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面孔电影

 
电影译名: 魔术师 / The Magician
影片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豆瓣评分: 7.50
影片地区: 其它
影片类型: 剧情
上映年代: 1958
影片时长: 100
更新时间: 2018-10-01 16:25
浏览次数: 306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面孔电影演员名单
英格里德·图林 , 马克斯·冯·叙多 , 甘纳尔·布耶恩施特兰德
面孔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主演:英格里德·图林 / 马克斯·冯·叙多 / 甘纳尔·布耶恩施特兰德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语言:瑞典语
地区: 瑞典
编剧:英格玛·伯格曼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1958-12-26
别名:魔术师 / The Magician
用户标签:瑞典,英格玛·伯格曼,IngmarBergman,伯格曼,Ingmar_Bergman,瑞典电影,1958,1950s
片长:100 分钟 / UK: 107 分钟
imdb编号:tt0051365

一个由催眠师沃格勒率领的剧团在前往斯德哥尔摩途中的一个小镇上,被当地的警察局长和相关人等扣留盘查,他们被勒令要当众表演魔术,以验证是否存在超自然现象。结果他们的耍宝把戏露馅,但在逗留过程中他们却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奇遇和变化,最终剧团受到国王的召见而重新上路。

觉得迷人。1.影片讲述催眠师沃格勒率领的剧团在前往斯德哥尔摩的沿途小镇上,被当地执法人员扣留盘查、验证魔术是否真实的故事。伯格曼继《小丑之夜》后再续流浪艺人的悲境主题,以更为深广的挖掘展现不同阶级之间的不可调和,并通过符号化的人物塑造讽喻艺术之于创作者、现代社会、评论家及观众的关系:化身“耶稣基督”的沃格勒(无言殉道,作为信仰本身的神性力量与其遭受的追求、质疑和背叛);纯粹付出与跟随,集男女一体的曼达;妄图以理性分析揭露艺术本质的医师威格勒斯(关联台词“教会里的神一直沉默,只有人类说个不停”)。无论性别、阶级、名利、品行、相貌、年龄,每个人物所拥有的矛盾性与社会作用都是他们的另一“面孔”。2.肢体语言与念白的浓厚戏剧感;棺材、尸体、镜子,剪辑和视点遮掩烘托密室惊悚的绝佳氛围。(8.5/10)

面孔剧照

三星半. 本片的符号化痕迹稍重而电影化程度略有不足.对基督或圣徒的比喻是显而易见的["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请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MATTHEW 16:1)],魔术(神迹)所映照的并非实事,而毋宁说是面对文本时阐释的与感知的两种态度;前者作为理性的驯化总是试图进入其内部,后者则停留在外部而将其视为审美的对象,二者的冲突即同质于祛魅-复魅的斗争.结尾赦免的神迹不从天上来,却得自人世的娱乐之中,再次印证了伯格曼的信仰乃是基于世俗,根植于爱.

面孔剧照

[面孔]是伯格曼作品里最容易被忽视的杰作,也是他聚焦艺术家的挣扎的作品里极为出色的一部。自知虚伪的艺术家如[假面]里的女演员一样躲进沉默的幌子背后,而代表观众和评论家的科学人士对艺术造出的这一假象发起了猛烈攻击,一上来就能说出真相的反倒是垂死的艺术家之镜像。是啊,一切皆是虚伪,但我们依然还要孜孜不倦地把这虚伪当做真实,因为只有在谎言里才能寻得见事实。影片充满讽刺的皆大欢喜结尾于是可以看做是伯格曼无奈的宣言:既然你们情愿受骗,我也就继续装腔作势吧!

面孔剧照

太精彩了!这部完成了双重迷惑 故事中对角色的迷惑观影层面对观众的迷惑 伯格曼不正是带着电影迷幻术走进影院的Volger嘛!当观众像科学家一样以为自己早已看穿电影的伎俩当我们以为已经被叙述视角透露了真相实则被伯格曼一次次欺骗 就凭这伯格曼高出诺兰至少两层境界 后者还停留在故事内叙述悬疑和反转前者早已将观众纳入到整个作为浸入式戏剧舞台的虚构电影系统中 作为心理游戏的魔术依然具有魔法的效力就像假戏真做明知春药为假的女仆最终完全被折服哪一个观众又不是呢?

