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不光是电影之中的福贵在努力地活着,电影之外,中国电影也在努力地“活着”。只可惜,在电影《活着》所处的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将电影时代的辉煌抛诸脑后,中国社会在物质水平高度繁荣的同时,也留下了精神文明极度空虚的陷阱。时代变迁的急促脚步再也无法为中国塑造一个个精雕细琢的艺术臻品,电影也只能在一声长叹中于流水线上一遍又一遍刻印着相同的模子,于是,中国电影如同一个不足月的孩子,只能在惊鸿一瞥后,于先天不足中畸形生长。每每思及于此,我总会想到编剧芦苇说的一句话:“拍《霸王别姬》和《活着》的时候,我很是高兴,觉得我们终于起步了。可我没想到,那就是我们的终点。”可是,电影不会停下它的步伐,它还得活着。于是,我们紧紧盯着远方的微光,翘首以盼,渴望下一部《活着》的出现。
很多人说《活着》是张艺谋最好的影片。张艺谋选择了余华的《活着》就注定他要拍出来一部悲剧中的悲剧。好的影片不仅要归功于导演,最重要的还有演员。葛优和巩俐的把原著中的福贵和家珍表演的惟妙惟肖,真的让观影者体会到了主人公命运的悲惨,生活的跌宕起伏,希望和绝望的交替变换。张艺谋也用心拍摄拍摄了每一帧画面,影片中有很多细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文革时期,凤霞和二喜从订婚到结婚这一时期。这些细节及大力度的讽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把知识分子都关进牛棚那些无知的人。 同时影片也告诉我们好日子来之不易,希望我们都珍惜着。我们活着就有希望。当有什么糟心事,想想那个时代的人也能宽慰一下,人家都能苦中作乐,我们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老早看完了小说,当时的心情都不记得了,就知道一个惨字。带着不多的记忆来看电影,刚刚好。解放战争,大跃进,文革……人物故事与时代背景交织,真实,又有戏剧性。“真实地”还原两段颇具争议的历史,应该是这部片被人讨论得相当多的地方吧。这部片对几个配角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龙二,春生,村长,全都是一类人的典型,真实,还是tmd真实。还特别喜欢这部片的服化道,地主大院,贫民小院,熙攘街道,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年代感,以小见大,真实。巩俐的表演显然比葛优更有张力。但我也说不好葛优这样从头到尾看不出波折的表演对主题是不是有所帮助。改编作品总是跑不过与原著对比,原著太太太出名和优秀,但不得不说,电影也绝对是佳作。显然,原著更适合叫《活着》
拍的挺好。皮影作为重要道具贯穿全部,是精神支柱。每次皮影出场我都感叹拍得太好了,特别是福贵破产那块,皮影戏暗示着福贵大少爷日子的终结。给有庆烧纸那段也是,烧纸出来的烟在空气中浮动,这个视觉上极大还原了我肉眼所见的任何祭拜烧纸活动。不愧是你张艺谋。 美化版的结局稍微能让我心情好点,把原著一个一个人离去的版本放到电影院里放映我估摸着一群人抹着泪扒拉着椅子控制自己离开这操蛋的故事操蛋的日子。 郭涛化妆实在搞笑,人到中年了怎么只长胡子不带皱纹的,哪像福贵,一开始的颓靡样就自带老头苦相,哪怕是还没老。 对了,那医院里最开始说话的小护士长得实在像牯岭街女主角,奈何牯岭街印象太深,我差点給跳戏了。
电影《活着》,和原著较之改编挺大,一是大高潮由有庆之死改到了凤霞之死。二是为几乎的团灭只徒留福贵一人一牛也要尽力活着的苍凉留下一个还算温馨的尾巴,电影版的福贵家珍二喜和馒头都在好好的生活,悲剧感减弱了。当年的葛优还没学会商业化表演,带着灵气。巩俐更是华语女演员的翘楚TOP,村妇,大家闺秀,气场女王,单亲妈妈,风情女,无一不信手拈来,扮上戏装,她就是那个人,不是她自己。惊现嫩得可以掐出水的石头爹大师郭涛,以及脸上没有褶子的倪大红,戏份都还吃重。凤霞是刘天池(祖峰太太),年轻的倔犟,如水的柔和,哑女没一句台词全靠眼神的。二喜是姜武,他走路那姿势真是绝了,忒接地气忒像了
最大的感想还是张艺谋的经验视觉表现力太强了,并不是指语言的内容而是强度。打个比方,语言有两种层次的内容,符号所代表的抽象意义上的内容、以及其声音属性承载的感官上的内容——那么我要说,张视听语言的后者内容很浑厚,不愧是摄影出身。至于前者的内容,首先余华故事设计的能力是当代首屈一指的——这是原作。其次改编也很成功,保留了含蓄的姿态,没有用喊口号反对喊口号,剧作也没有刻意刻画“遭遇”——虽然“遭遇”是当时代背景最有冲击感的桥段。片子时代跨越长,却没有传记电影流水账的毛病。衔接垫合很顺畅,每一段都演得非常出色 ,每一段连起来又是完整的剧作。
