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描述自己的时代是难的,因为对时代的描述,本身也是对时代的反思。当我们可以抽离自己,才最终可以看到自己被欲望控制的模样。永远在路上,永远有新的事物。至少不用担心,笔记本上没什么可写。“burn,burn,burn likefabulous yellow romancandles”渴望每天都是除夕,每天都是此生最后一日。那才是年轻的样子。不要停止探索和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信仰。现在的年轻人,甚至不愿意去面对自己的困惑,让自己以为自己没有困惑。垮掉的一代困惑,但是至少他们在路上,还有几个挚友,志同道合。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大多数的我们永远都无法超越自己时代。如果上个世纪垮掉的一代已经在追求极致了,那么我们要追求什么呢?如果垮掉的一代已经发现上帝就是猿人,就在肮脏的纽约街道里,我们还能发现什么呢?
三星半。「在路上」囊括了万千种可能性、也使得所有固化的思维飘然然散去。赌上牺牲一生的,散落在各个地点的情感都终究在文字上得到应验。小K瘫坐在座位回望后排/人生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自由时刻,在那束夕阳照在Marylou脸上的时候,我些许明白了Dean的所想,也明白了Sal的“信仰”根源。隔阂永远存在,即便走遍整个美洲也无法寻得答案。人要么努力活着,永远处于追逐的心境中,要么就永远停滞在那里,埋葬思绪蚕食着过往的硕果。塞勒斯的公路片影像永远是零散的、无法溯源的,让观众在众多状态中不断游走,所以这本书到底诉说谁呢?我想应该是他们自己,不是独特的人物特点造就了故事,而是那些所有年轻一代对自由向往的共通性。也正是在多变差异的个体身上显现才弥足珍贵。“如果要用一个词汇来形容的话,我想那不是忧郁,而是悲痛。”
改编自垮掉派精神领袖凯鲁亚克的美国意识流派文学代表作《在路上》,电影以迪恩为主体对美国年轻一代的迷茫进行了深刻地刻画。摇摆的60年代,战后婴儿潮,越战,阴谋论,嬉皮士,伍德斯托克,年轻的一代不知道怎样去活,酗酒抽烟不睡觉不吃饭,乌托邦般的性放纵,每个人都在以燃烧生命为代价去寻找人生的意义。迪恩逍遥骑士般的形象是大部分垮掉派青年的真实写照,与其说他不信循规蹈矩的生活,不如说他狂热于迷茫与流浪,他希望塞斯和朋友们都能将行动置于理智之前,将自由凌驾于一切。但年轻时的绚烂,到暮年终究要用寂寞来偿还,大麻迷幻药所带来的神秘主义自由主义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在现代人眼中是迷信和堕落,在过来人眼中却是泪水与黎明的曙光,结尾凯鲁亚克一曲熟悉的在路上是鲍勃迪伦名曲随风飘荡的前奏,标志着一个在路上颓废的时代结束了。
没看过书,但当代美国电影改编文学的尿性就是以劝诫教育为主,原著的韵致应该没多少。美国文学看的不多,总觉得ta们虽有足够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表达力,对结构的掌控力和对新事物的包容心,可就是少些味道。表面装得经多见广,一切看淡,也难掩内心暗潮汹涌的意难平;而活了几千年的老油条们却只在ta们面前端着肩却道天凉好个秋,似笑非笑地把别人和自己的生活统统拿来当戏看~所以为什么美国的影视作品总是俗的恰到好处,因为ta们是刻意模仿成人言行的孩子,明明自己似懂非懂,却总能精准的get到最关键的点,捅到你的痒痒肉,这是只属于孩子的超能力。老骨头们无不寄希望于年轻人,企盼ta们能吸取自己的经验教训,引领人类进入更光明的新纪元。但小鬼们只是变的投机取巧见利忘义起来,所以出路不大~人类啊,真是回头试想真无趣~
3.5。没看过原著,更喜欢后半段,那种理想主义背后的粗鄙、身体燃烧后的虚无仍然是现实的某种真相。导演似乎讲述的重点不是“在路上”,在路上的只不过是一群青年的放纵、性爱、流浪以及不可一世的自傲,因为缺少文字的那种静谧的、自省式的阅读感受,电影这层媒介稍不留心边流于一种喧闹的、粗浅的、夺人眼球的表现工具。这也正是越来越多公路片痴迷于震撼的风景、身体的宣泄、陌生人的奇遇的原因,它仅仅是在表现一种可见可感的阅历上的增加,而缺少那种集体、内化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它亟需一场身体和心灵上的流浪,放逐自我、重新感受一切。它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绪,同时也是涵盖我们这个时代的情绪。但毋庸置疑,《逍遥骑士》仍然是最好的公路片。
