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玛利亚·法奥康涅蒂 / 安托南·阿尔托 / André Berley
导演: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语言:法语
地区: 法国
编剧: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 Joseph Delteil
类型:剧情 / 传记 / 历史 / 犯罪
上映时间:1928-10-25
别名:圣女贞德 / 圣女贞德的激情 / 圣女贞德受难记 / 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
用户标签:法国,默片,德莱叶,法国电影,1928,传记,1920s,Carl_Theodor_Dreyer
片长:110 分钟 / France: 88 分钟(1952 re-release) / USA: 114 分钟 / 82 分钟(restored DVD version) (24 fps) / Denmark: 96 分钟
imdb编号:tt0019254
影片聚焦法国民族女英雄圣女贞德(玛利亚·法奥康涅蒂 Maria Falconetti饰)生命的最后时刻,再现了她被出卖落入勃艮第叛军手中后,在英格兰监狱和法庭上,从受审到处死的全过程。被英格兰当局严密控制的天主教会,指控贞德为异端和女巫。法庭上,法官更伪造证据,以信仰问题不断对她施以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折磨。面对惨无人道的酷刑与子虚乌有的诬陷,贞德正气凛然、坚贞不屈。最后,贞德被押赴鲁昂市广场,被绑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
由一代电影大师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执导拍摄的影片
96mins钢琴配乐版,似乎还有管弦乐和歌剧配乐版,但从一部默片电影的角度来说影像本身足够震撼人心。脸部大特写、独特的构图、高对比度的摄影,讲述的是一个殉道者生命最后所历经的苦难,令人肝肠寸断。贞德数个流泪的镜头状似哭泣圣母雕塑,也让人联想到了曼雷的摄影作品glass tears。她头戴草编王冠手拿箭尾又仿佛在和头戴荆棘王冠身披紫袍的基督作照应,多处让我想到《耶稣受难记》,不得不说贞德的形象的确是一个圣女/圣母/圣子的多维结合。最后熊熊燃烧的火焰点燃了民众心中的怒火,暴乱体现了对腐败的教廷和其代表的压抑的统治的不满,也足以说明贞德在底层群众眼中的象征意义,她是自由、信心和希望。火刑时的蒙太奇飞鸟和十架,潜台词是贞德灵魂的解脱,很有诗意。真不愧为默片的里程碑,需要再看一遍CC修复
纯视听取胜的电影,默片代表。也不是叙事类,是人物类,所以没有交代贞德的过去。徳莱叶是以人物的脸作为视觉主体,女主的脸也是万中无一的,导演手中握着的这个视觉资源是非常独特和宝贵的,他用的时候也非常精准和特殊,他的影像符号的使用,对音乐的使用也是对贞德每一次的眼神,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来做铺垫。可惜那时候还没有用到光影的明暗强对比,否则画面的层次会更丰富。镜头的摆设很少使用展示空间的主镜头,空间位移的调度也极少,大量大特写和特写,来强迫我们静静的观看这个19岁女孩正在遭受的,她的纯,无辜,恐惧,无助,勇敢,让我们去感受一个人的痛苦。也用她的主观视角呈现了眼中的世界,一个信仰者遭到的残酷迫害和污蔑,这当然是一个极强的批判。还有结尾行刑时会呈现这么真实的质感,可以说非常残酷和痛苦。
