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开往印度之船电影

 
电影译名: 欲望岛 / A Ship Bound for India
影片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豆瓣评分: 6.40
影片地区: 其它
影片类型: 剧情
上映年代: 1947
影片时长: 98
更新时间: 2018-10-01 16:49
浏览次数: 540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开往印度之船电影演员名单
霍尔格·洛文纳德勒 , Anna Lindahl , Birger Malmsten , 格特鲁德·弗里德 , Naemi Briese , Hjördis Petterson , Lasse Krantz , 扬·莫兰德
开往印度之船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主演:霍尔格·洛文纳德勒 / Anna Lindahl / Birger Malmsten / 格特鲁德·弗里德 / Naemi Briese / Hjördis Petterson / Lasse Krantz / 扬·莫兰德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语言:瑞典语
地区: 瑞典
编剧:英格玛·伯格曼 / Martin Söderhjelm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1947-09-22
别名:欲望岛 / A Ship Bound for India
用户标签:英格玛·伯格曼,瑞典,IngmarBergman,1947,Ingmar_Bergman,1940s,伯格曼,黑白
片长:98 分钟
imdb编号:tt0039834

Sailor Johannes Blom returns to his home port, after seven years at sea, to find that Sally, the girl he has been thinking of while away, is completely despondent. Seven years earlier, obstreperous Alexander Blom, brings his mistress Sally to live with him, his wife Alice, son Johannes, and crew, aboard the salvage boat he captains. Amidst all the tensions on the small boat, Johannes and Sally fa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Written by Will Gilbert

第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提名)英格玛·伯格曼

第三部,伯格曼的父权和不伦关系也出现了。像是《亚特兰大号》的续集,与前两部中的火车不一样,这一部是船。火车像是划分田园和城市、贫困和富裕,电影里的船长父亲则是一辈子漂泊流浪,最后靠不了岸,畏惧失明。结局太谐了,照我说儿子明明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和收藏品,居然拯救了女人,拔锚起航了…

开往印度之船剧照

对父权的质疑,对黑暗的恐惧,对贫苦的厌倦,归结到底,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往印度之船,绑架了情感。对黑暗的恐惧,在见到脸谱那刻体现到极致,又在回忆梦境过后逐渐光明。依旧描写爱情、家庭,这次却着力于家庭的角度。这次伯格曼把画面设定的重心外景挪到了内景,从布光中将黑暗与光明对应。

开往印度之船剧照

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三部导演作品。《开往印度的船》在码头、港口、廉价表演的气氛中展现了梦想、幻觉和表象的死亡,从而达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清晰。马丁·瑟德耶尔姆作品的戏剧特色也在伯格曼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却转化为以布景、取景和灯光来表现,这些因素用斯登堡的方式圈定了人物的内心生活。

开往印度之船剧照

伯格曼第三部剧情片,濒临失明的暴戾父亲最后未死瘫痪,惧怕父权的男主羞于驼背却与父亲之情人交好而勇于对抗,物质女在与同龄男主交流中逐渐萌生爱意而最终七年后双宿双飞,每个人都有那么些心结,除了自我放逐还要互相折磨。可惜的是剧情设计过于生硬,情绪的过度显得唐突。

开往印度之船剧照

3.5。①这就是生活,有人幸运,有人不幸。此说辞与《港口的呼唤》如出一辙。②我幻想一些能理解我的思想和梦想的人。③藉由“变瞎”寓言对黑暗的恐惧:看着一切却看不到任何东西。④室内布光尽现风格内驱力。⑤中途略现《犹在镜中》之影。⑥她像一个诅咒笼罩着我们。

开往印度之船剧照

琢磨下裏面的臺詞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黑白電影總能讓觀者格外沉靜。我們追求豐富多彩的生活,可能結果發現我們並不需要那麼多。但是我們大多數都不知道到底什麽才能給予我們寧靜和甜蜜,人生就是這樣的吧。"你必須戰勝它,即使它似乎沒有希望。"

开往印度之船剧照

看完终于明白CC为什么把《危机》和这片放在一张碟上了,一个是追母亲的男友,一个是追父亲的女友。伯格曼用构图展示人物关系已初见锋芒,加上代表外面世界的大海与父权掌控小镇的对照,可能是瑞典版的《驳船亚特兰大号》。

1947年的电影,如今2017年看来,电影里的故事仍然具有现代性,电影想讨论的也正是当下想讨论的:你如何逃离一直禁锢你的牢笼?正如眼瞎之于父亲,驼背及强硬的父权之于儿子,爱情与日常之于母亲,贫穷之于女主。

比起聚焦于不负责任的父亲,更值得思考的是,当子对父挥舞起双拳,父子的地位就转变了。子嗣取代了式微的父权,映刻在此片中父亲失魂的眼神中,心绪甚复杂。尾幕抱得美人归似乎可以理解成子向父的完全过渡。

伯格曼早期的电影,初露锋芒,依旧是对家庭伦理的探讨,只不过跟后期将目光放在家庭中的女性上不同,本片聚焦于男性角色,父亲和儿子的关系。电影略沉闷,对白少些味道,可以看出未来的大师还在探索中。

“有时可以拿着贝壳可以一直听几个小时”,关注构图和故事。总想起后来的“夏夜的微笑”仿佛是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另一种结局和成长。其实也不怎么看得进去~~一直想着小艺~~

父亲害怕黑暗,儿子害怕父权,萨莉害怕贫穷,每个人好像都被诅咒了一般。父亲这个角色并不讨喜,但当他独自坐在空屋,忽明忽暗的光线照在他身上时,那种矛盾与无助是令人同情的。

柏格曼早期電影。第三部。已見後來片子常見的主題。家庭成員間劍拔弩張,父子的惡劣關係。不過故事人物寫的略生硬。覺得難以投入其中。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夏天的滋味 聂鲁达 冰的融化 阿尔卑斯的激情 魔鬼深夜秀 猎人们 慢慢 至关紧要的岁月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