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沃伦·比蒂 / 黛安·基顿 / 杰克·尼科尔森 / 爱德华·赫曼 / 玛伦·斯塔普莱顿 / 吉恩·哈克曼
导演:沃伦·比蒂
语言:英语 / 俄语 / 德语 / 法语 / 芬兰语
地区: 美国
编剧:沃伦·比蒂 / Trevor Griffiths
类型:剧情 / 爱情 / 传记 / 历史
上映时间:1981-12-04
别名:赤色分子 / 乱世情天(港) / 烽火赤焰万里情(台)
用户标签:美国,传记,爱情,美国电影,历史,社会主义,1981,杰克·尼科尔森
片长:194 分钟
imdb编号:tt0082979
二十年代初期,响往共产主义的美国名记者约翰·雷德千方百计跑到十月革命之后的苏俄体验生活,追求理想的政治国度,并写出了轰动世界的报导文学
感情部分很可爱 一个女人只是想做个人 和男人一样就是女权主义者了?大变革中的激情只是一瞬 理想主义的梦只是梦 梦也只是一瞬 然后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you don’t think a man can be an individual and be true to the collective,or speak for his own country and international at the same time,or love his wife and still be faithful to the revolution you don’t have a self to give -what as?-comrades不知怎突然想到你可以爱整个人类而不爱一个个具体的人 人永远不会只有一面
热血与伤感兼具,惶惶然好像穿越漫长岁月。吐槽:这sjb译名…赤色分子不是更燃更切题么orz.八卦过多(也不坏…)格局撑不起背景,说好传记反而更像戏说(汗)。里德同学太护妻狂魔,事业为重怎么这么磨叽!!(敲桌)三角恋那里,感觉大家道行不够,左翼恋爱也不对味,奥尼尔同学躲不过炮灰男二命运,点蜡//季先生承担本片绝大多数G点(也是笑点)!贵苏第一靶(打脸王)无误hhh(。切柠檬那段够呆萌,大家开会时的叽里呱啦大概很头掉吧…还点了下外语技能,然后用在吐槽翻译上,哎。总体来说叔还是不够圆润导致(?)撑不起气场,季同学打鸡血似的斗嘴狂魔怎么会被男主吼住orz当然是一下拍桌站起来吵回去啊哈哈哈。。另外,斑疹伤寒是真的嘛,明明是强占私房的坏官僚(也好意思说教)//全片最亮绝对是国际歌,真滴,我原地心酸暴哭
包含的要素很多,难怪被称作是“万花筒”。每个人都能从这部影片里找到他想要的东西。一个理想主义者幻灭的故事,其中描绘的革命爱情纯且热烈,像杯滚烫的白开水。不是革命家的爱情,是革命的爱情,不是英雄,是一个普通的年轻的理想主义者,作为传记,也算是在大时代和小人物之间找到平衡了。起承转合略微有些生硬,有些地方太拖沓有些地方却转变得太快,但还是能给到五星的。印象很深的是同样是对着露易丝讲笑话,老男人能让她笑,内容却是轻蔑流俗的,而杰克投其所好讲出的笑话最终冷场,有时理解知心确实不能带来愉悦,一如露易丝杰克尤金之间的三角恋,但谁又能说这不是爱呢。尾声理想化的爱情终究下沉至生活本身,却仍不失其真,令我深受感动。有些台词高光且经典。
#作业# 最大槽点是Reds被译成了这个沙雕中文名。手法在今天看来有些老套,但并不影响情感推进的真挚,片长近3小时却没有多少镜头多余,老人们的回忆镜让人泪目。拿偷情、劈腿、煽动、意识形态甚至革命来定义本片都是粗浅的,这不是一曲简单的理想主义者的悲歌,男女主角做出的每个选择都令人谅解,每一次成长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每一步前进、退缩、踟蹰不前都是时代背景的投射、却也不掩埋个人光芒的绽放。The grand things are ahead, worth living and worth dying for.
