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伯特·兰卡斯特 / 艾娃·加德纳 / 艾德蒙·奥布莱恩 / 阿尔伯特·德科 / 山姆莱文
导演:罗伯特·西奥德梅克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安东尼·维勒 / 厄纳斯特·海明威
类型:剧情 / 爱情 / 悬疑 / 犯罪 / 黑色电影
上映时间:1946-08-28
别名:杀手们 / 杀人者 / A Man Alone / Ernest Hemingway's The Killers
用户标签:美国,黑色电影,1940s,1946,Robert_Siodmak,黑白,CC,RobertSiodmak
片长:103 分钟
imdb编号:tt0038669
两个神秘的来客来到乔治开设的快餐店等待每夜来此吃晚餐的皮特·拉恩,他们以枪威胁乔治支走所有客人,等拉恩到来,可是碰巧他没有来,杀手决定去他家干掉他,乔治派人去报信想让拉恩离开,而因为不愿再躲躲藏藏终于被两个杀手枪杀。保险公司的理赔员希望从他的保单受益人奎尼那里找到线索,于是顺藤摸瓜找到了他的受益人奎尼,她是一家旅馆的服务员,多年前曾经救过因为陷入绝望而想要自杀的拉恩,他也设法找到了拉恩的昔日好友警官塞姆和已经成为塞姆妻子的拉恩女友劳莱,从他们这里了解到拉恩的一些情况,拉恩是个因残退役的职业拳击手,退役以后混迹黑社会无法自拔,他更为了一个神秘女人凯蒂而顶罪坐牢,出狱后,他参加也一次精心谋划的团队抢劫,然而,凯蒂在这件事里横插一杆,所有人的命运改变了……
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罗伯特·西奥德梅克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安东尼·维勒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剪辑(提名)Arthur Hilton
8.5黑色电影原典。海明威杀手改编,前10分钟忠实原著,后用倒叙拍出“冰山下7/8”。原著很有电影思维,但真拍成电影反而没有原著对话的简洁精妙和刀光剑影了,即使海明威还挺认可本片。虽然早期黑色电影是作为侦探和悬疑片拍的,还没意识到自身风格,不过本片不自觉显现了后来黑色电影几乎所有的要素:来自德国的西奥德马克延续了表现主义沉郁的影调(或称欧洲的颓废感)、分明的阴影(虽然早期《星期天的人们》并非如此)、绝望的情绪(在拳手不抵抗中最明显);高度依赖闪回,倒叙的宿命感、决定论与黑色电影天生契合,洋葱结构可谓黑色版公民凯恩;femme fatale背叛男性却活到最后但也被绳之以法;侦探单枪匹马,偶尔与警局配合,还没演变到社会现实主义的集体执法。抢劫调度精彩。为保留悬念善恶不能太分明,因此选择不知名演员,反倒捧红兰卡斯特
1944年,西奥德梅克执导了他的第一部A级制作的黑色电影《幻影女郎》。而两年后,西奥德梅克的这部作品无疑是其黑色电影的巅峰之作。本片也使西奥德梅克获得了他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此片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黑色电影,是著名影星伯特‧兰卡斯特的处女作。本片部分情节改编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同名小说,由一起雇凶谋杀案开始,进而随着侦探的调查进程,揭发了数年前发生的一起抢劫案。从故事情节到场景布置,都具有典型的黑色电影特征,影片的悬念从一开始的雇凶杀人就开始,直到最后一刻,观众才真相大白,倒叙与正叙相结合的叙事手法运用的非常成功,悬念的设置,情节的起伏也都掌控的恰到好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黑色电影精品。另外艾娃·加德纳让我想起了另一部黑色经典《吉尔达》里面的丽塔·海华丝。
故事密度很大,为了剧情讲的通,加入了过多解释性剧情,于是核心人物之间感情的处理变得将就,这本该是重头戏,最终导致结尾欠缺力度,导演没把感情作为核心来拍是个遗憾,为了表现剧本,不一定非要事无巨细凡事拍个来由,这一点上雷公堪称压缩包,天国王朝那么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几句对白就搞定。另外务必谨遵希胖子“把爱情戏当成谋杀戏来拍、把谋杀戏当成爱情戏来拍”的原则,人物动机与感情变化要发生联系,本片只有兰卡斯特的角色做到了这点。不过片子整体节奏控制的不错,表演上又很出色,即使采用了我最厌恶的闪回,仍旧感觉流畅。加德纳果然名不虚传,但感觉Lilly这个角色更有魅力,在爱情面前拿的起放的下,没有丝毫犹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女性角色不多。抢劫工厂果然是名场面,整部片子视觉调度真心棒
