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约翰·萨维奇 / 特里特·威廉斯 / 比佛莉·德安姬罗 / Annie Golden / Dorsey Wright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 西德
编剧:Galt MacDermot / Gerome Ragni / James Rado
类型:剧情 / 喜剧 / 歌舞
上映时间:1979-03-14
别名:毛发
用户标签:美国,歌舞,嬉皮士,MilosForman,音乐,美国电影,Milos_Forman,1970s
片长:121 分钟
imdb编号:tt0079261
俄克拉荷马出身的青年克劳德(John Savage 饰)背井离乡计划参军,机缘之下结识了四位嬉皮士朋友乔治(Treat Williams 饰)、拉斐、沃夫以及珍妮。他们一起在街头吸毒露宿,克劳德对有钱人家的小姐席拉(Beverly D'Angelo 饰)一见钟情,乔治为使两人相见,带领几位朋友大闹席拉家的宴会,结果被投进监狱,乔治得以保释后四处筹钱,狱中的朋友们则因不愿剪去长发再掀波澜。五人出狱后参加了一场反战集会,克劳德与席拉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但第二天,克劳德就踏进了军营准备参加越战。席拉与乔治等人驱车上千公里探望克劳德,在军队出征的前夕,克劳德与乔治的身份发生了颠倒……
本片获1979年大卫迪泰罗奖最佳导演、最佳配乐奖。
1080P资源观看 福尔曼的又一部反战作品 音乐嬉皮和舞蹈 张口就来的歌曲和群舞都挺经典 富家女的好奇与穷小子的融入 只是先期对乔治的塑造太过于成功 为了朋友出头的无理 耍无赖的行事方式 自以为无伤大雅却伤人的玩笑 骨子里不是坏人的嬉皮士却因为反战嗑药和随性的处事态度令人反感 其后的为了朋友的所作所为又让人心生同情 排着队走进黑黢黢的机舱的美军新兵们就像迷墙里传送带上的行尸走肉 最强的美国军队也不过是让人去送死 机舱张开的大嘴将他们吞噬亦预示美国在战争中泥足深陷 悲剧性的结局 大片的墓碑 合唱的阳光和聚集在白宫外欢笑的人群 艳阳下的嬉皮与反战
终于把这部片看完了,当初读乌托邦时代时,作者卡里耶尔亲自参与把毛发的音乐剧改编成电影,也引起我强烈的好奇。越战毛发是60年代影响力巨大的音乐剧,之前我一直苦于没法看到生动的嬉皮士生活,而毛发给了很有趣的视角。它没有歌颂这个群体,也没有贬低,就像卡里耶尔这个局外人的观点一样,欣赏他们在反战甚至环保上做的贡献,但对他们用肤浅的理想主义来对抗传统持疑惑和保留态度。就连我最开始也无法接受,他们太肆无忌惮了!可最后乔治为了他的朋友剪去“宝贵的”头发时,我又似乎理解他们了(居然有水瓶座之歌……歌很好听,旋律也是那种不拘束,奔放的感觉,果然很适合那个年代
4.5 最近正在看读库出版的《乌托邦年代》,作者是米洛斯的朋友,他参与了《越战毛发》这部电影最初的构思。在书里他讲了一些跟米洛斯福尔曼在美国的段子。那个迷狂、飘然、不顾一切的六十年代在这本书和这部电影的描述下尽收眼底,看得人醉醺醺的。这是一部了解嬉皮士的必看之作,改编自同名百老汇歌舞剧(也就不奇怪这部片子为什么这么多歌舞元素了),音乐确实很棒。结合《逍遥骑士》可以更好的感受那个像嗑了药一样的年代。
