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詹姆斯·内斯比特 / Gerard Crossan / Allan Gildea / Christopher Villiers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
语言:英语
地区: 爱尔兰 / 英国
编剧:保罗·格林格拉斯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上映时间:2002-01-25
别名:血色星期天
用户标签:爱尔兰,英国,政治,2002,金熊奖,PaulGreengrass,英国电影,Paul_Greengrass
片长:107 分钟
imdb编号:tt0280491
事件起因是北爱人民不满英国政府未经审讯便予以拘留的不人道做法,决定在1月30日这天举行一场游行。英国陆军将军福特(Tim Pigott-Smith 饰)同时发表声明,定义这是一次非法游行,并将进行镇压。双方的矛盾冲突在前一夜便凸显开来,形势一触即发。北爱温和派议员库普(James Nesbitt 饰)意识到形势严峻,四处奔波告诫人们要克制,千万不可使用暴力。而另一方面英国派来一队伞兵作为先锋部队,防止北爱共和军的人伺机作乱。游行在紧张的气氛下展开,前半段的有条不紊被随之而来的混乱彻底破坏。一群激动的年轻人偏离游行路线,向驻防的的英国军队抗议并投掷石块。英国方面用高压水龙头、催泪弹和橡皮子弹还击。接着事态愈演愈烈,英军开始用真枪实弹向百姓射击,连臂膀上扎了白色手帕(以示和平)的老人也不放过。惶恐的人们四散逃窜,许多人倒在了血泊中不再起来。暴乱结束后,军方对外声称只有三人丧生,而当晚库普从医院拿来的资料显示总共13人死亡,14人受伤。
本片荣获2002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和天主教人道主义精神奖、2002年英国独立电影节最佳男主角(James Nesbitt 饰)和最佳导演。
这既是关于爱尔兰群体事件的故事,也是处于历史漩涡中的所有人被裹挟进暴力的故事。无论是站在宗教的哪一方,还是站在政治偏向的哪一方,所有的人都会被激化成为暴力分子,从事后兴奋地讨论着发射弹药数的英军士兵,到默不作声加入IRA的青年。叙事上这种伪纪实风格不仅仅是由几个POV组成的,各式各样的闲笔展现运动中群众面貌也是真实感的一部分,从丈夫酗酒而无心参加运动的老妪,到安逸于英国政府职位的姐夫,正是这些和事件本应关联却没有关联的人物构成了那一个时间点的清明上河图。结尾IRA发枪的部分太震撼了,激进组织根本不需要用言语刺激煽动,而后的记者会主角用言语重申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实,正是导演在处理叙事中事件先于观点的体现,和拍摄风格相得益彰。没太看懂为什么剪辑要用渐黑的方式去转场。
8.0 有一种言论经常听到说中国要是没有审查制度,政治题材电影可以垄断欧洲三大。这部电影就可以告诉你不可能,这样的电影在中国基本没有基础,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受众。我们的观众永远停留在传统推拉摇摆的镜头语言以及简单古典的单线叙事,不管是所谓伪纪录片的手持还是信息量被隐藏的稍微复杂的剧本都没有受众基础,印象比较深刻的稍微有名一点的还在《有话好好说》。而欧美电影的体系在政治电影这里已经被做到极致了。回到电影本身,02年的格林格拉斯这部《血腥星期天》很可能被误认为是他的处女作,但这位“反动”的英国导演此前也算是经历了许多,而这部在柏林擒熊的作品正是他2.0阶段的正式开启。工整又先锋,极其挑衅的镜头难能可贵。
多年以来一直津津乐道《千与千寻》是目前唯一一部拿过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动画电影,后来才知道2002年第52届的柏林电影节还有一部真人电影与《千与千寻》一起拿到金熊奖,最近想起这部迟迟还未观看的电影,《血色星期天》,于是就特地在这个星期天特别观影了。—— 原来是《谍影重重》2、3、5 以及《菲利普船长》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的作品,作为一部剧情枪战电影拍得仿佛是现实纪录片一样真实,厉害了。决定观影时没想到是如此题材的电影,让我联想起《为了萨玛》《民主的边缘》还有某些禁片以及某些历史等等。
