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Françoise Brion / 雅克·多尼奥-瓦克罗兹 / Guido Celano
导演:阿兰·罗布-格里耶
语言:法语
地区: 土耳其 / 意大利 / 法国
编剧:阿兰·罗布-格里耶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1963-03-27
别名:
用户标签:法国,格里耶,法国电影,AlainRobbe-Grillet,左岸派,1963,新浪潮,Alain_Robbe-Grillet
片长:97min
imdb编号:tt0057176
在具有异国情调的伊斯坦布尔,一位法国教授在寻觅一个神秘的女人,但从各个方面得到的都是否定和不确切的答复。同时,就像这个女人的存在一样,伊斯坦布尔也充满了各种假的事物,从清真寺到旅游纪念品,所有的东西都是虚假的,而且,演员的表演也被指责为“不自然”。罗伯-格里耶正是通过这种虚假对现实进行反思。
~In Stock~[这一切,似是尨乱的酲梦,似是百叶窗前瞑视的作家脑幕中构思的舛文,似是迷离惝恍的伊斯坦布尔湍泷的时空.格里耶在电影文本性中赜探隐索,将交错式的时空结构穿贯于线性叙事中.段落之间以意象(老人&椅子/男孩&敞篷车/窗/墨镜男/渡船06:15)和动作(顾视/俯瞰/转身)为内在联系,辅以逻辑因素07:11/09:05/13:01/22:31/窗-25:39&27:55/33:08/39:44、主观镜头07:24/09:05/14:47、相似主体25:19、拖声39:14、运动镜头41:36、挡黑镜头10:05-11:20等转场技巧敛息环境遒变时观感上的突兀.车祸后开始使用意识流将前情再现并续写,达成"现实"和"想象"的闭环.而摇镜戏法、重复蒙太奇、刻意伪饰的调度以及表演(42:30/75:22/82:40)的运用,给全片刓隐的剧情又蒙上一层蜃氛,更显迷人,当得"神片"二字.]
格里耶在创作《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之时,亦构思了《不朽的女人》的剧本。最终雷乃拍摄了前者,于此格里耶借助后者完成了银幕处女秀。两部可视作姐妹篇一并观看。最显著的相似特征:大广场上的静默人群、室内成双男女站立约会等。雕像化的人物强调的仍然是新小说的无人物特征,及无理性的情感状态。创作原型来自格里耶在伊斯坦布尔游览时遇到的一个女人。正如女人就是最好的创作灵感一样。格里耶把记忆通过联想与再现当时情景的融合,并打破与女人在一起的所有时间秩序。令回忆变得支离破碎,真假难辨。站在百叶窗之前,透过窗户向外窥探的男子,与不断摄入的女人面孔特写剪在一起,仿佛呈现了一种女人“被凝视”的视觉文本。包括多次女人在男人面前进行表演。而掐女人脖子几乎就是格里耶最钟情的性趣味了。车祸-公墓-死亡。一切全都是假的。
《去年在马伦巴》+《双峰》式的希区柯克故事,充满梦境的氛围,一个谜一样的女人消失在拜占庭,几乎每一帧截图都是一幅大师摄影作品。喜欢最后的独白:“拜占庭的城墙,它们肯定要被再次重建。目所能及,从马尔马拉海到金角海港,你可以经过一个废塔遗迹,到达七狱城堡。你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哪。在这里你是个外国人,你到达了梦中的土耳其。伪造的监狱,伪造的城墙,伪造的故事。你回不去,逃不掉。如你所见,就连船也不是真的。再往前走走,我来解释。再往前,看到了吗?”
