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黛安·基顿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伍迪·艾伦 / 迈克尔·墨菲 / 玛瑞儿·海明威
导演:伍迪·艾伦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马歇尔·布瑞克曼 / 伍迪·艾伦
类型:剧情 / 喜剧 / 爱情
上映时间:1979-04-25
别名:
用户标签:伍迪·艾伦,美国,woodyallen,爱情,WoodyAllen,美国电影,1979,MerylStreep
片长:96 分钟
imdb编号:tt0079522
40岁的艾萨克·戴维斯(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在写作上不算成功,在感情上更是一团糟。一方面,为了另一个女人而离开他的前妻吉尔(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打算出版一本有关他们私密婚姻生活的书,另一方面,17岁的女孩翠西(玛瑞儿·海明威 Mariel Hemingway 饰)对于这段他并不打算认真经营的感情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热情。在这个节骨眼上,好友耶尔(迈克尔·莫菲Michael Murphy饰)的情人玛丽(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饰)闯入了戴维斯的视线,风趣的谈吐,投机的话题,一切的一切都为两人的感情擦出了火花。3个男人,3个女人,在曼哈顿这个繁华又孤单的城市,这群成年人究竟该用何种方式来道德并公正的解决他们的感情问题呢?
本片荣获1980年英国电影学院最影片奖。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玛瑞儿·海明威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马歇尔·布瑞克曼 / 伍迪·艾伦
中年知识分子面对爱与被爱的尴尬。前妻、好友与喜欢的姑娘接连的背叛。未成年少女特蕾西的纯真让他感到些许珍贵。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可能就是婚姻生活所纠结的地方。没有人不犯错,可是总要有人去承担错误带来的痛苦(或者没有痛苦那么严重,是困扰)。坚持原则当个好人换不来安慰。前妻可以把你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奇奇怪怪的癖好拿来写书赚钱。朋友可以堂而皇之的抢走你的女朋友,女朋友也可以随时随地说走就走。有原则变成了一个傻逼,有原则可能随时丢掉工作,有原则可能莫名其妙被甩,有原则就等在原地被别人挑来挑去。这或许就是为什么男主最后变成了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找到年轻的小特蕾西让她放弃所有等在原地。或许是男主被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也或者他直接放弃了坚持,与这个sb的世界同流合污了。总之我不相信男主对特蕾西是真正的喜欢。
在他们碰到前妻的自传前我是打算给两颗星我喜欢他在前妻的自传中对自己角色的描述对自己的准确刨析和用词精确还莫名带有一种我非常喜欢的伍迪艾伦幽默便打算从感觉两颗到三颗 其次是女主再次去见了耶鲁(男主的朋友一开始和女主在一起并且是在和男主在一起好了一段时间后 又再次继续和耶鲁约会女主说:我好像一直都喜欢他太真实了 我觉得伍迪艾伦像是摸清了人们 很多时候人都很难分辨自己是否喜欢他 尤其是在碰到多个自己被吸引的人要选择时 话说回来 男主又怎样 他不是照样在与女主约会时 还和十七岁的女孩谈情 最后在女主抛弃他 才想起女孩的好 并急匆匆地跑过去要求女孩不去伦敦求学 多么自私 但又真实透了 人们的本心不都自私么 还有没觉得电影和曼哈顿有很大关系 大概是场景曼哈顿所以就名字曼哈顿? 最后场景定格取景也有些莫名