电影史观影9当该是上帝的信徒的人变成撒旦,于是世界被颠倒过来。影片讲述的是贞德被审讯到最后处决的过程。几乎全片都用了脸部大特写的镜头,人物脸上的细微表情甚至毛孔亦看得一清二楚,对贞德以及审判者们分别用了俯拍和仰拍,可以看出绝大部分镜头中,审判者的眼光是朝下的,而贞德的眼光是朝上的,意为表达二者的地位关系。审判者就像恶魔一样笼罩着,巨大而丑陋,牧师们的伪善奸诈和残忍刻画极为深刻,而贞德疲惫的脸庞以及时常挂着的眼泪表现出贞德的无助和绝望,除此之外还有贞德的那坚硬的不灭的信念。值得一提的是到影片的最后,贞德抱着十字架走向刑场时,为数不多地对贞德用了大仰拍,此时贞德手抱十字架,形象高大,意为获得信仰感召的贞德将在死亡中获得永生。
一部伟大的的电影!谁是上帝?谁是魔鬼?那群咄咄逼人蔑视公正和法律的法官更像是魔鬼派来的使徒!圣女的信仰从没动摇过, 哪怕可以免除火柱刑保留一条活命,她还是始终的坚持,哪怕最痛苦的苦刑她也不会丢失她的信仰和她的清白!如耶稣在苦难中受苦,最后让世人信仰。圣女也是如此,她永远活在法兰西人民的心中!她象征信仰、公正和伟大!————————————————————————————————电影全程都是面部特写,每个脸部的细节刻画真的细致,不用台词你都能从演员的面部表情知道他大概要说的哪些话。圣女的面部从惊慌、无助、痛苦、到最后的绝望给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有些你甚至无法用语言去表达,只能在观看电影中去体会和揣摩。
“deliverance is death”, 半夜补完已然是个人top10,sacrament和martyrdom简直让人震撼到流泪(烈焰中的十字架和跪倒的尸体那一幕我瞬间哭了);摄影剪辑和音乐最完美无缺的调度结合激发出最纯粹的蒙太奇“律动”,永不停歇的复调人声无时无刻不令人揪心甚至如临现场般的煎熬,视觉上偶然穿插全景和外景构图、撞钟般的推轨运镜、行云流水的俯仰斜角组合配上贞德演员面部无微不至的特写冲击简直是艺术和宗教/人性的双重神迹以至于用言语描绘像是一种亵渎(René Falconetti堪称影史最佳表演)......这部作品对观众而言即是贞德眼中的“神迹”;Dreyer是大师中的大师!
实验性十足,电影史上唯一一个只演过一部影片就名垂青史的女演员。03:55,以大特写描摹众生相。07:59,广角钟摆镜头,造成压力。08:08,高位横移一纵背影。10:38,横向调度在这里为什么如此有效?因为三维以二维呈现。11:37,横移表情,展现交头接耳。14:25,群体人物中的异类造成反转。18:00,横移空中的手。21:40,光影中的十字。30:12,微表情太妙了。49:59,实拍放血。57:33,旋转。58:11,质问与反应。1:06:23,土坡上的帽子。1:10:30,杂耍一组镜头。1:13:54,一种执念。1:15:24,三角形叠人构图。1:24:55,鸽群。
大卫·波德维尔将德莱叶的这部《圣女贞德蒙难记》看做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以及苏联蒙太奇电影运动交汇融合的大成之作,确实,在这部作品当中,既有印象派主张的情绪摄影和移动摄影,也有表现主义特色的布景与造型,还有苏联蒙太奇学派的节奏剪辑(印象派也有节奏剪辑),但这所有的技巧,都在德莱叶从头到尾的特写镜头的对比之下黯然失色,而且特写镜头个个奇形怪状,既有仰拍,也有俯拍,还有各种不规则、不对称的构图,但很神奇的是,特写的古怪并没有削减影片的艺术性,反而是更加让我们体会得到贞德在面临审判时的情绪波动和心理活动,甚至在一种特写造成的陌生化效果的影响之下,赋予了贞德以“耶稣式”的神性
几乎占满屏幕的面部特写和构图不平衡的近景,贞德的俯拍和对面宗教人士的仰拍,雕像般的人物塑造,脸上表情情绪完整记录,这种手法非常具有力量,以至于才看半个小时我就觉得的非常窒息和愤怒,压迫感太强、节奏缓慢、表达晦涩,说实话好想关掉不看了(默片这么玩真敢)。//技法是很牛的(感觉是有受到法国先锋派、苏联蒙太奇影响),默片中非常强悍的画面表达能力,恐怖都快成实质了。个人而言非常不喜欢,一是本身对影片内容不感兴趣也不了解,二就是观影体验真的痛苦,看别人受难我感觉自己也在受难,老头脸上的疙瘩很烦,有人一直在你“面前”这么哭也很烦啊!