根据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改编,这部小说使用了冰山理论技巧。电影的前二十分钟完全按照小说的剧情和对白拍摄,二十分钟后编剧和导演开始大开脑洞。片子使用了和公民凯恩一样的采访死者身边的人并进行闪回交代故事的手法。一块块拼图补完整个故事网。闪回的故事脉络和当下的剧情走向最后连在一起。这部电影是伯特兰卡斯特的第一部电影。这部小说当年在报纸上登载的时候只付了海明威200美金稿费,到了1946年因为海明威的名望大增,制片人花了36700美金才买下了这部不到10页的短篇小说的版权。这也是为数不多让海明威满意的改编电影。飞行大亨霍华德休斯晚年据说每天都要看这部电影。在纽约,这部片子大受欢迎迫使影院24小时连续放映才能满足观影人群。据说拉斯维加斯乐队the killers就是以这部片子为乐队命名。
【YVR-theque】这部以海明威短篇改编的黑色电影终于迎来了自己的4K修复!哪怕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本片也完成度极高,并贡献了美的不可方物的femme fatale Ava Gardner。相较同时期其他黑色电影,本片多了些警官间搞笑成分(于我而言有些脱节,但其他观众貌似很吃这套,笑了很几次,缓解了情绪),而女主性格和着重描述放在了后1/3而不是贯穿全篇。这里面巧妙的是“男主”Swede视角不经意之间主客观的改变,很有意思。虽然在拍摄时间上靠前对之后作品有启发作用,但是在double-cross,罪犯心理上的展现上并不是十分突出(病床透露情节实在取巧了,强行推动时间发展),稍微可惜了。
3.5/5,海明威的小说只是引子,后面是对“瑞典人”公民凯恩式的拼图,调度相当厉害,几场动作戏都用了比较长的镜头摇,餐馆那里镜头在柜后来回,配合逐渐密集的琴音,“杀手再临”氛围营造到位,而倾斜镜头表现权力地位、深焦镜头展现三角关系,都用得很好,像奥逊威尔斯拍的。故事的犯罪元素饱满,但细想下来太工于心计,包括刻意用保险公司调查员充当私家侦探的角色,在现时与回忆双线上也有所失焦,人物的魅力与其角色任务都是脱节的,这个故事的中心不是杀戮,而是“绣巾”(爱尔兰竖琴象征强势入镜,简直像Guiness软植入)。年轻时的兰卡斯特有点像忧郁版的猫王,97版洛丽塔初登场,在草地上翻的就是他的画报。
用公民凯恩式的回溯方式抽丝剥茧来还原谋杀案件,最终落脚点还是蛇蝎女郎,故事现在看来已然不新鲜了,角色塑造更加不够丰满立体,但是逻辑、细节还是很密合的,影像风格很好,开场戏定基调,整体氛围特别符合黑色电影的气质,跟着案件走的拍法让观众和角色的节奏同步,保持了可看性。艾娃加德纳美则美矣,能感受到那种勾魂摄魄的魅力,可惜人物本身太脸谱,戏份又不够多,光芒也相对就弱了。兰卡斯特也无甚发挥空间。PS:感叹那个年代的保险调查员真不容易啊,把警察的工作全抢去了,也是很拼命啊,哈哈
电影改编自海明威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中的《杀人者》,《The Killers》其实更契合主题,最大的杀手就是这个手段高、自私、风情万种的女贼。保险公司不关心劫案真相,只关心自己利率的涨幅,正义的伸张远不如他们眼中的利益,这是这部黑色电影最大的讽刺。全片倒叙加插叙回忆追凶的模式还是有点引人入胜的,一些斗勇的动作、枪战戏情节拍的干净利落,就是伯特·兰卡斯特和艾娃·加德纳的戏份都不是很多,角色在出戏方面被弱化了。工厂抢劫那个长达两分钟的长镜头调度非常厉害。三星半
艾娃加德纳真是尤物名不虚传呀,她含着眼泪说,我对以前的事特别后悔,我现在有了家庭,已经不骗人了,请你放过我,什么什么的,谁特么的不会被骗啊?。这个电影其实兰卡斯特和加德纳戏份都较少,最多的其实是警探和神似鲍嘉的保险公司调查员(简直就一私家侦探…),也不知道电影的主演安排是靠什么决定的,毕竟当时兰卡斯特还是新人?。由不同的犯罪团伙成员一步步回忆接近真相的叙事方式很有趣 #修复版
蛇蝎美女美,出场极其惊艳,其他真是差。保险调查员查明真相的过程走访相关人员,这个不就是《公民凯恩》的叙事结构吗,有什么新奇的。然后所有相关人员都是工具人用来拼凑信息的,剧本写的非常僵硬做作。焦点也不明,主角到底是死掉的瑞典人,还是蛇蝎美人,还是负责追查真相的保险员,结果就是都不知道该情感代入谁。在黑色电影里根本排不上位的水准。
不是这部电影造就了她,而是她成就了这部电影。“当时24岁的她,凭借独一无二的气质,成为那个时候好莱坞性感女神的风向标。在
8/10。这个从不畏惧说谎的蛇蝎女非常光彩照人,她告诉侦探自己现在回归传统的家庭婚姻以搏求同情,很快露出转嫁凶手的狐狸尾巴,一直到最后居然还不忘叫临死的丈夫证明自己清白,而替瑞典人报仇的朋友娶了平静保守的主妇获得幸福,显示出二战后美国黑色电影总把敢跟男性同等地位的独立女性塑造为蛇蝎。
黑色电影标配,和64年版本相比除了大框架一致基本是两个故事。保险理赔员追溯凶案且不断场景还原的剧情里,悬念的剥开与艾娃·加德纳的颜调配的很好,黑色电影最大意义就是提醒男观众小心女人吧,可遇上加德纳这样的还是无解。她在劫工资团伙里扮演了一个双重间谍的角色。临死前不停往事重放的那段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