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伊桑·霍克 / 阿曼达·塞弗里德 / 塞德里克·凯尔斯 / 迈克尔·加斯顿 / 菲利普·埃丁格 / 维多利亚·希尔 / Frank Rodriguez
导演:保罗·施拉德
语言:英语
地区: 美国
编剧:保罗·施拉德
类型:剧情 / 惊悚
上映时间:2017-08-31(威尼斯电影节) / 2018-05-18(美国)
别名:重组教堂 / 第一次重组
用户标签:美国,惊悚,2017,剧情,伊桑·霍克,EthanHawke,威尼斯电影节,阿曼达·塞弗里德
片长:108分钟
imdb编号:tt6053438
伊桑·霍克扮演一个前军队的牧师,他在儿子不幸去世之后始终沉浸在悲痛中,阿曼达·塞弗里德扮演的女主角是一个教堂成员,曾是个激进环保主义者,遭遇了丈夫自杀,于是两个受伤的人有了人生交集。
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保罗·施拉德
片中把宗教放入日常与当代当下情景,一个丧子离婚的牧师,加上得了绝症(致敬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角色功能设定明显。女信徒激进的环保主义丈夫因抑郁症绝望自杀,同时她又怀有身孕,一死一生是一个对照。片子比较特别的就是把牧师的个人情感困境、在宗教活动中产生的疑惑,和当代如环保危机、工业资本裹挟、恐怖袭击放在一起展现。牧师在无法在宗教世界救赎他人时产生了与现世对抗的激进想法。保罗·施拉德是《TaxiDriver》的编剧,片中德尼罗也是如此走向了差点反社会的道路。男主伊桑·霍克挑大梁独角戏居多,独白和私人行为占了很多篇幅,结尾不错,牧师从极端行为迅速转换到宗教式肉体自虐,再到阿曼达·塞弗里德饰演的女信徒所起到回光返照的作用。最终宗教救赎这种大字眼还是回归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身。极简风的画面构图看着蛮舒服
全片的精华浓缩在结尾爆发,神父是耶稣、地球、信仰、救赎、宗教本身的五重含义代言宗教这种千百年的的社会学和阴谋论活动,是象征主义电影表现力的宝藏,易于被摆弄的媒体和动摇的信仰,破坏的星球和病坏的躯体,是人体炸弹摧毁一切渴求方舟,还是为承受苦难背负荆棘,都取决于爱的拯救和被拯救的爱圣歌的浮华背后,是你炽热的双唇,抚摸我的双手下,是罪恶的鲜血淋漓“人类的智慧在我们的意识里形成了两个同时存在的相对真理:希望和绝望”“想要祈祷的欲望,本身就是一种祷告”“那些孩子通过媒体接触世界,眼里非黑即白,处世只有极端”编剧和影评人做导演最喜欢玩概念和象征的解密游戏,在核心思想上具有竞争力,可叙事方式往往不堪一击,但构图和接近黑白影调的摄影灯光还有剪辑节奏倒是有不少过人之处
这一年的最佳电影大多都是制作上的完美而不是理念上的胜利。编剧兼导演Paul Schrader的《第一归正会》是个例外。Schrader最出名的是他为Martin Scorsese写的剧本,包括《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和《基督最后的诱惑》。《第一归正会》的剧本和这些不相上下,Schrader的制作也同样出色。Ethan Hawke在电影中饰演一位牧师,负责管理纽约一个有250年历史的教堂,因为会众的减少而不得不依靠当地的一个大教堂寻求支持。他完成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最佳表演。就像Schrader之前最好的作品一样,《第一归正会》是一个关于信仰危机的故事,讲述了一个逐渐崩溃的男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奇迹之作。
各方面配置都很像《乡村牧师日记》,对信仰愈发生疑且有自毁倾向的神职人员主角/酒精与疾病的设置,etc。那个极端环保主义者丈夫和关爱主角但遭拒绝的女性都有着《冬日之光》里冯叙多夫和英格丽图林角色的影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宗教和环保主题都不在意,对主角心态和行为的转变不是很信服,对信仰对人性的探讨都不深入,男主从一种假的精神分裂转变为一种真的精神分裂。但对施拉德的冷峻和对使用冲击性画面的不惮印象深刻。另外,玛丽家房间内的灯是一个明显的“上帝之眼”,酒杯中液体古怪交融的特写也非常漂亮
