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 / 香妲儿·戈雅 / 玛莲妮·乔伯特 / Michel Debord / Catherine-Isabelle Duport / Eva-Britt Strandberg / Birger Malmsten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语言:法语 / 瑞典语 / 英语
地区: 法国 / 瑞典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1966-03-22
别名:Masculine, Feminine: In 15 Acts
用户标签:法国,戈达尔,新浪潮,法国电影,JeanLucGodard,Jean-Luc_Godard,1960s,1966
片长:110 分钟 / Argentina: 103 分钟 / Sweden: 104 分钟 / USA: 103 分钟
imdb编号:tt0060675
影片讲述巴黎有一群不羁青年如何投身革命,让.皮埃尔.利奥出演一位理想主义愤青,邂逅了一位受爱戴的流行女星,通过他们的爱情故事,展现了60年代巴黎浪漫的“青春实验”。
影片有一个简单的故事,描述记者保罗访问刚出道的摇滚女歌手马德莱娜,趁机对她展开追求。过程之中出现了十多段断断续续互相交错的纪录片段,讨论到政治、性、喜剧、乡愁等诸多话题,等于对戈达尔所谓的“马克思与可口可乐下成长的孩子”作一总体剖析。
1. masculin=masque+cul, féminin=il y a rien(fin)男性的虚伪和女性的空洞。Léaud所代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政治),玛德莱娜代表的可口可乐(消费)。但戈达尔并非意图进行二元对立的划分:马克思与可口可乐的孩子,才是六十年代下人们的共同身份。2. dialogue avec un produit de consommation 固定镜头纪实风格,景框和窗框对人物的禁锢。十九岁小姐对自己的政治/主体身份一无所知,完全被困于消费主义之中。3. 语言危机,不是在观察行为,而是在进行价值评判。4. 意识决定不了存在,但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了意识。5. “给我们电视和汽车,让我们远离自由。” 6. 影院投诉画幅错误,我们要拍什么样的电影。7. Brecht!!
一部涉及政治、爱情、暴力和性爱等元素的戈达尔式新浪潮电影,采用经典的4:3画幅黑白影像。大篇幅长段人物对话和旁白(预言:“可以预想20年后每位公民都会携带电子用品,以激起身体快感达到性满足。”),探讨二战后法国年轻人在反抗运动蓬勃发展前夕的精神活动。保尔和玛德琳在咖啡馆寻找位置的运动长镜头调度。15个准确的事实:人类的劳动使死去的事物复活;哲学家和电影人分享一代人对生活的看法;只剩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和盛满鲜血的海洋;鼹鼠没有意识但会朝特定方向挖洞;这个世界上没有纯洁,但每隔十年它会短暂地闪烁一下;睡眠能关闭痛苦的眼睛,让我暂时逃避自己;傻子才看配音的电影;本片也可叫做《马克思和可口可乐的孩子,什么都能生产》。模仿《日以作夜》的几个镜头(?),提及《狂人皮埃罗》。
60年代的戈达眼里只有两类对象,一类是不够左的人,一类是还不够左的电影。这一部虽拍在五月风暴之前,但革命立场已经初现端倪,首先是对于传统美学的决裂与革新,利用声画错位形成情节线以及现实的相互关涉,现实介入与思辨在场,辅助性切出镜头打断纯机械性记录现实等等。其次是表达层面的革命,类似于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列斐•伏尔提出的异化理论,即意识形态只有在发生革命危机时,才会提升到政治意识的层面,但维持资本主义运作的核心,并不是生产关系本身,而是日常生活中携裹着的意识形态物。在戈达尔眼里:女性看似以自我为中心,其实已不知不觉的被消费主义所建构。而男性虽迫切关心政治,但始终处在巴枯宁到马克思的折衷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应当借助存在主义中的人本主义来进行具有人道主义性质的革命暴力。
