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周迅 / 彭于晏 / 霍建华 / 叶德娴 / 郭涛 / 春夏 / 黄志忠 / 蒋雯丽 / 梁家辉 / 王菀之 / 吕良伟 / 鲍起静 / 李灿森 / 梁文道 / 张兆辉 / 冯淬帆 / 苑琼丹 / 唐宁 / 卢巧音 / 许鞍华 / 永濑正敏 / 森田凉花 / 廖骏雄 / 何华超 / 蔡瀚亿 / 欧锦棠 / 熊欣欣 / 吴岱融
导演:许鞍华
语言:汉语普通话
地区: 中国大陆
编剧:何冀平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上映时间:2017-07-01(中国大陆) / 2017-06-18(上海电影节)
别名:Our Time Will Come
用户标签:香港,历史,文艺,抗日,战争,2017,剧情,中国大陆
片长:133分钟
imdb编号:tt7075594
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香港,妙龄少女方兰(周迅 饰)和母亲(叶德娴 饰)一起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两人将家中的二楼租住给了作家茅盾(郭涛 饰)和其太太孔德沚(蒋雯丽 饰)。方兰十分热爱矛盾的文字,在其中感受到了火热的革命热情和澎湃的民族气节,然而对于身边动荡的时局和紧张的政治氛围,方兰却知之甚少。
刘锦进(彭于晏 饰)是拥有着矫健身手的进步青年,受组织委托,他负责护送滞留在香港的一批重要文人返回大陆,茅盾一家人便在名单之列。在误打误撞之中,方兰被卷入了这一危险的行动之中,并在刘锦进的建议和鼓励之下,加入了革命队伍之中去,母女两人因此被卷入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提名)许鞍华
许努力做到了类型里出风格,彭于晏负责了几场娱乐性的抗日神剧桥段外,其他都在表现抗战群体和各色中国人的受到“抗日”这个主矛盾影响下对生活状态的微观变迁,夸张的情绪渲染氛围被尽可能消解,写实的还原出占领区的“日常”与“不日常”。许鞍华实则对自己最有悟性的观察思考更坚持着表达追求,既大时代语境下小人物的命运如何被无力的裹挟,人生从来不可能如预期般如意。这既体现在每个角色的一些部分侧面,更最完整表现在叶德娴这个细节着墨最多的真正主角上。从她最初的对镜自照,紧接着就被公认的文学大家排除在可信任的人之外(文学大家危急中也顾不得街头的生死与人的理解了)。大家不顾一切拼命也要救出“重要人士”,而当本最不必要卷入的悲苦小人物们,只能为保住大局而用牺牲性命来做出“贡献”。人,能有不被“价值”来衡量的那一天么
久石让的配乐真是出彩,就像电影里刻意突出的绿色的意象的一样,灵动自由、跳跃着希望,有了这种配乐登场,一下子仿佛超越了历史和政治,镜头画面也显得无比轻盈。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刻意突出了战争里文化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无论是在现实还是电影里,都显得不是特别的关键,但是它却真实而温情地存在着。除了电影一开始香港知识人的撤离和方兰的感化以外,还有李锦荣和日本军官大佐的两次对话,暗喻的是中日两国文化在战争背景下的交融和碰撞,最后大佐用武士刀在李锦荣的腿上划的两刀,也极具象征意义。人们都习惯以军事和政治的角度去看战争,却忽视了背后那一股无声涌动的文化力量。中日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一场战争若只用枪火炮弹就呈现完了,未免流于空泛了。本片的这种表达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深度更冷静的思考方向。
谁能告诉我郭涛哪像茅盾了,谁能告诉我叶德娴、周迅哪像母女了。不粗糙,却混乱,还是许鞍华典型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自行车儿跟盒子炮组成的特务世界本来能把故事填得很充实,却有一种看了等于没看的感觉,分摊支线太多。《半生缘》的语言问题集中爆发,二十年后,两岸三地的明星都不愿为了整个故事而改变自己的戏路跟神态。看到有真功夫的熊欣欣被假把式的彭于晏一招打败,真是不知说什么才好,请那些港星客串,是完全臣服于大陆资本与历史观之下的同时还要挽尊,很多都是不必要的角色。时代背景和一代人的遭际是最显要的,在此之下没有一个角色真的重要,又回到许鞍华从前的人物叙事功能远大于人物本身。在《桃姐》里那么重要的叶德娴,到这儿一枪就给打死了,许鞍华的死亡观就是如此,这部里只喜欢她的这份执拗,其余都不耐烦。2.5