活着,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基本。谈不上追求的话,就好好活着吧!有了追求,就能活得更好吗?听我妈说,我外公上一辈有个老外公,当年也是抓壮丁。十几年没回来,老婆改嫁了。后来逃回来了,却在逃回来的路上,脚扎了竹园里的桩子,死掉了。50年代村里的广播让我想起当年在太原的时候。汾河那头,有个土堂村。村支部就有个大喇叭,好像是在树上,又好像是在是在柱子上。似乎听过喇叭的声音,又似乎没听过,已记不清了。村支部还有个戏台,高高的水泥台,也是空荡荡的。就在土堂大佛的土坡下面。我曾越过那土坡,在旷野里,看着下面的村子,还有对岸的山,学校。
如果说《霸王别姬》是想象界(段小楼)与真实界(程蝶衣)的故事,并最终以真实的尽态极妍(程蝶衣的控诉和自刎)幻灭,那《活着》刚好是象征界的代表:福贵既不是霸王,也不是虞姬,而是所有努力活着的芸芸众生的写照。他的戏是万不得已就可以付之一炬的皮影戏,他的戏台是那在随着时空不断变幻的街角一隅。所以,当虞姬和霸王不得不随着才子佳人,帝王将相一起灰飞烟灭,福贵却和大多数人一样,能活着,等着,等鸡长大了变成鸭,鸭长大了变成鹅,鹅长大了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牛长大了……最后一场戏里,也是影片最具艺术系的一个长镜头中
人啊,光是活着,就拼尽了全力5.0 标题的这句话是看完电影脱口而出的,出自老舍的《骆驼祥子》,和电影的主题不谋而合。电影和《霸王别姬》同一量级,华语电影的巅峰。时代的史诗,个人的历史。这么拍是很容易出经典的,目前看来,改革开放那段时期属于空白。余华的原著我读过,他本人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数一数二的。影片改了小说很多,观影时我没有任何不适,两者都很顺畅。外语电影虽然我看了不少,也很喜欢;可我不是那种听不惯汉语的人,有时候,我觉得国产电影更能讨我的欢喜。毕竟看外国的,最终还是得回到自己的祖国上去啊。
「历史是被记载的,人们对其加以研究,其延伸出来的思考再次跃于纸上给更多的人们带来更多的体会,从书本走到大屏幕,其实是如所谓历史车轮般在不同的创作者手中不断推进,判断和感悟都是自己的」本人跳脱电影本身的一种感悟。对于电影本身,不知如何称赞,让我非常专注地看完了,无处不在的悲凉,墓前数次悔悟,年代与喜悲无法回头,更可悲的是,作为一名与那个年代相隔甚远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多次感到某种刻在骨子里的害怕。也许是张艺谋本人最好的作品,也是发行年代孤履危行的一笔,更是影坛不可忽略的明珠
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韧性,那时候的中国电影还活着。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许多乐器,而且个个都很经典,那时候的人太用心,用心作曲、用心写作、用心拍电影,同时让我们看到了那时候人民的艰辛。福贵一家在那种亲人朋友个个离去、生活没那么优渥的条件下都能够好好的活下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选择安逸?可是这颗心无论如何都揉不碎,揉的它滴血,揉的它撕裂,揉的它仿佛被搓了无数遍的菜叶,扯不碎,掰不开,背着痛苦和痛苦的灵魂,扛着重压,向着那个鸡变成牛的美好幻想,终究变成又一匹望山跑死的马。
葛优巩皇经典,整体元素贯穿,时代更迭做的都非常好,配乐很灵性,富贵的重要的人生转折点,看的人只能感叹活着真难。壮年败坏了家业识得人心冷暖,想靠手艺养家却赶上兵荒马乱,皮影箱子的两次出现巧妙的转折了时代,死人堆里爬出来好不容易归家,得知老母亲死不瞑目等着他回来,女儿生病聋哑所幸小儿子健康,谁知却又中年丧子,丧子之痛混合着与挚友的友情,好不容易释怀给女人找了好人家得了一个好女婿,却又老年丧女,看着女儿死在眼前,这段与时代结合真是拍的很巧妙。还未拜读原著,读过后再来补充。
看完小说,看电影,都有这种感觉,电影太快了,一生太快了,来不及抚摸纸张的温度,联想字里行间和自己生活的痛楚。可活着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明天,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儒学不就应该被尊崇么,它关系着每一个小家庭和每一个小人物。葛大爷巩俐郭涛姜武,豪华班阵,不负众望。还是那句话,国内的好电影不是没有,而是有很多,只不过你不经历人生,你只会去幻想那种美国梦的东西,倒头来什么都不是。国内的电影需要你细细去发掘,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