再一次A4的片子,自A ghost story延承下来对虚无的思辨和对新时代的质疑,绝望和希望是理性同时提供的两个答案,在这个world without hope没有前者即没有后者。主角的自我困境在对当代美国基督神学的质疑,与对政治社会中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间,最终suffer献于信仰。上帝始终在缺席,解答终为无果,只以殉难来得以Transcend,走向Holly Land.(1.37:1的画幅也衬托伊桑严谨孤绝的人物性格与那些絮絮悠悠的旁白。伊桑又一次演技的贡献。
{★★}信徒的冷漠、资本的人质、濒危的地球--任何一部围绕落魄信仰展开的电影都能囊括这些最轻易联想到的母题,但人的精神不是熔炉,什么都捞一点出来等同于什么都没捞出来。就像这位可怜的牧师,丧失祈祷机能却又急于质问人类之恶,对环保议题关注寥寥却佯装激进,计划失败干脆折磨肉体--他更像在借机惩罚夺去儿子性命的自己,并被强行绑定上了信仰之苦。为什么爱情就能给他救赎?他们真的相爱吗?虽然我用四个字就能概括以上所有的矛盾:内心挣扎。电影就是这么做的。
引用豆友@seamouse的评论:伊桑霍克情感和行为的转变,尤其是对环保极端主义突如其来的信仰,还是铺垫得非常没有说服力。保罗.施耐德没能力再造一场《出租车司机》自说自话的经典场面,也没本事如伯格曼“神之沉默”三部曲那样,制造关于“上帝缺席”的奇妙意象(小本子记来嗯)。导演原来很有名,不过现在变神棍了。借宗教的皮讲环保然后变成恐怖主义,这是什么操作……最后补一句,这可能是我少有的豆瓣评分在七以下我还主动找来看的电影(脑袋被门挤了?)
也许没有看懂本片的隐喻,感觉看得有点懵懂。一个没有走出儿子阵亡妻子离异的悲伤的牧师,在以营救黑奴著称的第一归正会教堂布道,被一个自杀的极端环保主义者所感染,同时也爱上他的妻子,对赞助教堂建立周年庆典,一直污染环境赚大钱的大企业感到愤怒,加上因酗酒导致健康每况愈下,由此变得越来越激进,最后甚至准备在庆典上引爆背心炸弹,但所爱之人的出现使他不得不放弃了极端念头……全片故事情节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传导出的情绪,让人深深不安。
一部带着宗教色彩的现实主义电影,内容表现非常偏激。编剧试图用环境问题来向宗教进行求助,但是第一归正会的托勒神父并没有给出一个好的答复,所以他竖起了上帝会原谅我们吗的牌子。因为家庭,身体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无能为力他走向了自暴自弃。但是就像另一位神父告诉他的,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是为了救赎普罗大众。他希望我们活着,因为这个正在被我们自己伤害的世界也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去救赎。好在有那最后的一吻!
难度很高的一个主题,关于牧师对于自我信仰的质疑。用日记作为切入点不错,日记是自我剖析的一个途径,不过即使是面对日记,人也没办法对自我完全袒露,而且一旦有被人看到的可能性,人就会有所保留。很喜欢影片处理成压抑的冷色调,有一种“上帝沉默”的氛围。最后的结局,本以为只能走向同归于尽的毁灭,没想到给了我一个更好的结局,主角殉道式的自我毁灭。本来以为这是最好的结局了,最后却落在了亲吻上,这就有点让人失望了。
七十分吧。倒是很感动,美国还在拍这种老老实实探讨人生的电影。就是有些太说教了,虽然非常能理解。就是一种PPT的感觉,电影要告诉人的故事本身似乎没有生命,而是一帧帧地解读,植入观众的眼睛和心灵。不是一个活着的故事,让观众有所感受和回味,而是在导演兼编剧的自我表达中,努力地去说服自己,这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经历。看着有些累,感觉和心灵都沉沉入睡了,虽然自己是清醒的,醒着的。
其实环保并不重要,环保可以替换成任何极端形式的议题,阶级斗争,种族斗争,意识形态等等。重要的是在极端,中立与自我之间如何寻找到平衡点。施耐德一直对于社会有着一针见血的看法,从早年的《蓝领阶级》或是《出租车司机》以及这部《第一归正会》中都能看出。牧师的形象塑造也非常有意思,一个拒绝与人进行社交的脆弱灵魂,唯一可惜的是从拒绝到思考中间的过程缺乏说服力,以及“双飞”那一段太让人出戏了。
#第一归正会#有的电影是拍给所有人看的,有点是给一部分人看的,还有的只是导演拍给自己看的。这部电影基本上介于后两者之间。保罗施拉德用日记体讲了一个充满内涵与隐喻但闷到不行的故事,若不是伊桑霍克大叔演技加持,都没法认真看完。唯一的亮点就是一开始男二号对于地球未来所面临危机的预测,这才一年不到就应验了,完全正确,一点不差,挺玄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