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二十世纪初,埃贡•席勒是维也纳最受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生活与作品常受美丽女子及其所生活的行将末路的时代所驱动。其中两个女人对他产生持续影响——他的妹妹葛尔蒂是他的首位缪斯,而十七岁的瓦莉也逐渐成为其真爱,并在代表作
上次看了梵高的《画语人生》写了一些评论,现在看埃贡席勒的《死神与少女》,决定也留下自己的一些感触与想法。离开绘画就不能存活的埃贡席勒,虽然只有28岁,但却拥有大量优秀作品,创作力让人羡慕。我想他最让人感动的作品就是这部电影的名字,也是围绕着埃贡席勒与模特Wally的情感为核心的画作《死神与少女》。席勒放弃了Wally在一起,而选择家对面的有身份的小姐结婚。可能是因为他和那位小姐却是有感情又或者是因为名利,这是我无法确定的。但我能确定的是他绘画的大部分灵感都来自于模特Wally,他们是有过感情的。尤其是电影放映到Wally来信说为了见埃贡席勒而参军,中途路过一个美丽的地方,那是埃贡席勒和Wally曾经想要入住的地方,Wally最后因为感染病毒而逝,席勒为画作修改名为《死神与少女》,爱而不得。
看完《磨坊与十字架》表示云里雾里,朋友说你要不看看席勒:死神与少女,也是讲艺术的。这里倒没有拉一方而踩另一方的意思,不能说这部电影有多好,但至少有一条比较明晰的故事线,也就是席勒短暂且天妒英才的人生。他是一位对作画十足狂热的艺术家,与“酋长女儿”,与沃利,与伊迪丝不管与谁在一起,不管是否情感上头,都把画作当作第一位的。他为她们和很多女孩子们画裸|体画,以此赚得画笔钱。这些人中他最爱沃利,沃利也为他倾尽所有,只不过为了养活自己,不得已娶了富家小姐伊迪丝(席勒的痴狂表现在即使是和沃利分别时也不忘作画)最后得知沃利死于战场后方,死于猩红热,他哀而将画作男人与少女改名为死神与少女。不过我觉得他最爱的应当是自己的妹妹(不管出于哪种层面)不然怎么不肯为她画裸|体画以此挣钱呢。
美术、摄影和音乐都和席勒画的风格很贴。但以真实人物为基础得有取舍吧,几个女性人物突如其来,又无痕消失,细微的东西看不到。也看不到席勒的内心世界,不就是一个会画画的天才渣渣吗,选角和表演不对吧,没有心没有灵魂,看不到一点情感流动和复杂情绪,就是一张秀美轻浮有余深邃不足的脸,好看在这里显得很滑稽苍白。好看和舒服是两回事啊,男演员没有味道。演出了自私,但这样的简单化拍成电影没意义。最出彩的还是被抛弃的瓦丽的部分,《死神与少女》中的女主角,他们两个有爱情,但他不会和她结婚,因为她没有钱,哭。最后她客死他乡,表演拿捏太好,揪心死了,女人真蠢真动人啊。
看着不费吹灰之力地从众多线索中牵出主题,“死神”与少女的爱情线(挺惨的,为了面包&艺术没有选择真爱艺术缪斯,弥留之际才说需要你)说说我的三个泪奔的地方:1.证人席上席勒的画被指为淫秽色情,席勒愤起反驳道:这是情色艺术作品!我是一个艺术家,我有责任捍卫艺术的自由。2.席勒婚前头一天一本正经的要跟不是新娘的Wally先说一遍婚姻的誓词?WTF!!让W写下誓言每年都要和自己度假,好气啊!3.W作为护士出现在军营,太心疼了。配乐挺动人。维也纳现代主义了解还不够多,回头再感受一下。