当郑佳彬回忆往事时开始的影片,当然这是惯用的表现手法,以某个角色人物的回忆为线索展现影片的内容。其实,该片里郑只是个小小角色,确切说只是故事里的一个小孩子而已,或许正因为彼时他的年少才有此时他的回忆。一个少年能有多大的分量呢?微不足道吧,激发不了矛盾,解决不了疑难,至多是个润色吧。但于他则不同,可能彼时的战争年代生活的体验会是他一生最宝贵的人生历练,这样的谈资是了不起的。当我们抱怨生活的无奈、惆怅之际,想想他年少的时代有什么呢,衣食之忧不用想,没得想,简单地说活着就是最美好的,最真实的莫过于为了活着而生活。没有欲望可谈,过着最真实的生活,佛家说是欲望造就了痛苦,由此想想何尝不是呢!选择太多是头痛的,没得选择才是好的选择,生活的苦楚不是拿不起,而是拿的太多——放不下。
霍建华演戏总是说好却很假,说假却还总很努力,回去怕偶像剧吧。年代的事送给年代的人看,也告诉后人,和平不易,珍惜并维护。你问我谁是主角,我说这像是群戏,虽然把握不住这个片子要表达的节奏,但选题以及梁家辉那个角色的设定也定是导演的初心。某一刻其实和最近上的无问西东很像,代代传承,我们所经历所接受的,使我们长大成人,不论多平凡,都会将生命延续下去。周迅和章子怡这样的女星,演角设年轻风华的时候觉得很夸张,一旦演落魄,细节表演就很有演技了。本能变成经典,但不知道哪里不对,就无意间看着看着就变成了一锅夹生饭。其实是很有质感的片子,尤其喜欢结尾。
从结构上看第一出掩护文人撤退的戏绝对冗长了,它的作用仅仅是刘方二人交汇、方投身抗战的引子。这样占用篇幅导致牺牲的是其他角色的内容量,春夏、卢巧音等人的角色顿显突兀(就只需要这里有这样一个角色的感觉),郭涛、李灿森、Ivana们那样角色才适合群像处理。本片的几幕构图颇有讲究,靠升格摄影和离别情绪带来的文艺感远胜于尴尬的古诗词乱入。永濑正敏和霍建华的对手戏放这里违和,不如拿出去单拍。叙事上是举重若轻的,说实话我也从没想过许导会去拍约翰兰博,一出“不救”的戏在本片语境里十分精髓贴切。
你在望,我在望;你在望,灯在晃。说了再见,你就去远方,不要反悔,不许慌张。我把马灯放脚边上,踮起脚来挥手,是你的方向。你在唱,我在唱;你在唱,我就望。风携着雷声,树叶沙沙作响,你走了,不说话,没说再见,不忙不慌。我挽了头发,换了衣裳,我没化妆,你记得我模样。你不忘,我不忘;你不忘,灯就亮。鲜血浸染棉芯粘在胸膛,我不怕,你睡吧,战火被淋湿埋葬,你的远方,胜利的曙光。当年看完爱死,写下这般。超喜欢方姑和方伯母!
群像+伪采访的形式还原历史档案,但演员生硬且不齐整 ,社会空间又很像空旷的舞台布景(这一点也是《黄金时代》的缺陷)——对比李安对沦陷上海的塑造就可以知道,氛围和生活细节很重要的。比较意外的是许鞍华在革命叙事中对母女关系的呈现,妈妈说的那句“你告诉方姑,我不会连累别人的”是戳中我的第一个泪点,然后是霍建华和日本宪兵队长的这一对关系,表演带来的隔膜反而是他们关系呈现的加分项。
明月几时有在这部电影里的意思其实是明月总会来到的,1941年12月25日,日本侵略香港,香港进入了三年多“日治时期”。。。香港人民奋起抗日。。。我记得,现在的高中历史课本中,有一道思考题谈论到,二战时期,日本人在自己的国家时,也有妻儿,生活也很和睦,但是到了中国却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是什么让日本人变成了这样。。。结尾时,周迅的母亲英勇就义,我泪如雨下。。。
1941年末,香港沦陷。日军侵占香港疯狂抢掠,搜捕滞留在香港的中国文化人士,强令他们合作。香港东江游击队接到上级指示,紧急营救躲避在香港、九龙的文化人士,并在香港人民的掩护救助下,全部安全撤离香港。之后通过枪战、巷战、炸药、硝烟、鲜血和牺牲,讲述在香港沦陷的三年零八个月日子里,一群地道的香港小人物为保卫香港与凶残的日军抗争,奉献出青春和生命的真实故事 。
三星半吧,给个0.5的鼓励分。许鞍华导演的作品还是比较有自己的风格的,虽然我没看过几部。观影中一个小时过去了给我的感觉是没有主题,不知道中心是什么,其实到最后也觉得没有很聚焦的表达。抗日?游击队员?方姑的勇敢?梁的回忆?不过从头到尾都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观影体验还不错的,抗战中的平静 选取的角度也比较独特。香港 广东,里面出现的地点对身处深圳的我有点感触。
《明月几时有》没有太多英雄主义的色彩,刘黑仔这个角色,用现在的话说叫做酷,幽默机智,游刃有余。没有通过冲突强烈的情节设置,去突出他舍己救人也好牺牲奉献也好的英雄色彩。毕竟,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当时的香港抗战就是这样的状态。可能对我们来说有些寡淡,没有那种惊心动魄的谍战、排山倒海的血战,不过这种“寡淡”之下依然是紧张危险的英勇行为。
1.5/5。拍的如此乏味无聊,几场戏简直莫名其妙,一个那么小格局的抗战,应该拍的十分富有情感内核,但许鞍华却拍出了消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意味,毫无任何感情可言,而且十分廉价,不是把历史平淡的拍出来就是文艺片,久石让的配乐也很像一个噱头,霍建华不适合电影。许鞍华导演如果你要是能让春夏戏份再多一些的话,我可以考虑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