面孔剧照

太精彩了!这部完成了双重迷惑故事中对角色的迷惑观影层面对观众的迷惑伯格曼不正是带着电影迷幻术走进影院的Volger嘛!当观众像科学家一样以为自己早已看穿电影的伎俩当我们以为已经被叙述视角透露了真相实则被伯格曼一次次欺骗就凭这伯格曼高出诺兰至少两层境界后者还停留在故事内叙述悬疑和反转前者早已将观众纳入到整个作为浸入式戏剧舞台的虚构电影系统中作为心理游戏的魔术依然具有魔法的效力就像假戏真做明知春药为假的女仆最终完全被折服哪一个观众又不是呢?

面孔剧照

真是一段奇妙又诡异的经历(这部仍然是:觉得很好看但是看不太懂??)镜头感极强,特写、远处窥视、镜像等等。尤其难忘医生与魔术师在房间里那段,氛围塑造的太棒了,那种真假难辨虚实难分、略惊悚又紧张急促的感觉真是很难不令人沉浸其中。仍旧是封闭小场景,就是主角们表演的舞台剧感太浓了,偶尔会出戏。结局是意料之外,惊讶之余又觉得好笑,莫名有种歪打正着的感觉。p.s.英格丽女扮男装也太A了吧,之前也看过好几部她的电影了,这次着实被迷到了

面孔剧照

高潮段落的光影好棒,布景戏剧化到有点出神真实面目的魔术师跟医生说,我给了你一次这么棒的死亡体验,听起来有点心酸。医生活着出来还是和原来一样的人,就跟你打赌说不存在神神鬼鬼的吧人物塑造的都很有意思,包括老婆婆还有佣人,对爱情对生活,主角就负责科学和灵魂中间被催眠之后疯狂向丈夫捅刀的桥段,感觉伍迪艾伦的 玉蝎子的魔咒 应该有被影响吧,包括谋杀

1.科学(理性主义)与神(秘)学的冲突、男人和女人的脸 2.死亡的本质,十五年后,伯格曼再次在呼喊与细语中玩了一出死人复活,不过意义与此处大不相同 3.招牌式的脸部、面部特写,化妆前后,有声与无声,两张脸孔 4."预言性的十四行诗..."同处女泉(两个女仆)5.幻灯片打出的人脸和骷髅头(童年的魔灯)、结尾马戏团配乐,同样招牌

伯格曼借《面孔》用魔术模拟电影,魔术与电影如此相像都是通过幻觉取悦受众,伯格曼把自己当做魔术师,而想要揭穿魔术师骗术的医生与警察则是部分影评人,全片魔术与科学之间,艺术与大众之间的紧张而生动的较量,而伯格曼又把这次寓意更加丰富了,无论曼达,茀格勒以及观众都具有两幅面孔。另外感觉看伯格曼的电影需要读一下他的个人经历。

伯格曼可能真的被马尔默市民的冷屁股给伤到了,竟陷入了艺术家自省的旋涡,拍了这部既严肃又有几分戏谑味的电影,同时也对一直以来那些咬文啮字的“大尾巴狼”进行反击,试图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来探讨艺人与观众、艺术家与评论家、作品与社会之间深刻又复杂的原生关系,然而观感实在不讨喜,完全不想多回味一秒

7/10。伯格曼将电影艺术喻为带有欺骗性又引起强烈共鸣的魔术,就像老妇兜售的春药为满足观众能买到爱欲而存在,高贵的医学家/警长试图宣判虚幻的艺术死刑,无疑自取其辱,先是警长夫人在催眠术的共鸣下说出婚姻不满,接着解剖尸体:家具乱动、墨水瓶上的活眼睛和卡住医学家喉咙的双手,魔术不可揭露!

说真话的人常被当成骗子,说假话的却总有人相信。有人无辜被骗,有人心甘情愿,科学也好,奇术也罢,都是一场喜剧。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谎言之中,其实权力才是最终的魔术,如结尾,无论你看不看得穿王的把戏,最终也得臣服。他能改变你的命运,而神再一次不在场。神总沉默,只剩我们一直说个不停。

1.夫妇之间矛盾的呈现比魔术被揭穿和不能说话更可怕。2.窗户和窗帘把观念不同的几伙人分成几个世界,一个世界的愿望就是另一个世界的病痛。3.醉酒使人麻痹,死亡使人清醒。4.抛去科学与非科学(神秘)的外衣,人的最终目的还是生存。5.钟表停止,只是无用的安慰和故弄玄虚,不是神谕。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夏天的滋味 聂鲁达 冰的融化 阿尔卑斯的激情 魔鬼深夜秀 猎人们 慢慢 至关紧要的岁月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