假如繪畫是天賦,那藝術家在表達這份天賦的時候,包括他本人、模特們,全都是在服務於這份天賦。至於畫家和模特們會發生什麼?从工作關係到情愛關係、从情人關係到婚姻關係,因為人物主體眾多、自然精彩紛呈~甚至不乏悲劇。因為藝術家的生活主體始終是藝術,絕非婚姻生活、尤其是穩定的婚姻生活。穩定的婚姻生活到底能不能產生靈感?除非是兩個合適的藝術家結合為夫妻吧,否則不太可能。電影里飾演席勒的演員也太帥了,就像之前看的英劇《美第奇家族》給羅倫佐選擇的扮演者。顏值真的很重要,哈哈哈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把席勒和克林姆都杀死了,只不过这师徒俩一个28一个57,一个帅气逼人一个年老秃顶,一个画丑陋暴露的人体一个画温馨甜美的梦境,虽然都是维也纳分离画派,但帅哥审丑丑男审美,女人缘嘛,自然也是根据颜值来的喽,以至于未成年少女都难以抵挡那盛世美颜的诱惑(洋洋头像即是一个这样的儿童肖像),以至于嫉妒其他女模特而故意设计狩猎般的伤害。此片对席勒艺术展现得不够,画面音乐空灵美好得不像他的画。这位英俊的年轻人最欣赏的一句话却是:万物都是活着的行尸走肉。
很喜欢一个高赞短评:乘着克鲁矛的风,跌入维也纳的雪,画下爱过的每一个少女,再把她们无情抛弃。你需要钻石换来的奎宁,涉水堤岸途经的河流,痴迷空谷啁啾的山雀,却选择了最安稳的一笔素描。和她签订最不公的订婚契约,留她一个人去看杂志里海边的房子。用很多年才懂得,克鲁矛没有风,维也纳没有雪,他没有爱过一个人。也许,他是爱wally的。不然,他弥留之际说的“我需要你”指的是谁呢。
剧情一般但作品太耀眼——<死神与少女>诚为艺术杰作,哪怕绘画素养平平的普通人第一眼望去,那种望穿灵魂的震撼力与表现力都足以刻骨铭心。要感谢电影比之文字更加开阔了了解伟大艺术家的途径,仔细想也只有在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人才会被后世传而记之啊。/怀念艺术史往日造传奇的时代之"慢"——互联网诞生之后似乎一切都肉眼可见的极速地覆天翻了。
评分不高 不太惊讶,只是作为对席勒的一点点了解吧,一部电影无法呈现出一位艺术家的伟大,倒是让我感觉想要多了解他,如何能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还有当受到指控的时候他的愤怒和激动并非完全来自于“世人对自己作品的误解”,还有“道德法律凌驾于艺术之上”艺术家的脑子里总有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执念,而这执念可真令人着迷。
影片以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席勒与生命中四名女性的错综关系为核心,讲述其为艺术牺牲爱情性命的短暂一生,艺术文本与情节剧元素并行。作品灵活地利用时间跳跃和闪回,依据不同角色关系而非地点转移来划分章节,成功地捕捉维也纳现代派时期的创作氛围,并将其置于君主制瓦解、战争一触即发的广阔背景中。
之前看席勒的画,那叫一个害怕,瞄两眼就撇开了,再加上一些绘画作品的“罪名”,不是很能欣赏他。但电影中席勒的帅气让人和画之间的隔膜都不存在了,他的画也看懂了。真的是一帅解千愁!太爱艺术的人大多不会、不懂、不屑于爱人,席勒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更何况他出自那样的原生家庭,当然是原谅他啊!
乘着克鲁矛的风,跌入维也纳的雪,画下爱过的每一个少女,再把她们无情抛弃。你需要钻石换来的奎宁,涉水堤岸途经的河流,痴迷空谷啁啾的山雀,却选择了最安稳的一笔素描。和她签订最不公的订婚契约,留她一个人去看杂志里海边的房子。用很多年才懂得,克鲁矛没有风,维也纳没有雪,他没有爱过一个人。
这是德语吧,看完很郁闷,加上时代大背景的无力感。人们总是轻易就原谅了艺术家,他是多么自私的一个人啊。唉,男主有着无与伦比的颜,加上忧郁的气息,难怪周围一群女人陷落了。没来法国以前我想象中的巴黎就是这样子的,一群画家和他们经常转手的模特们.....看来全世界画家都这样,以艺术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