4.5最近正在看读库出版的《乌托邦年代》,作者是米洛斯的朋友,他参与了《越战毛发》这部电影最初的构思。在书里他讲了一些跟米洛斯福尔曼在美国的段子。那个迷狂、飘然、不顾一切的六十年代在这本书和这部电影的描述下尽收眼底,看得人醉醺醺的。这是一部了解嬉皮士的必看之作,改编自同名百老汇歌舞剧(也就不奇怪这部片子为什么这么多歌舞元素了),音乐确实很棒。结合《逍遥骑士》可以更好的感受那个像嗑了药一样的年代。
歌舞片段太频繁了,几乎每5分钟就有一场,有些不太适应。依旧是福尔曼热衷的60到70年代的美国,越战和嬉皮士题材的有趣结合。福尔曼对于嬉皮士的态度是中立客观的:既赞扬他们反战,善良真诚的生活态度;也批判他们肆意,病态以及对于家庭不负责任的人生哲学。最后让乔治代替克劳德去越南战场是影片最为绝妙的一笔,高潮合唱中牺牲在越南的乔治的墓碑将影片的反战情绪推向了极致,非常有力。
1970s.歌舞剧改编。 "LBJ took the IRT down to 4th street USA When he got there, what did he see? The youth of America on LSD. " Interborough Rapid Transit (New York City subway division
6/10。反征兵/种族歧视/监狱制度和中产价值观架构在嬉皮精神展示中(拒绝工作、性爱开放和露天而宿的流浪汉团体)。体检场景穿插公园妇女的群唱和现场军官们的遐想,士兵训练穿插越南姑娘戴孝的哀歌,把自由叛逆的长发剪掉轻易混进纪法严明的军营,果然福尔曼反体制手笔,和平人士替代好友战死也挺黑色。
9.0 个人歌舞片十佳。除了由于舞台剧改编带来的转场上的些许尴尬几乎没有任何不喜爱的理由。结尾于反转后戛然而止,是时代对嬉皮精神的扼杀。不止是放荡不羁,米洛斯·福尔曼由捷克带来的独有的荒诞,使影片多了分温情与凄凉。战争,性别歧视,这是一个敏感易碎的时代。我剪去长发,但我仍旧自由。
嬉皮之光。反越战版《吉屋出租》+歌舞喜剧版《飞越疯人院》。餐桌一幕狂舞很像《心蚀狂爱》。感恩的亡魂。婚礼段落的电子蓝调。瞬时放空的裸泳。生存和死亡。片尾“迷墙”式军队及墓地+1。|爱会为繁星引路,和平会为星球导航。|神秘的预言启示思想的真正解放。|我的灵魂在轨迹上,与上帝面对面。
很伟大的片子!充满人情味和追求自由的反战片,即使现在看也还是感觉那么爽!冲突冲突,不断地冲突,禁锢与自由、传统与叛逆、黑人与白人、男人与女人、朋友与家庭、战争与和平、生活与死亡.....善良纯粹的乔治死了,这是个痛苦的遗憾,但他是最爱生命的,他的死是对自由和生命的伟大呼唤!
结局不出意料的悲剧。男主参军后嬉皮士们上演了现实版的雪夜访戴,为混进军营还不惜李代桃僵,但错进错出,想参战的没去成,反战的却去了越南,最终牺牲。非常喜欢片头那段对比,男主一脸懵逼的看着嬉皮士们在公园载歌载舞,连警官的马都被感染跳了起来,这样自由和热情的人很难让人不喜欢。
福尔曼真有勇气,基本抛开原剧另起炉灶,连音乐也重新写。只是这些歌现在来听很多都过时了,只有黑白女交口白黑男那一段还算有趣。总体来说,嬉皮得还不够啊,也不够骚。据说原剧本作者不满改编影片中把嬉皮文化跟反战运动混在一起。但是捷克电影人貌似纷纷把这部奉为杰作呢
年轻的生命逝于错误的人被送到了错误的地方。前面浓墨重彩的描绘了挣脱传统的年轻人,是多么轻松愉悦,他们抛开物质财富燃烧生命的活着,最后却阴错阳差被错误的送上前线,参与了最痛恨的战争,再见的时候就是阴阳相隔。墓碑出现时冲击太大了,是非常高级的反战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