不舒服。从头到尾不舒服,对话时不剥离环境音,又偶尔会完全消除声音;用子弹音效去转场;黑人问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问题;工人运动;在马克思和可口可乐影响下的孩子们,迷茫又矛盾,神经质又有理想。驴唇不对马嘴地讨论着萨德侯爵,在记者面前伪装自己喜欢巴赫。到处都在卖淫,女人是被物化了的资产阶级象征,运动又找不出答案。男人和女人不断地对话,互相问问题又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没有展现利奥德有钱之后的态度转变就让他匆匆死去,其实是种仁慈。
#FIFF12#,8.5有趣。依然是我对戈达尔的印象,拍的略有些随心所欲。对战争、对当今世界的矛盾,我了解的不多;对男性女性的很多事,即使自己不太谈恋爱仍然了解很多。每次吃饭都会遇到情侣,看似聊的是两性关系,却总与“战争”相关,或引发了战争,或记忆里存在战争,或进行着战争。用爱情线铺着,聊的却是两个世界的争斗。该不该不顾所有承担这个世界给我的后果,我确实比较迷茫。
私以为,戈达尔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是以1966年作为分水岭。66年之前的《精疲力尽》、《狂人皮埃罗》、《法外之徒》、《随心所欲》、《女人就是女人》,甚至《蔑视》和《阿尔法城》,虽已经是新浪潮了,但都没有逃脱传统电影的格式和阴影。而之后的《周末》、《男性,女性》、《中国姑娘》,甚至《我略知她一二》和《芳名卡门》等,都更具实验性,对我们的冲击更强烈。
«Cen''étaitpaslefilmdontnousavionsrêvé.Cen''étaitpascefilmtotalquechacunparminousportaitensoi.Cefilmqu''onauraitvoulufaire.Ou,plussecrètementsansdoute,qu''onauraitvouluvivre.»
男主一直在讨论社会,政治,而女主似乎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男性和女性的关系是否就像男主去看女主录音时一样,唱歌时戴耳机和不戴耳机听的区别呢?戈达尔想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男性和女性的区别,电影巧妙的用马克思主义和可口可乐来代表男性和女性,这是戈达尔对当时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不断物化导致人们也随之物化而不去关心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的深刻批判。
新浪潮,一部无情节的电影。拼接格式,纪录片风格,同时又包含了一定的政治话题。探讨性,探讨爱情,探讨生活,探讨制度,还讲了下音乐,啥都讲了一点,形式上像一首诗,弹出的大型字幕也比较新颖。内容的话感觉挺简单,表面上看其实就很普通,深层次的东西需要观众自我感受。电影貌似什么都没讲,又貌似讲了很多。我没有资格评判什么,因为我没看懂。
马克思和可口可乐,访谈式长镜头,无配乐穿插打字机和枪击声,表白CD,BobDylan,masculin=面具和屁股,féminin无从解构,电影院换座位,借火自焚,BB客串,性,政治,消费主义,F____IN,Jean-PierreLeaud是全世界最可爱的中二青年,“你不是皮埃罗,他是为了女人才去偷车”(9.0/10)
®探讨了流行文化、性爱、两性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疏离、断裂政治、越战、消费社会女性被物化长镜头+特写声画错位、音效(难忘!)标题字幕(宣传字报)个人风格强烈 散文化特质 纪录片片段拆字(男性=面具+屁股 女性=空 无)六十年代的法国青年 马克思与可口可乐的孩子戈达尔真的好喜欢在电影里cue自己的其他电影
戈达尔的电影论文,用超时代的手法深刻而准确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的矛盾,当马克思爱上可口可乐,这种断裂又复杂的对立突出地无与伦比,悲剧是必然的。这部影片是一阵旋风,一把利刃,戈达尔把放映机当作机关枪,猛烈地扫射矛盾重重的资本主义制度,被异化的女人沦为拜物教商品、为理想战斗的男人坠楼身亡,但战士没有消亡,他自己就是战士。
马克思很酷,可口可乐很甜;开场咖啡厅里吵架的夫妻是在致敬[柔肤]吗;利奥德永远心不在焉地低头看,在看提示板?;“没有纯洁/在这个世界上/但是/每十年就会有一次闪光”;采访女模特那段……戈达尔确实狠;“她长得像碧姬·芭铎”;“Wewerelost,happytodesirenothingagain.”;“我很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