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Aldo Fabrizi / 安娜·玛妮雅妮 / 马塞洛·巴格利埃罗 / Vito Annichiarico / Nando Bruno
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
语言:意大利语 / 德语
地区: 意大利
编剧:塞尔吉奥·阿米德 / 费德里科·费里尼
类型:剧情 / 战争
上映时间:1945-09-27
别名:罗马不设防 / Rome, Open City
用户标签:意大利,罗西里尼,新现实主义,意大利电影,战争,1945,RobertoRossellini,Roberto_Rossellini
片长:103分钟
imdb编号:tt0038890
1944年,罗马,被纳粹侵占下伤痕累累的大街。德军肆无忌惮的搜捕着保卫家园的游击队,意大利地下反抗组织领袖、工程师乔治·曼菲蒂(马塞罗·巴格利埃罗 Marcello Pagliero 饰)遭到德军追缉。危急中,曼菲蒂逃往朋友弗朗西斯科家中暂避,在弗朗西斯科的未婚妻碧娜(安娜·玛妮雅妮 Anna Magnani 饰)的帮助下,曼菲蒂见到了唐·彼得罗神父(阿尔多·伯立兹 Aldo Fabrizi 饰),并请神父将一笔巨款交给游击队。弗兰西斯科为了掩护曼菲蒂而被捕,碧娜也中弹身亡。然而绝处逢生的曼菲蒂被女友告密,曼菲蒂和神父被捕入狱。纳粹故意在神父面前严刑拷打曼菲蒂,两人最终在敌人的酷刑和枪弹下英勇牺牲。
本片根据塞吉欧·阿米迪的原著改编。
第1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塞尔吉奥·阿米德 / 费德里科·费里尼第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罗伯托·罗西里尼
这部影片在信仰濒临破灭的年代呼唤信仰,在人格屈服易折的拷打赞美人格。老幼妇孺皆知的《弗洛伦萨清晨》是神父与革命党交接的暗号,是孩子们在神父行刑前最后的挽歌,是简单而又催人泪下的家园小调。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影片拒绝戏剧的反转,减少对死亡加以强烈渲染。前半段处处细节刻画出艰难世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不乏幽默,温馨的片刻,后半段则是紧锣密鼓的追捕,背叛,逼供。以善良正直的女性皮娜之死铺垫了悲伤的结局,然而灵魂的高尚展现在肉体残害消殒之时,并在监狱外的孩子们心中播种传递。这种全民抵抗纳粹的气氛当然是刻画的,对人类违背信仰的反思和请求宽恕的祷告也是意识形态,然而其基础是小至个人,大至人类的自由幸福。德军逃兵、女友有罪,但也被同情和宽恕,因为集体的罪恶承担到个人,往往在无知中偏离了自己的初心。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最初的创作宣言,是由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开始的。由于这部影片的出现,根本地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人们便把罗西里尼称作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则成为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奠基之作。罗伯托•罗西里尼的创作,表现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的最初的题材兴趣,即新现实主义与战争的直接关系。《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一部根据一位抵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而形成的作品。罗西里尼在影片中塑造了传教士、共产党人,以及那个平民妇女等真实感人的银幕形象,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悲剧性角色。影片在通过刻画这些人物的同时,展示出整个罗马贫民区生活情况。罗西里尼在解放之后,立即着手拍摄这部影片,他一无拍片许可,二无资金的条件下,在事件发生的地点
