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伊娃·达尔贝克 / 哈里特·安德森 / 甘纳尔·布耶恩施特兰德 / 乌尔夫·帕姆 / 因加·朗格里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语言:瑞典语
地区: 瑞典
编剧:英格玛·伯格曼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1955-08-22
别名:女人的梦 / 秋日之旅 / 梦
用户标签:英格玛·伯格曼,瑞典,IngmarBergman,瑞典电影,Ingmar_Bergman,伯格曼,1950s,女权
片长:87 分钟 / UK: 81 分钟
imdb编号:tt0048272
一个时尚编辑和一个模特儿到另一座城市出差,两人各自发生艳遇,但春梦一觉醒来,才得见内心的惶恐。上世纪50年代的伯格曼作品经常有强迫深刻的意味,如本片对女性梦想、痛苦、挣扎等跟男人的关系作了探讨,虽然是部讽刺喜剧,但有一种焦距不准的模糊。
影片以一种静默专注的方式将观众带入两个女人陷入爱情漩涡的世界,那些无言的场景和具有意象化的物质镜头外化了人物心理因此情感拉扯时刻流于影像表面。婚姻背叛和贪恋物欲是人总是想要抑制的本能冲动,面对欲望兑现的时候那种迟疑又不顾一切的兴奋是纯粹的,伯格曼早期作品的主题在这一部转换了视角,两个女人作为别人家庭生活的第三者,当渴求成为某种现实时再捅破虚幻的泡沫,关于两场女人的对峙是属于女人之间成熟又默契的争斗,此时镜像自审不再单纯存在于画面形式上,彼此的面孔即是最好的投射,留下软弱又无所适从的男人还想继续保持现状,真正的胜利是属于伊娃一个人的。
伯格曼的通俗剧仍旧值得一看。1.现实中的大多数婚姻看似和谐,实则都是依赖其他东西勉强维系,而非男女初识时纯粹真切的甜蜜意志。故事里两位性格对立的女性(苏珊娜事业有成,却在爱情面前自论卑贱,巴望亨里克的青睐。而工作不顺的多丽丝在与男友帕勒争吵后,因贪婪结识富有的老绅士奥托,试图将感情和年青作为交换物质的砝码)都以婚姻的介入者身份成为他人两性关系的度量衡,最后幻灭于男性怯懦的始乱终弃。以两位女性各自经历的短暂春梦呈现自我心灵的觉醒,构成巧妙互文。2.投映心理作用的镜子和橱窗。3.《恋爱课程》(三口之家)的演员重组。(8.3/10)
通过两条并置的故事线描写了两性关系间的博弈、欺瞒、虚荣、懦弱、嫉妒,一瞬间的心动、一瞬间的心死,上一秒的温暖下一秒便跌至零点,一场赌局里既无输家也无赢家。他身为男人,又这么懂女人,描绘的笔触是那样细腻通透,一个三十代的男人却依然借着角色之口问道“为什么人们要撒谎” “人们对彼此怎么那么残忍呢”。他没有讨要答案,也没有特定的询问对象,仅仅是对人们无奈,对世界不满,对生活的疑惑。我们曼曼,三十代的人,好一颗晶莹剔透水晶心。
非常好的女性电影。开场不久的那段夜晚的火车戏,蒙太奇外化着达尔贝克内心的冲突与挣扎,高反差下对于雨点的展现更是有着惊人的魔力,加上一些叠化和以黑暗作为场景剪接过渡的梦幻般的融合,让观者在一个失魂女人出神的理想中开启这段冲破梦境的现实旅程,拍摄手法上也是由形式的动荡归于现实的平静。然而,这部电影中最让我挥之不去的一个镜头却不是关于两位女性,而是那个由哈里特视角望去的、在窗后面无表情直立良久的男人。