许鞍华黄金时代中故事和人物访谈交叉的源头原来在这里。不过人物访谈是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的深入诠释,而不像许鞍华直接把人物从故事中走出来自说自话。画面和背景声音如电报内容混合,给人公民凯恩剪辑相同的效果。当年Diane Keaton 的脸和Nicole Kidman 脸都很像。不过前者形象和气质在七十年代很配合迪伦这种知识分子电影。在展现二十年代知识分子时代的气质,这部电影又胜过迪伦的午夜巴黎。
“那是在下午,好像是在秋天的时候,好像是十月,有人来告诉我杰克雷德死了,可以想象我当时的感受,我把他们全都忘了,他们是社会主义者吗?他们很多人都是理想主义者,你知道的,事情去了又来,我不知道外界怎么看他们,但他们是一对夫妇,人们总是提起路易斯拜伦和杰克雷德。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我都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孩子,可能没有,他和路易斯,有孩子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不会从事革命了。 ”
特别长,坐得屁股疼,但好看,女主角第一次俄国之行中的成长非常到位,男主太讨喜了,爱情和革命剧情两个主题兼容得非常好,相辅相成,没有一方压倒另一方的问题,实在难能可贵。最喜欢上半部分结尾时jack的第一次俄国演讲以及俄国革命开启的montage sequence,简直泪目。革命的最初都起始于最纯粹最光荣的理想,然后无一不随着发展而扭曲变质,这是最令人绝望和心碎痛苦的现实。
题材不错,拍摄手法不行,画面衔接糟糕,前期冗长爱情。但两个人为了共同信仰和追求去异国他乡努力的人生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和珍贵!听着国际歌想起,为了反战而共举着火把游行的人们,多么灿烂,多么感动而震撼!纵使有争吵有分分合合,路易斯一个人跋山涉水雪地里不断跌倒又爬起来前行去芬兰找被关在监狱的杰克,杰克想为美国共产主义劳工党,争取国际共产主义得承认,但并未获得成功,最后病死。
在周六花了3个多小时看了这电影,差不多等于看了一部日剧了。这是一部没有高潮的电影。导演极力想把Jack刻画成一个“想扛下所有人类问题,以解救所有人类”的“现世耶稣”,但是电影里对爱情的着墨比环境多太多了。好像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心来源,只是现任总统的出尔反尔。最后很有意思的是,国际共产确实是另一个令人失望的寄托,他最后可能真是只有一死了,要不难以解放心中的郁结吧。
雷德和露易丝在多年的奔波之后,在医院的病床上,雷德说起了他们初次见面时候的对话,浪漫深沉之余,更多的是物是人非之感,沃伦·比蒂这个好莱坞有名的花花公子和尼科尔森知交莫逆,曾经合作多部作品,本片的黛安·基顿绝对站在了颜值的巅峰之上。片中雷德作为革命的见证人让电影多了些激昂的色彩,只是这3个多小时的片长,有点要素分散了。
人物传记很怕匆匆忙忙地讲完一生,但这里抓住革命与爱情叙事,大体就不会出错了,加上女主作为一面镜子的呈现,使得记者身份转向政治活动家的热血与幻灭更深入人心。Diane Keaton很好,尤其喜欢她崩溃离开又返回后的独立感,那也是三个小时中难得的愉悦。| 终于看了十年前被推荐的电影 顺便抓到一只用光高手Storaro
简单的理想让人炽热,炽热让人无法冷静,无法冷静之后麻木,知觉唤醒时已无反抗能力,革命被卖掉了。他的最后一句台词是:“Well,Iwanttogohome.”thatgrandthingsareahead,worthlivingandworthdyingfor.(beforeyouclearlywatched.)
做人要有理想 但理想成为主义就是祸害 在理想主义者眼里别人的理想不能称之为理想 理想主义者的结局不外两种 一种成为绞肉机 一种成为绞肉 这部电影可以结合《日瓦格医生》《俄宫秘史》看 PS:巴库的会议上 我看到了中国代表 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人的符号就是瓜皮小帽 哈哈 苦难的俄国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