光环加持本片却并不打动我,主旋律电影,讴歌烈士不屈,丑化敌人野蛮愚蠢。罗马真是英雄城市?先看罗导与墨索里尼为伍,后拍新现实主义。剧情温吞琐碎,节奏偏慢,当然小中见大,群众演员表演真实到位,外加人物丰满,充满人性,特别是年轻寡妇与木讷神父。前者典型意大利女性,对朋友热情,对仇人泼辣,反抗头目曼先生又请喝咖啡招呼儿子找人;当儿子晚归时大骂,对舞女妹妹看不惯,甚至当未婚夫被抓,居然冲向纳粹,这份勇气少见。而神父开始协助传递消息,到递送资金,掩护武器,护送逃犯,旁观者到局内人,即使游击队共产信仰与天主教不同,依旧慷慨就义,怒斥纳粹无耻,上帝自有裁决。人物形象丰满,但剧情来劫囚车拍得混乱,寡妇死不够悲壮,多半对话见思辨,话剧风多些。神父形象故意拔高尾巴,不过摆弄雕塑迂腐,假装看病人,逗趣非老学究。
罗西里尼执导,1945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始与代表,运动在内容和题材上提出两个口号:换我普通人和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本片很多普通人角色在影片中饰演自己,且全部采用实景拍摄,力求还原战后罗马战后真实的生活,随处可见的破败街道以及混乱不堪的家庭,展示意大利人居于纳粹高压统治下的经历。影片以神父唐彼得罗、游击队领导人乔治·曼弗雷迪以及好友弗朗西斯科为主要人物,讲述了在德国法西斯侵占在,罗马沦陷,而抵抗运动只能在地下悄悄进行。神父被游击队委托传递消息,后来被出卖落入德国法西斯手中,神父不受纳粹分子的挑拨,面对曼弗雷迪的死,神父为愤怒地抨击纳粹分子,宗教的仁慈和纳粹的极端冲突达到最高潮。最终神父被处决,刑场外,孩子们吹着游击小调为他加油送别。这也预示着新一代人将会接力继续为争议和自由斗争。
影片拍摄时二战刚结束,虽然画面质量略显粗糙,但还原了影片的真实性。罗西里尼应该是电影界现实主义的先驱,他以朴素的电影手法呈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纳粹的残暴。故事讲纳粹党一直在追踪游击队的头目曼菲特,使曼菲特被逼逃亡到好友弗兰西斯科的住所,在其女友的帮助下与当地神父联系,后来因曼菲特女友的出卖他们被捕,最后死于绝不松口。这影片中的有很多对比的形象,比如说曼菲特的女友和弗兰西斯科的老婆皮娜,神父和助教,以及纳粹党的将领之间也有差异,在那样特殊的年代导演并没有将所有人都刻画成爱国的形象变得煽情,只是将人性中神圣和懦弱表现了出来。最后的牺牲更是向我们验证了坚定的信仰和正义能使人摆脱人性中的不堪和罪犯,上帝不会怜悯那些咎由自取的人的,纳粹的倒台惨败也许就是上帝应有的惩罚。
最后一点全篇高潮吧脑袋里一直回放神父最后说的 赴死容易 负重不易那件黑色毛皮大衣也演得不错,从送出去,被穿上,到被取回,并且预计下次再送出去浑然天成的唏嘘感而且让神父看着普通革命者受刑这个情节也很秒,对神父来说是很深刻的折磨信仰基督的作用是什么?战争的作用是什么?你们无法磨灭他的灵魂,只能磨灭他的肉体,那一刻真的有很崇高的敬佩之情此外,电影开始神父把对着裸体雕塑的小雕塑扭回去那个情节太可爱传神了还有搞革命的死孩子回家被爸妈揍,“如果我老爸这样对我我就削他”,然而开门后还是被爸妈削最后处死神父的仪式感和,恐惧和爆头,孩子目睹神父被杀儿童就代表未来吧,加入这个元素确实就充满希望(联想到赵氏孤儿,孩子就是火苗啊
新现实主义开山之作,影片中大量镜头在罗马刚解放但意大利其它地区尚被占领下拍摄。作为对爱森斯坦开创的用蒙太奇渲染情绪叙事的反动,罗西里尼在这里尝试让电影语言充分尊重、还原人物和环境的状态,剪辑和摄影依然是‘操纵’的技术,但在新的理念下操纵的手段变成尽可能用真实的外景/非专业演员/剪辑辅助叙事连贯性/关注人物生存状态等一系列元素。作为抗暴影片,主旋律当然是一定的,但此旋律非彼旋律:反抗者的坚忍顽强,对自由和公义的渴求,对压迫的愤怒不需要蒙太奇渲染,只需要回归到他们作为人的状态就足够了,这大概就是新现实主义对人的信念。神父从容就义前说‘好死不难,难的是好活’,人文之光,非常意大利