看完有种似曾体会过的踏实感。一趟工作之行,两个职场女性的春梦,经历了种种或纠结或失落或难以走出过去或短暂依赖他人,好在两人最终算是找回了自我,且对爱情工作生活似乎也有了新的感受。整体依然有非常多的玻璃/镜子反射画面,观感舒适,最喜欢Susanne乘火车时的多个闪回镜头以及Doris与老绅士在游乐园内玩耍那段,两部分对情绪的展现都太棒了,Eva与Andersson的表演也都太好了,喜欢。
虽说梦想者更接近灵魂的本质,可以看到事物具有广阔性的一面,但因为面对广阔而软弱,因此与周围的事物难以建立关系,更何况影片中的两个梦想者梦想的源头仅仅只是旧爱,而女性却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即放弃梦想,计划未来生活,男性却因为颜面问题寸步难行。最后一个镜头达尔贝可向观众吐出袅袅浓烟,狂放不羁如莫妮卡,表现出再生的一种形式——返老还童,如《牺牲》里的亚历山大。
好喜欢这个结尾,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规则之外的出轨,总是让人向往,双方都以为遇到了真爱,最后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太少,喜欢亨里克妻子说的一句话:我们女人,总觉得自己的动机是浪漫的,你也不例外。看到中途,让我想到了 大卫·里恩的《相见恨晚》,那个没戳破,这个戳破了,真的就像处女膜是女人和女生之间的分割。
伯格曼电影里视觉比较缺设计感的一部,查了下发现摄影师不是Sven Nykvist也不是Gunnar Fischer。伯格曼电影独有的空间限定性在后半段转入内景才稍微有点感觉(主要还是剧本),压制角色的视觉风格也没有体现。比较特殊的是有几段没有对白只有声效的段落,倒是让这部有了更少戏剧、更多(通俗)电影的感觉,也算是多样性的一种吧。
两段式故事,交织在一起并得出体悟,早期的Bergman比较简单,以为是喜剧结果又不是喜剧,而整体探讨的也不够深入,但是在这里能看到很多后续作品的一些雏形,或许就是创作者的无心插柳吧。《花都绮梦》足够贴切女性的私密心境和对“镜花水月”式两性关系的讨论和表达,在困惑迷茫后依旧能留有爱的希望也算是伯格曼的宽容和乐观了。
伯格曼再次在影片里设计表面男性强势,实际女性主导的感情关系。无论家缠万贯的富老头,对感情的态度也敌不过女儿的蛮横,对付出感情得到陪伴的渴望也只能止步于那一巴掌而不敢逾越,还是一无是处的破产男,被捉奸之后而仓皇逃走,渴望爱情也只是不逾越体面。反观两位女主,都在美梦破碎后重新选择出口,反衬出两位男主的狼狈不堪。
当她们各自沉沦在纸醉金迷和恋爱自由的荒唐中,又各自优越互相鄙夷,直至两个巴掌扇醒了两个女人的哥德堡绮梦,一掌是虚伪软弱,一掌是吝啬自私。这也不仅仅是两个女人的绮梦,也是两个男人的,一个游离在平静安定的家庭生活之外,另一个用物质财富换回一点青春欢乐,而总是有陡山上滑落的滚石,将他们拖拽回现实的地底。
这是谁写的简介,还女性梦想、痛苦呢,这根本就是两个女人的yy。一个希望不劳而获就能拥有华服珠宝、高贵生活;一个做小三还理直气壮。片中的编辑还不如模特。小模特俗,但至少不否认自己的贪念俗欲。而女编辑一边瞧不起只知享乐的人,另一边自己为了独享爱情不惜破坏别人的家庭。还好最后她们都醒了。
看影片的時候沒顧及到台詞,伯格曼的電影只看一遍不夠。去遊樂場玩的那段,卻想起jack和rose跳踢踏舞的畫面。暫時只能感覺出伯格曼在鏡頭調度和劇本上有超高掌控力。物質女孩做過山車一般的經歷影射的是什麼?女人看清現實後,果斷撕毀所謂的道歉信件。兩條平行線敘述,都像是一場自我意識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