断箭权杖,荆棘王冠,烈焰围成玫瑰的形状护送你的灵魂抵达天堂,一颗颗眼泪如珠滚落出眼眶,被泪浸湿的长长的睫毛,在完美的光中投下阴影,像歙动的蝴蝶翅膀停在脸上。这大概是特写镜头最多的电影了,德莱叶让我们看到,一张内涵丰富的脸放在大银幕上能有多么摄人心魄的美。全片只用钢琴配乐也真是太好了,前面绝大部份段落极简沉静,却将最后的火刑推向高潮,用快速和动乱的蒙太奇做出强烈的对比。太震撼了!看过那么多电影,我这还是第一次如醍醐灌顶般感受到,仅凭镜头语言和剪辑技巧就能这样震撼人心。最后时分,泪流满面。
“愿我至死不悔改” 默片特有的风格 1928年老片修复高清实在是太妙了 眼睛里都有光 电影之戏尽在演员尽在脸上尽在眼神里 贞德是悲伤的恐惧的是疲惫的 屏幕里只装的下脸庞上大眼睛淌流的泪珠 贞德生前无人搭救 只受到一个又一个又一个的质疑和讯问 是毫无生机的一步步上了火刑柱受死 唯有死后贞德才被认作圣人 唯有死去才是正道唯一实现的可能 唯有至死不改才能让民众相信并爆发愤怒 也唯有烈士献身激发开战才使得后世纪念 不死不为英雄 活着无人相救 何其悲哀 后人亦复哀后人 然世事如此并未变改
开场移动镜头交代环境,众人视线向右,摄影机向右移动。接着交代主要人物,利用视线剪辑,拍摄特写。然后就是各种特写表现审判过程,其中有一个法官忽然进入她的画框向她咆哮,塑造出了侵犯感,因为大量特写把她孤立出来,所以当其他人突然和他出现在同一个画框时,这种感觉更突出。让我想起布列松拍贞德使用的更多的是中近景,也不突出表情,和这个路数截然相反。室外场景,从桌下仰拍法官,总是带着桌子的一角。用刑部分的剪辑非常具有印象派风格,而屋子的布景非常表现主义,可见这是他博采众长之后的集大成之作。
影片用百年战争的英雄人物代以现代化视角描述了宗教、战争、民众与英雄的冲突与不安。神权审判下的宗教法庭反而使得人性的光辉得以展示,即便贞德作为宗教人物在被欺骗与凌辱后依然笃信上帝,用神学作为自己的精神出口,但在最后她用自己的选择自证清白。士兵与民众作为另外两派是结尾冲突的焦点,民众的觉醒是导演对女性主义的赞歌,反抗权威的人文主义成为全篇的点睛之笔。影片中的隐藏者第五方为导演镜头下隐藏的神,无处不在的十字架与荆棘王冠是神的悲悯与注视,真的在最终受到火刑后也回归至她的信仰一方。
将贞德塑造成平凡的人,更显其信仰的虔诚以及内心的坚定。本片把特写镜头运用到了一定的高度,大量对脸庞的特写。对贞德特写以表现她内心的害怕、挣扎;制造教士审讯的压迫感时,往往使用仰拍以及让教士从画外入画,以闯入的姿态冲击贞德的内心。除此之外横移镜头、倾斜构图、边缘构图以及蒙太奇这些技法也全都使用得非常精妙,镜头语言为情绪和表意服务。刑讯室内尖刺转盘、教士特写、贞德特写行程的蒙太奇以及火刑场上贞德赴死、飞翔的鸽子、吮吸母乳的婴儿等元素形成的蒙太奇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