老电影的转接还是比较单一的,以固定镜头和平移镜头为主,观影聚焦在黑白光影,女星的精致面容和台词之上。神父将神像与裸女雕像挪移至背对背的细节可爱。战争阴影中的基督受难室内版,新的施虐人,新的受难,新的见证神迹的观者。德国军官在这部意大利影片中会自我反思,如果他不招供,那优等民族和劣等民族的区别在哪里?我们的侵略有什么意义?我们只知道杀杀杀,但那些在缝隙中生长的仇恨?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却因为这些人,这些人的信仰,为罗马筑起看不见的城墙,保护着罗马。结尾走在罗马矮坡上的孩童会是之后的防线。“慷慨赴死易,从容负重难。”东西方的有些精神是如此想通。
开场在昏暗的外景中,俯拍白布上的十字,然后是人物动作的长镜头,电影被追认为新现实主义,却是实打实的“主旋律”调子(可能是国内观众无感的原因之一),它在两个地方很触动我,一是毫不做作地插入喜剧桥段(摆放雕像、弹壳传信、装病),二是对群像的刻画(楼下、官房、刑场),首尾的罗马全景强力地展现摄影机、也是导演的视角,这就是时代的记录,人物的扁平,或者说清晰(对比景深处刽子手的模糊),都来自那个二元、大写、井喷的现实本身,无论是字幕组引译的那句“慷慨赴死易、从容负重难”,或是德国军官的预言,都代表了促成战争的那种时代精神:追求意志的胜利。
1.影片中皮娜被射杀的那场戏体现了一种正统影片风格是如何传达锐利的悲痛和变形的情绪品质,而皮娜的死亡也暗示着:在现实生活中,与电影相反,好人可能虽然无来由的死去。2.在这场戏的最后四个镜头中都具有新闻片风格的远景镜头拍摄:神父和马塞罗跑向倒地的皮娜,两人跪在她的尸体旁。3.罗西里尼清新简洁的影片风格,使他能够很好的表现变化不定的叙述特质,他很会拍气氛。3.实景拍摄,后期配音,职业与非职业演员混合演出,基于偶然事件,省略,开放性结局和微小生活细节影响了一个国际性的现代主义电影潮流的形成。
7.5,带着朝圣的心态看的,心里预期的故事情节和叙事都比较简单粗糙,但是舞台化的场景,有些做作的表演方式,充满戏剧感的意大利语,却让我意外的投入,意大利电影真是瑰宝,神父救赎了无神论革命者,自己也死在了枪口下,没有人救赎他,自己的信仰支撑到了最后,意大利电影的宗教情怀无处不在,也是意大利电影厚重感仪式感的来源,最后的小孩们目睹了行刑后相互相互簇拥着无声地走入不设防的罗马,或许他们心里已经悄悄地建起了一道坚固地抵抗的防线,那是宗教的,信仰的,荣誉的,国家的,家庭的,朋友的力量。
补标。考研期间观摩,用观摩一词极为恰当,当时理论总结先于感性认知,直到观看到影片时才感受到魅力,才体会到用以实证理论所目击的"所指"本身。而时间和文化的差异带给我的魅力不是电影史意义上的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而是通过电影对另一种已然消亡不可见的历史的真实目击。就好像德勒兹的论述,电影胶片所携带现实之光,就如同光年之外的恒星和星系,它们在百年千年甚至上亿年前发射出的光,直到如今才传播到这里,这已然是一种"历史的共时"。
实在看不进去,为了听戴的课凑合拉一边片子吧,看别人短评写的不错,摘抄几句,顺便记一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首开先声的代表作。罗西里尼以极写实的手法,生动地呈现意大利人在纳粹铁蹄下英勇抗暴的壮烈事迹,這部電影在今天看來並不能讓人激動,說白了,和建國後我們的那些地道戰董存瑞並沒有太大的局別。总的来说,教化的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的意义,当然,新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也影响和成为了后世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指导思想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