视频,了解了盎格鲁新教运动、美国极右翼份子、宗教影响力等,再看这个烈血大风暴的故事,便有了更多了理解,主要是那些民粹白人的行为动机。他们从小生活在仇视一切外来族裔的环境中,用圣经“解读真理”,他们不会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不愿意做到实事求是,撒谎成性,他们不认为是羞耻,而是在这个堕落的世界,“净化”人类,保留扩大白人的影响力,他们认为是在做正义的事情。我为这些人感到可悲,他们行为和思维模式,是建立在从小接触到的这些教育文化上面,除非自己特别有思辨精神,否则很难跳脱出这个思维模式,因为你要跳出来,就有种被欺骗的感觉,普遍上不喜欢让别人知道自己被骗,那样看似很蠢,于是陷的越来越深。
这是一部老电影。今天翻出来看,不仅仅是应景。近一个多月来,因黑人乔治·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锁颈”虐杀,全美各地及西方世界的多国城市,爆发了波起云涌的"Black Lives Matter"抗议浪潮。回看三十多年前的电影,回顾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令人唏嘘不已。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不可能一朝一夕间彻底解决。在美国,白人种族主义者还大有人在,只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民权运动之后,由公开的叫嚣和猖狂,潜伏进了心灵的暗角。川普的上台,把那些深藏的种族主义魔鬼释放了出来。不仅一些盎格鲁白人深藏着种族主义的魔鬼,一些亚裔一些华人,尽管在盎格鲁白人眼里也处在种族序列的低端,却在歧视黑人上一样的面目丑陋。
恶意的火焰难有彻底熄灭的可能,进步的火光却也保留着燎原的希望,是举起仇恨的火把还是点亮理解的烛火,是贯穿着整个历史、决定着这个现在的一个选择。本片以真实历史事件为骨,种族割裂下社会氛围和个人选择为肉,而惊悚感和暴烈气息的营造则是其血液,总体可看作一部深入历史现实和社会议题的优质惊悚类型片。最大的亮点除了极具张力的叙事推进,还有对于燃烧意象的强化,无论作为凶光还是怒火,都在一幕幕燃烧段落中得到了生动又高级的呈现。双男主的形象设置和演员演出也可圈可点,但是三K党众的刻画相对刻板,结尾的整合也有些力度不足,使影片没能具备更多可供挖掘和感受的余韵空间。
艾伦的调度能力超群,本片倚重的是声音。时而清晰到窒息,时而是被噪音湮没的阒静。原声音乐踏着节拍顺利完成了推波助澜,几乎可以脑补帕克手执指挥棒的一脸陶醉。种族题材不讨巧,白人执导就如知更鸟里闯入黑人教堂的克瑞斯,同样突兀不和谐的梦幻。吉恩·哈克曼同一年还出演了伍迪艾伦的《另一个女人》。来到尾声,他也选择扔下了烂摊子走人。这一点也恰恰契合了导演意图。不能遗忘的并不是黑白依然分明的教区,而是为了抚平创伤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用血肉捍卫纠错机制的责任。赞美诗里写着,walk on,walk on……
这是一部为种族歧视伸张正义的影片,1964年美国南方密西西比的黑人尤如生活在地狱里一般,警察与三K党杀黑人如同儿戏,所以在这个地方没有法律没有同情没有底线,想杀谁就杀谁。中情局派人来调查,但是阻力太大,调查很是被动,为此有许多黑人受到了牵连。这就是当时的美国密西西比的现状,如果不下大的力量来解决种族歧视问题,黑人的生命与生活没有保障。中情局下来的两个特工人员以强有力的手段来控制局面,他们还使用了以黑制黑,保全了一些正直人的生命,最后对三K党一网打尽。
曾在一本回溯1960年代全球民权运动的书里,看到片中涉及的失踪案件,没有太多细节,一笔带过。人类的历史有太多这种站在远处看,不过是一个插曲、一段变奏的故事,只有深入进去才能发现它们的意义,从某个侧面看清事件/人性的复杂性。如果只是抱着一个定性的新闻看,那只有被牵着走的命运。anyway,总有人跟你说,命运哪有不被牵着走的。在臭水沟里就得用臭水沟的方法解决问题,听着很解气,很符合观众嫉恶如仇的心理期待,也很能反应人这种生物始终是危险的,带着刀刃生存。
数场燃烧戏凝炼出了贯穿全片的暴力符号,配合以肃杀的主题旋律,使人得以通过影像回到了那个在绿皮书中被刻意柔化的种族歧视重镇,影片通过周折复杂的破案过程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将那个年代隔阂于种族之中的庞大阻力进行了充分的展现,同时吉恩哈克曼与威廉达福这两位性格迥异但同样嫉恶如仇的角色更是给影片注入了一种值得信赖的正义灵魂,看完之后只能说,同为种族题材,30年前拍的是啥,30年后拍的,又是啥?
看似主旋律,其实腹黑一点来看这是一部类似《训练日》的电影,吉恩哈克曼给威廉达福好好上了一课,面对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引发的案件想要按部就班的调查取证根本不可能,必须比对方更加狡猾,必须无所不用其极,利用女人的情感空虚,利用黑人的复仇心理,利用对方内部的猜忌,哈克曼终于达到了目的,但最后市长的自杀和被砸碎的墓碑预示着问题远没有解决,仇恨和敌视还将持续很久很久
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燃烧的教堂屋舍,仓皇的黑面白瞳,这是一出沉重的悲剧,多少年来,种族问题依然是整个美国社会无法根治的顽疾。哈克曼与达福的对手戏有些不够酣畅;当整个社会已病入膏肓的时候,当卑膝忍让也无以自保的时候,偶尔的以牙还牙也只是杯水车薪,施救无门!影片较为完整的还原了那一段耸人的历史,但问题依旧留给了后来的人们...
小镇上失踪了三个孩子:黑人与犹太人(不是简单的whiteboy);而生活在这样纯朴的小镇上意味着嫁给你高中时代的sweetheart然后用余生来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错。想想看,阿希礼和巴特勒船长也曾经在这些人群中。这就是X所说的whitedevil,苏珊娜所经历的密西西比之夏,斯蒂芬金几乎所有的恐怖小说。
到了今天,ISIS的恐怖主义同样把暴力和仇恨诉诸伊斯兰国和古兰经。杀人的从来不是枪,而是拿枪的人。当道德和法律均无效用时,人类只能用暴力抵挡暴力。AlanParker的影片在剧本打造上从来都是起承转合的典范,观众的怒火与片中人同步升温,合理的情节铺垫轻易地获得观众的共鸣,又一经典类型片范本。
密西西比在燃烧,在疯狂的年代也只有使用非常规的的手段才能解决问题。白人的卑劣行径令人咋舌,而FBI也推动着悲剧的发生,最后的判决坏人并没有得到惩治,而仇恨却在肆意的蔓延,仇恨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被教导出来的,一切价值观都是后天形成的。每一个看到罪恶默不作声的人,都是扣动扳机的人。
电影本身没有那么震撼到我,关于种族歧视,记得驻扎在非洲的某人曾经直接表达过对黑人的不屑,说见识过他们为了接近中国姑娘无所不用其极的嘴脸…貌似此人只有两个观点是我不能认同的,一个反对同性恋一个就是排斥黑人…感觉自己还是有一颗足够包容的心,不论何人都生而平等,并且有喜欢任何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