你会去见一个系统百分百匹配的人吗,如果你已经和心爱的人稳定交往的情况下?Yale就是这种情况,他不是被系统匹配的人,是他自己再次认定另外一个人。当然相处并没有之前的那个那么多,但是就是红玫瑰。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红玫瑰,当然我们不知道和红玫瑰的结局,这次白玫瑰输了。还有Allen对待爱情的不自信,人道主义上我认为他很对,17岁的年龄有太多可爱男生,什么是成熟的魅力不需要通过老男人理解。但是如果是两个成熟的灵魂,尽管包裹在不同的躯壳,他们又在进行平等对话和讨论,我是认同这样的感情的。Allen的成熟或许让他禁锢在了这个成年人的思维定式,反而不能理解爱的真正形式。是否社会范式会让我们消融对爱的理解呢?不可以和第三者在一起背叛婚姻,不可以变成女同性恋,不可以爱上一个17岁尽管她有足够成熟理智的灵魂。
无敌艾伦太擅长写这种知识分子式的爱情小品喜剧了,90多分钟的剧情,高密度的台词,知识分子式的揶揄和插科打诨,还有他最喜欢的纽约城。而具体到这部黑白拍摄的《曼哈顿》,也依然是男女之间变化不定的爱情游戏,不到最后你总也猜不到结尾,哦不,即使到了结尾一切都还是开放的,就像影片的最后的那句,“我们得对人类保有信心,不是吗?”影片中的一个个角色都太过鲜活,他们说着符合自己身份的台词,演着属于自己的命运,一切都太对了,这真的是只有伍迪艾伦才能写出的本子和拍出的人生。特别是里面伍迪艾伦本人饰演的角色,他自负又自卑、看似倔强的语言下面却藏着脆弱的内心,这恐怕也是我们太多人的致命的缺点。PS.联系到伍迪艾伦之后的现实遭遇,电影与现实的互文恐怕比电影本身更值得关注,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曼哈顿的城市灰蒙蒙的,天气也是阴晴不定,像伍迪艾伦的嘴一样,不靠谱。结尾艾萨克也说出了伍迪拍这部电影的目的,电影着眼于这些文青/知识分子/艺术家/小资生活们的私生活,他们反反复复,纠结于生活的不值一提的小事,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对那些正在发生的灾难避而不谈,好tm的正确。但伍迪艾伦的自言自语真的能让我看下去,为什么我不能再生活里话痨一点。电影里的女主都好熟悉,在别的电影里看到过,只是想不到名字。这个女的,杂志的编辑,的前夫,前夫出演过什么电影喔,一点印象都没有啦。伍迪又矮又驼背又秃头,17岁的tracy一点也不像17岁。哦还有记一下提到的两个作家博尔赫斯和纳博科夫以及心理医生说这是女主自找的,是他想让事情变得一团糟。这句话真是和《被讨厌的勇气》里说到的一抹一样。
艾伦的片很好地表现出自陈了后现代社会里文艺青年敏感缺乏安全感神经质的一面,对一切充满怀疑丢失信息。从初看对主角的厌恶到被他独特幽默感逗笑,最后被片中有些酸涩的忧伤所打动。因为不仅只是个故事,更像是一个后现代城市空间里的爱情寓言。(此时的爱情关系里,道德是缺席不在场的,不具有深度,更多只是依个人直觉做出选择,于是片中其实最具爱情美好和智慧的是最终成年的17岁少女特雷西)。几个思考和感受:1.一部通过语言(台词和电影情境(《八部半》的戏仿实现对电影艺术自反,抑或导演的自陈告白。2.黑白影像使人物所处的城市空间,以及片头呈现一种后现代的颓废美。3.电影像是《安妮霍尔》的姊妹篇。多人的情感纠葛,但不再是回忆和成长,而是不真诚的多疑和贪婪。
有点失望评分咋这么高。伍迪把男女事几乎看透了,但没跳出来。远些看其实就不分男女了,都是一样的人。只是立场不同资源不同进而权力角逐方式不同。假想把这两性别除身体结构其他立场全换,男人别比女人更女人。这么一想,我对伍迪那一骡车贱兮兮的东西就彻底免疫了。相较于欧美,中国发展到现在还没脱离买卖方模式,一方想物超所值一方想保值套现,你所在乎的一切都被默默贴上了价码,最差不过遗世独立最好不过达成账面平衡踮起脚尖尽力维系。所以我不会再像伍迪那样用放大镜去戏谑男女无差别之贱,那是因自恋产生的绝望。应该慈悲怜爱所见之人,我们不过蚍蜉于世囿于贪痴,仅有二斤脑花的有机物面对深邃莫测的无机宇宙,不再幻觉和自以为是,心平气和知足无扰的蹦哒下去吧。