【B-】粗糙劣质的绿草手持试水之作,调度与后来的《93航班》简直天上地下。镜头把控的并不好,甚至还不如《精英部队》。倒是临场感实在太强了,于是看起来越来越趋近于纪录片,戏剧性的冲突也因此大大削弱,完全不该是剧情片的处理方式,政治立场过于明确,像是写了篇命题记叙文。相反要是真的当成纪录片来看完成度就相当之高了,但绿草根本就是忘了,自己是在拍电影不是新闻联播啊。。平行蒙太奇匹配度也很低,基本全程淡入淡出也太低级了。更像是一部学生作品。
相比后来拘谨表现的“政治正确”(《挪威7·22》),绿草地在这部早期作品中灌注了熔岩般炽烈的政治性。后期名声大噪的手持在本片中只是与“跳接”、“长镜头”等诸般风格武器库共存的一个类别,且每每在观者情绪酝酿的当口迅速“切向”另一个画面,在不显连贯的画面接续中渲染真相和谎言的力量(甚至动用字幕和黑屏)。喷薄的政治性最终压制了绚烂的风格——这不仅是「政治电影」的最高指向,也无疑是绿草地生涯最佳
民主道路上的牺牲与暴力。手持摄影再一次印证了其风格性的力量,配之以褪色的调色,临场感与灰色调,显示出一场民权运动的惨痛历史。保罗·格林格拉斯在开场就事先张扬摆出军人和民权运动代表的两场新闻发布会来进行平行剪辑,强权与民主的对立不言证明,而后则是在步步加深民主运动的艰辛,夹杂在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民主运动举步维艰。但那些满怀着理想主义的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轻易过去,我们仍需保持愤怒。
用POV叙事串起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肮脏史始末,一开始多个视角拼凑起暴风雨前的宁静略为散漫无神,但真正深入失控暴乱之后,线索交汇,摄影机在示威人群中穿梭的无力感压抑到扶额,多处调度像是从新闻报道中扒出的片段一般,保罗绿草的凌厉纪实流一出手就是技惊四座,一段手持跟踪的穿越火线已经魄力十足,人群中的注视和被当作政客棋子的士兵的反思质问恍惚间打破了残酷现实和粗粝影像的边界。
不太喜欢这种拍摄方法,伪纪录片的方式让影片看起来像新闻素材的整理集合,力量削弱了很多。个人感觉U2的片尾更能道出对事件的感慨和反思:Ican''tbelievethenewstodayOh,ican''tclosemyeyesandmakeitgoawayHowlong...Howlongmustwesingthissong?Howlong?Howlong...
每一个世界公民都应该看的一部电影。它并不具有电影的娱乐性,反之,它凌厉的纪录片风格,充满了现实主义基调的残酷;可这正是它难能可贵之所在。导演的观点和表达手段都非常明确:国家机器不该将武器对准自己的人民。手持和跟拍带来的感受远不及流血事件本身令人揪心。我知道你想起了什么。我知道我没有办法说清,我知道你没有办法道明,但是我们都身在此时,每个人都无法抽身。(8)
对比韩国电影人拍的社会运动,格林格拉斯的处理真可谓冷静到可怕,手持摄影也是极其娴熟,空间感很强,不少场景都有旁观者的客观感觉事件本身的重点放在游行人群中“勇武”派的激愤,还有“和理非”的无力感,情绪是带有巨大裹挟性的暴力机关也安排了三种倾向于不同程度暴力的人,层次分明,没有明显的煽动性只有到了这个份上,才能真正呈现游行失控的过程以及开枪的不道德性
纪实手法的极致,并没有被镜头的长度所限制,反而使得影像节奏张弛有度,伴随手持、跳剪、黑屏转场、偷窥式推焦呈现出急而不躁的流畅感。不作立场预设与风格形成匹配,并且成为张力营造的基础,一方要游行,一方要防止暴动,事件本身不复杂,但潜在的突发事件就像一根弦随时紧绷着,结合交叉剪辑使双方始终处于焦灼状态,而最后的人文关怀也不因客观纪实而减弱分毫。
在这里,导演格林格拉斯使其发明的"摇晃镜头"与快速、交叉剪辑相配合,并在拍摄时采用16mm胶片,后在放映时将影像放大到35mm胶片上,从而创造了一种极其真实、客观的风格。比较有意思的是,本片在一向以政治、先锋著称的柏林电影节上与《千与千寻》共获当年的金熊奖。影片中反映的血腥事件证明了,英国在此类事件的应对上也没有太大差别。
民主在《血腥星期天》里并不存在。不仅如此,所谓的“民主”在现实中亦无法成为真实。这才是格林格拉斯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反映出来的真实。统治者于这场“和平”对话当中掌握着至高的权力,而议员领导多数人争取自身利益的运动最终反向指涉少数派群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平权之路总是举步维艰,而绝大多数成功案例总是发生在电影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