【电影比小说好看太多了!一定是因为这几个演员长得实在太好看了!】【20130207jtl和当初读小说一样的感觉——狂乱、迷惘、沉沦、不羁的一代,你可以说他们怒放着生命,也可以说他们在浪费着青春,在我看来他们只是害怕变老。电影的改编是有难度的,如果把小说那种絮絮叨叨铺陈成画面,会让人恹恹欲睡。好在电影拍得很美,有公路电影的旖旎景色,也有怀旧电影的温暖色调。】【当然,对于原著党,无论拍成什么样都是不会满意的,因为理想和现实总归会有差距。这个片子的制作其实是很好的,它的味道是对的。加内特·赫德兰的表演很棒,性感、叛逆,笑起来还带些孩子气,是一个想象中的榜样,他让主人公念念不忘,这是一个难忘的瞬间,三星半。】
看完在路上这个电影只觉得是一群疯子罢了 但是其实他们又不疯 只不过是杜鲁门时代跨掉的一代罢了 跟时代是有联系的 密不可分 不过不得不承认这群人心里确实有问题 但是又比较有才华 这部电影不建议心理防线脆弱的人看 禁止模仿!(个人见解 不喜勿喷)杰克·凯鲁亚克的形象虽然叛逆缺少正义,但反抗、特立独行、洞察世间的是是非非与哪吒不谋而合 ,可是每个人都是会被现实磨平棱角的,再过十多二十年青春的荷尔蒙便会全部消失殆尽,终有会向生活妥协的那一天来临? 可能到十年后我真正长大的时候 我也会再见杰克 再见我的凯鲁亚克吧
说来实在有缘 桌子上一直贴着这部电影的海报 最喜欢痛仰的一张专辑是虎哥从这本书里获取的灵感 而这些在我看电影看书之前完全是未知的 实在惊喜 甚至电影和我昨天看的雷乃是同一届戛纳的片子 虽然电影中的狄恩如此迷人 但依旧不能算得上是合格的改编作品 完全失去了‘在路上’的精神 没有路上颠簸的过程就来到目的地 导演完完全全的把狄恩当成主角 可是在路上才是核心 狄恩也不够垮 毕竟书中每次狄恩开始犯混瞎折腾的时候 我都跟着心累 垮是垮 是累垮
我沒讀過 Jack Kerouac 的 On the Road 這本書,但知道這本書在英語國家的名堂頗大。可惜,這部電影卻令我感到非常失望。我明白每一個年輕人都有迷惘的時刻,也渴望能抛下生活,出走他方追尋自我,我離開校園的時候,也有過這樣的行動。可是,如果在沉思的路上,青春的燃燒定必包含著濫交與大麻,酒精與偷竊,那未免過於傾斜了吧?也許,影像的呈現方式總是和感官扯上關係,文字的力量帶來的反思應比圖像更深入?有空一定要找原著來看看!
70年前,垮掉的一代抽大麻、滥交、小偷小摸,一无所有地闯荡在路上,感觉对于灯塔国来说,新一代依然可以不计后果地率性而为。平铺直叙的公路流水账,不过故事性比我预期得要强一些,看书我肯定是不行的。谁能不爱迪安这个自私与魅力成正比的混账东西,谁能拒绝他一同出发的邀请。一众配角都是眼熟的明星大腕,迪安是艾玛罗个高人帅的现任男友&孩子爹,赛尔就是个讲故事的工具人,暮光女演放浪女手到擒来,三人裸驰在公路上那一幕令人精神一振。
所以就算是40年代“垮掉”的一代说法也是通过有sex, drug,情节 ,高中的时候这部片刚出 我有个同学问我看过没有我说没有 他就跟其他人唧唧歪歪讨论这部电影 (可能当时他是对这部电影船戏有兴趣).......马了很久的电影今天终于看了 虽然没看过书 但觉得电影拍成这样应该很浓缩了 .....电影比我预期要好看, btw k 女士那时候真的是人靓声甜 小鸟依人 , 现在的烟嗓是一天五包烟就成的吧 .
没有看过原著,只就电影而言,还是很对我个人喜好的。137分钟版本,纵然剧情有些流水账,优秀的摄影和配乐,依然可以融入到剧情之中。撕掉了“暮光女”标签的斯图尔特,演技虽然平平,但还是有着独特的魅力,也有着极高的辨识度,几场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春与流浪,仿徨与方向,爱情和友情的极端理解,也注定了这是一部口碑两极的电影,对于人生目标的追寻与实验,或许就是“垮掉的一代”最鲜明的注解和最坚实的内核。
看过后竟衬托得我对原著的好感蹭蹭上升……也许应该用更多主观的镜头,而不是将故事客体化为一个青少年成长基调的观察日记,自我省察的部分被降维了,混乱和贫穷看起来倒也还算体面。对中产价值的背叛,空空化作最后几滴泪的灵感启示(算是吧)。没有侧重地重现旅途中的细节,一块一块分布过于均衡也寥寥数笔。几个主角看起来干净得好像大学兄弟会,抽了那么多大麻和烟,牙齿仍然保持洁白纯净。GH演得好用力,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