剧情越到后面越喜欢。打心底里,我有时会厌恶伍迪电影中的知识分子,但恰恰说明了一点,越长大,自己身上就会开始带有他们的影子。总思考着大问题,在智性或者感官的世界里徜徉,但周身的事务麻烦不断,剪不断理还乱。片子里的几个成年人,很多时候是在感情中诉求自我,而非走向他人,他们的自大,自私,懦弱,聪明,有才华都让生活与感情变得迷乱。最后,17岁的孩子对他说,你要对人们有点信心,他只是无奈的笑一笑。就像他用的那句话: it will corrupt you。曼哈顿,并不浪漫。生活,总是麻烦不断。可悲又可笑的是,自己也如男主角那样,觉得生活总该有点意义,总该有所爱,但总会走向混乱,大概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困境吧。
在整部影片的调调上还没有最近几部伍迪艾伦的感觉 虽然有jazz 但没有如此轻快。男女对于爱情的把握 也常常在最开始的针锋相对的口角开始。 女人往往选择了现实。有日剧跑一段来表达爱情。中年人嘴上大道理翩翩 自己的生活却乱糟糟。 十七岁的少女敢爱敢恨 对自己的生活有决断有希望 也不对爱情和人性失望 you gotta have little faith in people。 truth。伍迪艾伦对于纽约的情结是根深蒂固的 既包庇又贬低 喜欢中央公园马车的浪漫 厌恶公寓的老旧和噪音。这就是喜欢吧 有优有劣 才真实。话痨严重 不合时宜的对话 quirk 他真是个怪人。人有很mean。
伍迪艾伦的调调真的好喜欢啊。年轻女孩真的永远是这些浪子们的好归宿咩,而一遍一遍被伤害长大的成熟的女人们又该去哪里嘞。年轻女孩最后说着不是所有人都corrupt.你要相信。看到的时候我还觉得,嗯,对自己应该抱有希望,也许未来还能遇到一份好的爱情。看了评论又觉得这是伍迪艾伦的嘲讽还是疑惑呢…最重要的还是找到自己的价值,不要太早为爱情放弃一切,就像那个年轻女孩一样。应该去伦敦,好好学习,一定会有更大的天地,遇到更优秀的人,找到更好的自己。可能现在暂时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是什么,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支撑着的爱突然被抽走了。但要相信认真生活的你会被人看到呀。要先爱自己。
对话戏喋喋不休,最精彩的部分还是开场的喃喃自语:“He adored New York City. He idolized it all out of proportion...He romanticized it all out of proportion. To him,no matter what the season was,this was still a town that existed in black and white and pulsated to the great tunes of George Gershwin.”
很可很可,竟然是79年的电影,这么chic噢!几个场景真的极度浪漫,不明白为什么。伍迪•艾伦的风格真的很奇妙,非常自信……只能说,非常伍迪•艾伦。很喜欢在那个宇宙博物馆(就有坑坑洼洼的月球那个)还有长凳看日出那个景,还有下雨打雷那个! 每隔一会的音乐片段绝对是我自由大喘气的时候(微笑脸)。Mary一上来感觉就很像phebe和三部曲那个女主,记得第一次看她也是这个感觉哈哈哈,17岁Tracy又很像《苦月亮》的女主。最后一幕谈话,接几个景,也挺浪漫的。啊,就不知道为什么觉得特别浪漫,黑白也浪漫,城市也浪漫,音乐也,人也……很喜欢~
我一七年才漸漸開始開竅 可一直都不認為自己是個聰明人 未來也會這樣想 第一次看這部片子是藝考期間 一放片子我就睡覺 老師不會管我死活 開頭放煙花的時候已經逐漸進入夢鄉了 等醒來時 Tracy告訴他 Not everybody gets corrupted.You have to have a little faith in people. 凝視 音樂開始響起 放字幕 這種感受太美妙了 這反倒是我美好記憶裡其中的一抹 今年三月的最後一天 她和Tracy說了幾盡相同的話 希望我與她的電影 只是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