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Frank Silvera / Paul Mazursky / Kenneth Harp / Stephen Coit / Virginia Leith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Howard Sackler / 斯坦利·库布里克
类型:剧情 / 战争
上映时间:1953-04-01(美国)
别名:不安与欲望 / 敌后突击战
用户标签:美国,斯坦利·库布里克,库布里克,StanleyKubrick,战争,黑白,Stanley_Kubrick,1953
片长:62分钟
imdb编号:tt0045758
这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第一部故事片。剧本出自他的高中同学、诗人Howard Sackler之手,拍摄资金也是库布里克自己筹措,大部分是向父亲、叔叔和朋友们借的。这部作品和库布里克以后的影片一样充满了超现实主义象征性,因此只有一家艺术片商愿意发行和放映,而库布里克认为此片只是一部实习作品,他只答应私下放映,并多次想将拷贝销毁。尽管如此,本片还是赢得了一些评论家的好评,尤其是在摄影方面。
前半部分像是戈尔丁的《蝇王》,四个士兵陷入了一个独立时空,因此可以展现较为纯粹的人性部分:进入到这个空间之后,人在文明社会当中的某种属性都会被抛弃,从这个地方离开的人们都会受到某种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永远都不愿意回到这块土地。“你觉得他会回来吗?”“不知道。我甚至不觉得我们回来了。我觉得我们都离开自我太久了。离开我们对世间的笃定,甚至忘记回归。”当三人决定冒险的时候,电影的后半部分就像是海明威的短篇了(其实还有点像福克纳):冒险与反战——当三个士兵作出决定的时候只可能有两个结局:成功或失败,所以结局这个时候对于观众来说是不重要的。这个时候作者正好借角色之口进行其思想的表达:虽然在内容上有些幼稚,但是船上士兵与屋中将军的交叉剪辑,美得就像是诗一样(其实前面也有很多类似的充满了诗意的部分)。
恐惧与欲望大概是人类最丑陋的情感,也是库布里克电影生涯中一直在探讨的,二者都可招致疯狂和罪恶。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其手法不同于当时的好莱坞主流,也不同于地下电影的强烈实验意图。人物独白和声画关系多少带有类似左岸派的意识流倾向,但却比左岸派早了好几年,蒙太奇的使用特别娴熟,狗、女人、木筏等象征性表述能微微看到超现实主义。最后将军爬出大门的镜头太让人意想不到了。人们提到库布里克,很少提及他早期的作品,一个是这些作品在当时并未引起轰动,而且库布里克本人也很不喜欢,甚至一度想销毁拷贝,但是这部故事片处女作的高度对于五十年代的美国来说太超前了,也能看到库神电影中一直想表达的,恐惧,欲望,人性。
3.5/5 导演本人想要销毁的长片处女作。老库在采访里说这部靠私人集资$10K的片子never returned a penny of its investment,可他自己都不晓得这部“废片”是多么珍贵的影像资料。他勾勒事物、刻画人物、捕捉光影、表达情绪的独特角度,于此已可见一斑。此片的观感,和阅读茨威格短篇小说《十字勋章》的观感十分相似。令人窒息到发疯的战争环境下,绷紧的欲望之弦断裂前,没有一丝留给恐惧颤抖的余地。"I'm not...built for this."——"Nobody ever was." 都是困在制服里的人啊~ B站终于有播放源了:av540060177
54/库布里克练习作品,不是所有大师的处女作都是完美的。画质确实太差了,影片同时还存在人物失焦、光线不明(即便使用逆光追求阴影营造恐怖阴森的气氛,也不应当把人物完全置于黑暗之中,正确做法参考《教父》)同时剪辑也不流畅,有些磕磕绊绊的感觉,反战得有些直白或说教,并不深入。但还是有优点的,叠化的使用、第一次偷袭时的摄影呈现出一丝超现实的感觉、以及存在主义“世界是由一个个孤岛组成的”、开篇和结局的大远景摄影以及“在森林中也要遵守人类文明”的道德价值观念。阴森恐惧的感觉隐约可以察觉,疯掉的士兵很适合此后的《全金属外壳》的人物素材。
