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蔷薇的葬礼电影

 
电影译名: Funeral Parade of Roses / Bara no soretsu
影片导演: 松本俊夫
豆瓣评分: 8.20
影片地区: 日本
影片类型: 剧情,同性
上映年代: 1969
影片时长: 105
更新时间: 2018-10-01 16:28
浏览次数: 199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蔷薇的葬礼电影演员名单
池畑慎之介 , 土屋嘉男 , 东惠美子 , 栗津洁 , 藤田敏八 , 原正孝 , 小松方正 , 仲村纮一 , 蜷川幸雄 , 筱田正浩
蔷薇的葬礼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主演:池畑慎之介 / 土屋嘉男 / 东惠美子 / 栗津洁 / 藤田敏八 / 原正孝 / 小松方正 / 仲村纮一 / 蜷川幸雄 / 筱田正浩
导演:松本俊夫
语言:日语
地区: 日本
编剧:松本俊夫
类型:剧情 / 同性
上映时间:1969-09-13(日本)
别名:Funeral Parade of Roses / Bara no soretsu
用户标签:日本,松本俊夫,日本电影,同志,Cult,1960s,蔷薇的葬礼,同性恋
片长:105分钟
imdb编号:tt0064068

跟所有的先锋电影一样,

这片的实验性太让人惊喜了。解构线性叙事,不断回溯过往,多次过了一段时间跳回之前的剪切点,继续推动故事发展。负片、噪音、重复、静态画面、人体行为艺术、镜子的使用、跳切、打破第四堵墙、元电影等等等等,哦还有中间的映伦标志,各个都能带来观影的愉悦感。几段争吵打斗乐趣挺足,对西部片的喜剧式模仿,默片时期打闹喜剧的降格拍法,漫画式的对骂,残酷人生里加点苦笑。照片里父亲的头被烟头烧毁,每次看到都起鸡皮疙瘩。俄狄浦斯故事的重写,悲剧有时候会让人觉得道德伦理的枷锁过于沉重。主人公冲出公寓被众人围观,不知道为什么想到了《小武》,可能都是边缘人物在常人凝视中的卑微状态。Mark一下新浪潮,还不了解社会背景。

蔷薇的葬礼剧照

以异装癖者的内心世界视觉展开叙事,说是先锋电影,实验味道固然强烈,只不过放到现在来看,我已经不觉得十分新鲜(并非贬义/风格相似之下,这比《发条橙》还要早两年呢!),感觉日本那段时期还是有挺多导演做这种尝试的,看起来别具一格,但故事的主题仍然依旧传统。这一部的主题是什么呢?留意细节,电影里某一幕出现了一个海报墙,海报墙的下方贴着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看到最后,发现松本俊夫拍的也是俄狄浦斯的故事,只不过弑父娶母变成了弑母嫁父。家庭心结是我们心的绝症啊,对父母的爱及恐惧则是我们永远不能回避的期待与创伤所在。松本俊夫只不过是把这些痛苦拍的跳脱一点罢了,可别轻易被骗过,这仍然是一个悲剧。

蔷薇的葬礼剧照

饱满的杏仁一般的脸,是男主角艾迪的脸。经常让我想起恋人们的森林中的男主角保罗,和森茉莉笔下的纯情与燃烧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冷淡寒冷而绝望的故事。喜爱女装癖的同性恋者在酒吧的矛盾,纠缠的过去与真实的迫近的现实与未来。更喜欢看描写城市的日本电影。那时候的东京。1969年。开着麦当劳,穿着阔腿裤的东京。摇滚音乐刚刚兴起的东京。世界革命宣言的传单被散发的东京。can的音乐在大楼里响起的东京。三岛由纪夫明年就自杀的东京。豪华的银座。钱。物欲。无数的外国人。电影本身比不上寺山修司的宏大格局,恐怖和情色元素运用的更多。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聚众录影和吸食大麻,最后裸体跳舞的青年。

蔷薇的葬礼剧照

一群受美影响的小嬉皮在房间里乱x,年轻人寄托于大麻和各种drug和现实世界消极抗衡。 时间顺序被各种横切,拼凑成一个不属于任何场所/时光中的少数群体的悲剧。 电影最后一句话压抑的很 "the spirit of an individual reaches its absolute thru incessant negation" 没有被人认可过,就算刺瞎双目跑到大街上,面对也是一群麻木的群。没有人去询问,也没有人在嘲笑,感情的流露也只有在回忆中闪现。幸好是黑白片儿 粗砺的画面大大降低来情节中暴力的不适感

蔷薇的葬礼剧照

被松本俊夫「伤害」的一个晚上。能用的影像技巧都用了,能指向的社会、文化、政治、艺术也都指向了,极其饱满丰富。我对先锋实验电影的偏爱真的是在于其非线性的叙事和技术性放弃文本只交由声画的表达。呈现的东西即便是零散的,但是交给观看者去自行组合这件事就足够有趣了。影像里依然有大量的闪回,用以交叉补充情节。放置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五年,日本学运的高潮期间,亚文化就此在现实与艺术之间交互发展,反抗,乱伦,同性恋,变装皇后,父与子的家庭意象,第三视角和打破镜头的采访等等。总之就是非常喜欢。