所谓“不朽”,大概指得就是没完没了吧……孤独,空虚,等待,白日梦,知识分子的观察理解之所以会突破常规,大概就是时间太悠闲到自我迷惘了。不过即使格里耶可能是想讽刺性的表达这点,其实一个小时也足够,用100分钟,就是一种绝望感了。不过不论左岸派的这类高度“理论性”目的,且大量直接借用现代艺术元素的实验电影在当时有多少争议,从其手法被后来的新电影大量借鉴,一直流传到东亚,成为一种时髦至今的浪漫手法,不得不承认其电影史的影响力呵。
四星半. 同样是神秘女子的失约,泥塑木雕般的路人与断裂的意识流剪辑,本片却比《马里昂巴德》更易欣赏,因其保留了伪黑色电影的外壳,感情的欺骗导向共情的阻断,进一步动摇整个影像世界的可信性; 惊人的省略,由画面中物件与人物动作连接的跳切可谓《莫里埃尔》之先声. "假结尾"之后注定无果的搜寻究竟如何收场?在重复镜头堆砌起的尾声部分,似乎可看出阿兰·罗伯-格里耶的犹疑.
在没有字幕(原声的也没有)且找不到新资源的情况下硬是啃了下来……没有了文字的镜头,影像更具法式艺术性,平移慢镜头,特写,女人的眼睛一直看穿到我的大脑。顺便立个小旗,四月工作结束前,格里耶的电影作品都看一遍吧。 或许,我是时候看看电影鉴赏书籍了?
左岸派啊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对原有文本的解构吧,然后不止于此,融入个人风格的作家主义,让每一部电影都成为一个独立的梦。切割与分流的书写之间,绵延的音乐超越了话语本身。而来自东亚古老的音乐,让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在异化的方向上前行的,角色在离去,观众们也无法进入,她的面孔却在一次次地循环往复的差异中走向了不朽的所指。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编剧的导演作品 交错重叠的空间时间 碎片般的叙事 重复出现的片段和定格的画面真和前者有些相似的神韵 但这部更为大胆和纯粹 无理性无逻辑性使得形式成为了唯一的内容 仿佛是在万花筒中的影像 毁灭与重建 幻觉与回忆交替着 自相矛盾的台词 连角色是否存在也充满谜团 一次充满臆想的伊斯坦布尔之旅
他在百叶窗后看见的女人的背影,伴随着各种声音,好像是因为声音,才有了她的身影;(观众以银幕为窗)这难道不是窗的重层?这部电影是由视线来指引的,目光望去的总是别处,而别处的别处又是那个起了(平移镜头下的视线回环);长镜头+遮挡物带来的时间混乱。这部电影将女人极致地物化了,但,那又怎样?
8/10。开始于女子画像般持久不动的笑容特写,笑容上出现了眼影一样的百叶窗接着她眨了眼睛,男主角透过百叶窗望见汽艇、狗、画外音响起车祸撞击声,这些头脑意象反复出现累积到毁灭性的结尾死亡;分镜头跟随脑内意识:演员身影的走动消失引来背景变换,女子跪坐着脱衣或清真寺的幻觉想象充满了文学性。
感觉一个人长期处于出神、幻想、回忆、颠倒中是一件特别费钱的事,一定要无所事事,衣食无忧,还要身体好,营养充足。不然很容易挂掉。再加上幻想的画面还那么美那么高级,而不是什么B级片似的下三路,那就更费钱了。哇,这不就是法国版的贾瑞照风月宝鉴照死的故事吗。最后一个镜头法版熙凤的狞笑。
平移的运动镜头,物化的精确测量,面无表情的静态状物,不确定的人物、似真似幻的情节都是为了印证“一切都是假话”。以静止人群站立为背景,镜像的巧妙运用很好地平衡了空间,而人物对峙的紧张感凸显了空间结构,相对于其小说,文本被释放到环境,更有独特风貌。节奏适合大提琴的无变奏。
格里耶导演处女作。1.悲寂古刹/静伫人群/窗前自省与似真若幻的人物情节,一切视听景象同及[去年在马里昂巴德]。2.背景人群/单镜头横摇及错位运用表现时间流逝,跳接/镜子与稀碎独白延展叙事范围。3.借由参照物进行回溯/追忆是美好的意象,因为它总能被赋予诗般的形式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