披着战争片外衣的黑色电影,背景音乐又像是悬疑片;剪辑与几部传世之作比略显稚嫩,部分镜头摆拍较明显;说的俗一点,小屋劫枪那段太假了;被《FearandDesire》吞噬逐渐意识流的Sidney、端着酒杯颤抖着胡言乱语的将军、上帝视角的狗都是亮点;分饰两角真的没看出来。原来是老库的第一部长篇啊。不过各位真的没必要过于苛刻,毕竟如果没有这一部的实践,哪里又会有《TheKilling》、《PathofGlory》以及《FullmetalJacket》等等呢?(手动滑稽)
“没有任何人是一座孤岛,也许很长时间以前这句话是对的,冰河世纪之前吧。那时的冰川已经融化,而现在我们都是孤岛,世界就由这一座座孤岛组成。”一处无名丛林,所发生皆非真实,除了那永恒的恐惧、疑惑和死亡。库神想要销毁的处女作长片。必须得说,原版与修复版简直天差地别,原版可能难以忍受,但修复版真值得一看——像是正在排练的《全金属外壳》,若是不看也得了解片名“恐惧与欲望”——这就是库神精神的主题。开头动作摄剪、战争道德思想,都已隐隐显露着库神之光。
做了心理准备再看觉得远超我预期 25岁自费一万刀的电影处女作居然就能拍成这样 毛病当然是有的 不明所以过于诗化的台词 粗糙的剪辑 老库都嫌弃的糟糕演技 但是也能看到很多宝贵的闪光点 对于战争异化人的反战主旨 和多年后的光荣之路全金属外壳也对上了 还有每次都要夸的了不起的拍摄能力 有几个镜头冲击力极强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段对话”I guess I’m not built for this””Nobody ever was”
这是库布里克处女作,尽管业界都给出不错的评价,但他本人非常羞耻,不承认不正视不提起这部作品,影片完成之后他竭尽所能阻止任何人看到,自掏腰包买空了所有胶片拷贝,试图造成它已灭绝的假象?我一直没看这部,就是因为觉得老布本人这么恨,应该是他的黑历史吧。结果今天看了,根本不是啊好嘛!拍的很有全金属外壳的雏形,拍战争对人的异化,女主演的表现总像游魂野鬼一样飘忽,noir初现端倪。
这部处女作其实包含着后来库布里克电影中的不少常见元素,大量仰拍特写镜头,压抑又躁动的人物个性,对于道德伦理的探讨,冷静克制的态度。虽然整个片子看起来很粗糙,但是种种不和谐意外营造出一种癫狂迷乱的氛围。诗剧般的台词和人物呓语般的心理活动,外加丛林战争的背景,有一种自己在看《现代启示录》的错觉。毫无疑问,这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是从中可以隐隐看见未来电影大师的影子。
库布里克不愿意把这片子拿出来见人是有原因的,影片处处流露着低成本的习作范儿,演员表现即做作又业余,基本的结构性剪辑也很不熟练,很多段落因此显得非常凌乱,摄影大概是全片仅有的亮点。库布里克早年估计看了很多德国表现主义和苏俄杂耍蒙太奇,但应当说那时他还是一个刚转行的摄影师,尚未成为一个真正的电影导演,非要说这片子能看出什么大师的苗头,那也有点强行脑补了。
【库布里克补完纪念】恐惧与欲望=疯狂与灭亡对疯人恐惧欲望的刻画直指Mac的虚无主义,二人合为一主题直接"符号",结尾似乎宣告了库布里克式荒诞剧的出世。但包裹着库布里克主题之外的却是四不像时代的四不像手法,摄影的拔萃只显综合表达力的割裂,没有与继承不足又创新乏力的低廉手法相融。剧本很诗性,没有库说的那样不堪。补完了,真令人高兴。
尽管是粗糙的处女座,但却能看出很多东西,处女座里的力量,或许不会决定未来成就的高低,但或许会决定未来,因为那往往是自己。每个人都是一座岛,世界由无数岛屿组成,至于是不是孤岛,你自己决定。我都不确定我们回来了没有,我想我们都离开自身太远了,再也没法确定那些其他事情。反正我们除了未来也没有什么能失去的了。
库布里克的处女作,最骚的应该是自己买断想要销毁。可见伟大的天才也会在多年后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有些就是一抹微笑,有些却想要竭力掩盖。而我,一定是属于后者。修复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友邻提到的画面摄影上的问题,剧作上的粗糙是无法挽回的。不过可以这不处女作也涉及了道德、战争、人性的思考,并非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