蔷薇的葬礼剧照

私人影史十佳!!!!极其少见的疯狂炫技却并没有让我产生任何反感抵触情绪的先锋实验片。比《发条橙》高明了一百个《猜火车》。整部电影就像是日本当时那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的缩影。主人公Eddie,则是战后年代里一个不起眼的注脚,想要在都市文明的阴影中舍弃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而不断闪回的记忆却如同纠缠不休的梦魇,于是,情与欲,毒品与酒精,放纵与浪荡充当了暂缓痛苦的麻醉剂。但毁灭和消亡早被书写成了既定的结局,虚无主义的信徒们无力挣脱,所以注定只能用泣血的悲剧来举行一场以爱命名的葬礼。

蔷薇的葬礼剧照

第一部松本俊夫 任航一定多少有受到过其作品的影响 难以想象60年代日本就有这么实验性的影片 涉及大量关于跨性别者和畸形心理的人群 注重视觉和节奏 剪辑风格与新浪潮那一拨人如出一辙 群体的精神状态深受美国垮掉一代的引领 拒绝伪装 追求真实 一方面谴责当时的电影审查制度 包括女权解放觉醒的意识 整体状态比较叛逆反传统 不过作为60年代的实验影片放在今天来看在社会学领域已经具有相当大的纪实价值 片中还有许多梗 太有趣了 开补松本俊夫

很多蒙太奇的拼贴,并没有让影片变得很碎,反而打破了电影的规则,有一种特别的趣味在里面。影片中的空间性和时间性,非常有意思,影片中也有在拍摄的影片,那些拍摄过程和采访,仿佛和现实分离又交织,形成了很丰富荒诞的叙事风格。影像风格也是颓废的美,但是这种颓废和寺山修司的有明显区别,采用很多闪回,旋转,眩晕的镜头来表示一种荒诞,是一种对未来对生活和现实的麻痹。

很厉害的一部电影,看完之后感觉每一个镜头都很用心,而且没有冗余的镜头。其主旨应该围绕“面具”,包括俄狄浦斯式的剧情也是为表现“面具”服务的,童年的经历使得人们戴上面具保护自己,但是脱下面具是否就是那个“本来面目”?是否依然是“理想中的”自己或者“不合本意”的自己?结尾也很有意思,表达了“既然我已无法戴着面具面对世人,就闭上眼睛做我自己吧”的想法。

荣格的镜子,献给虚无的贡物,反俄狄浦斯之梦。照片里烬化的父亲,记忆里腹部喷血的母亲,现实中自戳双眼的孩子,失序的家庭造就永恒的创伤,时代的失序带来国民精神的异位。亚文化群体,酒吧夜夜笙歌,带着面具和假发的男人,披头士与歌舞娼妓,闪回,幻灯片,慢动作,街头采访,画外音,黑白印象,现代悲剧,蔷薇的葬礼,华丽的坟墓,前卫的艺术,实乃日本新浪潮代表作。

看的我好困,1个小时的时候实在忍不住,我家猫坐在我旁边陪我一起看的,他睡着了,妈呀这是他回老家之后第一次睡我床上,我就没忍住按了暂停也睡着了。后半部分高能了,不过我看惯了耽美乱伦文,觉得也就那样。男主的恋母情节,自己女性化了,人都是戴着面具生活的,脱了一张还有一张,生活的真相何其残忍,凡有恶业的人必受诅咒。剪辑的形式真的很不错,各种交叉混乱

镜头前的演员是真实的男同性恋异装癖者,浓妆下的假睫毛风情万种。男主人公艾迪的美丽太过惊艳,莫说是男人,女性也为之怦然心动也为之慨悟入迷。松本组装镜头,来回切换俯视和仰视的目光,放大实验电影中的特殊绝望情绪。这是个时尚的日本,短裙音乐性爱,重重的元素真配不上这个庸俗冷淡的70年代。逃避现世的神来之笔:自剜双目,悲壮而扭曲,冲上虚妄的高潮

一部应从电影技巧层面上来看非常丰富,有高度的作品。通篇选用非专业演员,更为“片中片”内的采访增加了一份真实与厚重。片中毫无章法的剪辑,与多次出现的手持拍摄设备画面,与蒙太奇手法的应用让影片变得尤具先锋意味。故事简单而又离奇,不过是意料外的父子不伦之恋,加入女装与肉体交易的元素,看似老旧的戏码蕴含着当时最潮的表现方法。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恶之地 爱之闪电 Kyrie之歌 寅次郎的故事32:吹口哨的寅次郎 寅次郎的故事36:柴又之恋 寅次郎的故事37:幸福的青鸟 寅次郎的故事38:知床旅情 寅次郎的故事39:寻母奇遇记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