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Brian Stirner / Davyd Harries / Nicholas Ball
导演:Stuart Cooper
语言:英语
地区: 英国
编剧:Christopher Hudson / Stuart Cooper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上映时间:1975-07
别名:太上皇
用户标签:英国,战争,军事,英国电影,1975,CC,金熊奖,StuartCooper
片长:83 分钟
imdb编号:tt0073502
1975年的
【B+】很怪异的一部战争电影,其结构怪异到让人无法准确定义。结构上,全片被非常刻意明显的划分成了两个部分:大视角的战争与个人的自我独白。最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大视角的战争部分几乎全部都是由真实的历史纪录影像所组成的,而且除了结尾部分几乎没有加入任何“角色”的出场。这就让本片几乎成为了一部纪录片性质的历史臆想剧,但主角部分的配乐、剪辑与意识流却又让“电影”保持其主导地位。而结尾细想之后,才恍然大悟。这部电影,以及主角,和他的死亡所真正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牺牲普遍性。他们是为了胜利而捐献身躯的壮士,是为了国家奋勇而出的英雄,但同时也是伤亡记录上的一串数字,担架上一个破损的躯壳。在子弹击中的那一刹那,他们所有的记忆、经历与价值都会化为一个无聊的名字,和官方口中必要的牺牲,仅此而已。
8.3 战争的残酷需要的是逼近真实的还原吗?那恐怕无人能出斯皮尔伯格之右。然而这部同样有关诺曼底登陆的电影,直接拿来了真实的军备战斗影像。在这里,飞机俯冲鸟瞰镜头漂亮至极,爆炸时火花气浪绚烂无比,废墟残垣竟也极具美感。电影从来都是在追求真实的同时逃避真实。另一方面展现的是一名普通年轻士兵的苦乐生活,失焦虚影、幻梦闪回加上蒙太奇更显得战争残酷。但事实上,我们又不为主角感到揪心,虽然死亡的压迫一直存在,但过程一直流露出清新气味。有段戏份印象深刻,在影院被女性搭讪,电影中动作自己反复播放起来,希特勒仿佛成为一名喜剧演员。还有那首插曲也很好听。
【A-】又一意外惊喜。仅80分钟的战争片真是空前绝后了,却在80分钟内十分完整且成熟,可见导演的掌控。最难得的是居然将战争片拍出了复古的感觉,有一种古典的优雅感和厚重感。将战争和个人完全剥离成两个部分也是独有的做法了,而两部分的内核又仍然相通,互相衬托,用战争来反衬个人,用个人来突出战争;而战争场面甚至直接用真实史料,使得尽管很少的战争戏仍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而史料与戏份甚至融合到了难以分辨的程度。更厉害的是在战争片中居然还加入了不少意识流的片段,全片都没有任何故意强调战争的残酷性却有一种窒息压抑感。剪辑和配乐也都极其惊艳。
夹杂进许多的历史资料影像提供了一种持续稳定的、可以依赖的真实感,但当真正进入到创作层面时,就不得不面对是将镜头对准个人还是转为纯架空的两难境地。对导入战争的视角选择很有见地,交叉剪辑、闪回对全局的复现,航拍下的拉长的阵线也像一个被扯开的伤口和勒痕。从战场上到战场外再重新回到战场,画面的组织的确是反思性的,但内核却是无比的抒情,不断扩散反复循环着一种时代的怅痛。
这应该是当时大部分英国士兵的真实写照吧,告别了熟悉的生活和父母,来到军营里拉练,也许大部分人也像Tom这样傻傻的老是犯错,没过多久就被派到战场。大家都知道自己的结局可能就是炮灰,Tom也预见了自己的死亡,真的是普通士兵的悲歌了。片子中用了很多真实影像,塑造了残酷的战争大环境,而又很浪漫的方式展现了Tom这个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脆弱。
523@蒙自路。小切口介入大事件,将Imperial War Museum珍贵战地footage近乎天衣无缝地花式嵌入一个普通士兵的二战史。结尾戛然而止,D-Day残酷度交由观者脑补。虽少前线后方大手笔交锋,战争氛围的渲染与反思却相当精到深刻,无愧CC,赞赞赞之。远景空袭烟花对比触发摄影的直面残酷。Pluto与失败火轮。
523@蒙自路。小切口介入大事件,将ImperialWarMuseum珍贵战地footage近乎天衣无缝地花式嵌入一个普通士兵的二战史。结尾戛然而止,D-Day残酷度交由观者脑补。虽少前线后方大手笔交锋,战争氛围的渲染与反思却相当精到深刻,无愧CC,赞赞赞之。远景空袭烟花对比触发摄影的直面残酷。Pluto与失败火轮。
这是一部缓慢的片子,甚至有点抒情,不侧重战争交火场面,表现主人公的行军阵地的转换,但是接近片尾的战争场面真实而血淋。主人公离开家乡参军,不舍狗Tina折返回来再看她一眼,误了火车;邂逅的一位姑娘,因为要去新的驻扎地,两人无疾而终。片段化的镜头,组成着他的人生,也是他短暂的人生。(后来在船中弹)
【硝烟夜曲,独角史诗。】Tomas预见了自己的死亡:无人的森林里,他蹲下身,将眼前的尸体翻转,尸体胸前的鹰徽昭示着敌军的身份,可他的面容却同样青春美好,甚至女子般娟秀。他检索他的口袋,一盒烟丝,一个小相框,一个黑色皮夹。里面有一绺金发,一张新天鹅堡的风景,和一张他活着时候的戎装照片。
作为七十年代的电影,却还是全程用黑白画面来拍摄,应该就是为了更好得跟二战时期拍摄的真实纪录片相匹配,毕竟作为一部战争片,片中的战争场景竟然全部都是用当年战时的素材剪辑而来的,真正导演拍摄的只有关于男主角个人的场景,不过这种将个人的命运融入到时代的洪流当中的手法从此成为了战争片趋势
剧情片和纪录片穿插讲述诺曼底备战,剧情是为了串联或者旁白作用吧,觉得纪录片部分更好看,战备情况作战计划都有提到,后面的部分穿插回忆等不太喜欢,太过于煽情了,但是闪回幻想等等手法还可以。男主还没有登陆就gg了这个真的很扯呀,不过应该是为了避免正面战争描写,直接进入伤员部分吧。
为皇家战争博物馆拍摄的宣传片,主要为了晒出馆藏的那些珍贵画面。要说记录片段落和故事片段落融合得有多天衣无缝那倒是言过其实了。妙就妙在,导演选择了诗化的叙事方法,那些记录段落就自然的成了叙事段落的情绪背景。这部电影能够最终成立很大程度上是男主演的功劳,这个小子找得好啊。
意识流和纪录片段的轮番上阵,扒掉所有以意识形态为目的的历史书写。对于活着的个体,死亡难于体认。虚焦下士兵中枪倒地被不断重复,死亡即在场又模糊,直到最后一刻被叠印在人眼、人最主要的感知器官中。对生命无意义的表现,因情节的戏剧性,比如爱情情节而略有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