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Michael Bierut / Neville Brody / Dimitri Bruni / David Carson / Matthew Carter
导演:Gary Hustwit
语言:英语
地区: 英国
编剧: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时间:2007-09-12
别名:海维提卡
用户标签:纪录片,设计,字体,Helvetica,英国,艺术,typography,Design
片长:80 分钟
imdb编号:tt0847817
由独立制片人导演Gary Hustwit执导拍摄的纪录片
60年代瑞士设计文化对美国五十年代视觉环境的改造,Helvetica(瑞典拉丁文国名Helvetia的形容词形式)通过官方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传播渠道击败了CocaCola。“它是一种现代字体,一种非常清晰的字体”,并且“适用于一切必须明确传达的现代信息”,因此批评它无异于“问你如何去评价乳白色的墙漆”。Helvetica成为了城市异化体验的象征:清晰并不意味着正确,简洁有力和空洞乏味之间的界限其实很模糊。与此同时我们还有大量的主题可以考虑,早期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不同领域的争锋,以及和中国书法的相互影响(比如现在“负形”的观看方式被广泛教学),中国有自己的Helvetica吗——德里达曾讽刺中国社科院像引进CocaCola一样引进后现代主义。诸如此类。
你愛或者不愛,Helvetica就在那裡,不來不去「它就像空氣」多元視角談談「空氣」,有人著迷,有人嗤之以鼻,但無論如何沒有人膽敢否定,它於這個時代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Thelifeofadesignerisalifeoffight:fightagainsttheugliness.You’realwayschildofyourtime,andyoucannotstepoutofthat.開頭WimCrouwel設計中對Helvetica的大量使用使它流淌在後邊ExperimentalJetset他們一代人的血液裡,前後呼應還蠻令人感慨的。不過我還是贊同ErikSpiekermann和DavidCarson的觀點XD
最近在看小林章的「字型的不思议」 对字型方面越发感兴趣 里面有提到Helvetica 说还有一部专门的纪录片 所以找来看了 看完头脑中确实收获了很多 好像有变得充实一些些了 才发现 这个随处可见的字型 原来自己也不经意的经常使用 它自身所带有的独特气质确实很吸引人 从某方面来说字型和商品一样 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辅助于人的 另外 尽管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对待同一件事物感受也会是不同的 如此经典的字型 人们对它的评价也同样存在不同的声音 这也正常 毕竟人和人的思想观点不尽相同 重要的是 拥有自己独特且独立的想法 并且有表现出来的能力 即使是同一字型也一样会有多样的表现方式
可能我不是学设计的,我没有那么深的感触……作为字体设计入门倒是挺好的。介绍了Helvetica的前世今生,50年代的创立、60年代随着“现代社会”的兴盛、70年代开始受到“后现代”的自由字体的冲击……直到50年后。纪录片拍摄于2000s。如今Helvetica已经知天命了,依然是使用最广的英文字体,连Burberry的新商标似乎也开始向Helvetica看齐,感觉暗合了纪录片最后的说法:“设计师使用Helvetica、从Helvetica出走、最后还是回到在Helvetica的基础上表达更含蓄的设计。”可谓Helvetica的正反合。
2019年开始算,helvetica已经影响人类63年了。 helvetica的广泛运用和影响无疑是现代精神的一种胜利,即便helvetica乘着战后重建和全球化的浪潮加速了全球化的趋同设计趋势,但其代表的“理性与美的结合”也并没有让这道趋同的审美线下滑。“Helvetica成为现代设计以及无衬线字体的典范有其必然性。”另片里谈话部分也颇有受益,post阵营的创造也是足磅的反击,人的美学正是靠这种东西建立的。之后需要了解下派生的Arial、敌营的times new roman、comic sans。
看着喜欢设计师们的采访开开心心的看完的,从Wim Crouwel, 到Neville Brody, 再到Stevan Sagmeister,以及Experimental Jetset , Erik Spielermann讲话太逗了~helvatica在布满小丑般美术字的五十年代脱颖而出,一直风靡全球直到现在,它确实给人一种“无衬线字体最终形式”的感觉。感谢helvatica所赋予那些美妙正负形空间的优雅和一切可以说明和传达的品牌意义。
和我想象的很不一样,以为也会和别的纪录片类似,从历史讲过来,讲Helvetica是如何发展的,可以应用在哪些场景,是多么的万能与实用。这些片中也有体现出来,但显然不仅仅只有这些。有支持的声音,除此之外反对的声音也很多,理由很充分(听到这些我很激动,目前的我是站在这一方的)。突然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了Helvetica的包容。即每一种声音都很重要。“人们永远都是时代的孩子,无法跳出你所处的时代”。字体会永无止境的发展下去,一切都会如此。
本纪录片好在以helvetica串起了六十年代至今版式排印设计的各种思潮和试验,视角多元,开阔视野,真的很有意义(不仅要会做设计,还要懂设计从哪里来啊)。作为一种字体,六十年里helvetica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并影响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下一个六十年的设计会是怎样的呢?或许真如纪录片中所说,我们早已走在历史的终结,剩下的就是不断重复轮回。但,或许我们也可以期待新的事物出现。
Helvetica本身或许就是对于平面设计最好的隐喻:它只作为一个载体(从纸媒到数媒)呈现,重要的是其承载的信息,以及信息向公众传达的有效性。但同时如此工整完美、普遍如空气的字体被抛除作为载体的身份以后,其符号意义就凸显了出来,正如白纸作为材料、网络代表技术而非纯粹的媒介。而媒介作为绝对理性的载具存在还是包含价值倾向,很多时候都是时代的选择。
“设计师的生活就是战斗的生活,对抗丑陋的战斗,就好像医生对抗疾病一样,对我们而言,我们的周边漫布着这种视觉的‘疾病’,我尝试治愈这种疾病的方法就是设计。” ——Massimo Vignelli
辩证地讨论了helvetica。设计价值观完全相左的MassimoVignelli等人与施德明等人的观点对照着看非常有趣。个人觉得MichaelBierut的话非常受用。也许我们已经走到了平面设计历史的终点,钟摆不会再向着第三个方向摇摆。最终生产的是完全为大众所用的,兼具实用和美感的设计。
一个可能想象不出的群体,字体设计师,对传奇字体Helvetica的历史与如今状况的评论。它的诞生是几十年前时代的需要,它完美到每个字母的每一画的弧度都恰到好处。后来,自然又会有一些有自己的思考,想要表达自己主观感受的年轻设计师去颠覆它的设计理念,出现了新的设计风潮,用全新的理念重塑过去。
清晰的历史讲述与后世影响结构,一段又一段的谈话有不同的主旨,这确实是需要仔细看看的。一个字体牵扯出了那个年代的设计理念,牵扯出了设计理念不断的更新与变化,细细想来,好像也还是蛮有份量的。当现代设计趋同,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内容上,现代设计的出路又在哪呢,毕竟大家已经开始有抱怨的情绪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