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杰出公民电影

 
电影译名: 玩谢大作家(港) / The Distinguished Citizen
影片导演: 加斯顿·杜帕拉特 / 马里亚诺·寇恩
豆瓣评分: 8.40
影片地区: 其它
影片类型: 剧情,喜剧
上映年代: 2016
影片时长: 118
更新时间: 2018-09-10 17:28
浏览次数: 112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杰出公民电影演员名单
奥斯卡·马丁内兹 , Dady Brieva , Andrea Frigerio
杰出公民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主演:奥斯卡·马丁内兹 / Dady Brieva / Andrea Frigerio
导演:加斯顿·杜帕拉特 / 马里亚诺·寇恩
语言:西班牙语

沉默寡言的小说家丹尼尔·曼托瓦尼(奥斯卡·马丁内兹饰)与成功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成功给他带来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财富,却让他担忧自己已经没有成名前那宝贵的棱角。
  五年后,这位定居巴塞罗那的作家依然炙手可热,他不得不让助手礼貌地回绝一堆盛情邀请,直到收到了一封来自距离布宜诺斯艾利斯车程七小时的家乡小镇萨拉斯的信。丹尼尔所有创作的灵感全部来自这片故土,但却已经四十年没有回乡——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从未离开家乡,但也从未回归。颇让助手感到意外的是,他接受了小镇的邀请,踏上了前往接受“杰出公民”奖的旅途。
  不过,他这次返乡的前提是:谢绝媒体打扰。到达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后,他坐着一辆破车,经历好一番波折才最终来到小镇,收到了市长的热情欢迎。
  村民们对于名人的到来欣喜若狂。有些人认定丹尼尔笔下的人物就是他们自己,对这位作家发出各种请求。根据安排,丹尼尔会在家乡展开巡回讲座,并担任一场绘画比赛的评委。而他少年时代的好友安东尼奥则沾沾自喜地告诉这位大人物,自己娶了当年被他抛弃的女孩艾琳。

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沃尔皮杯 最佳男演员(威尼斯影帝)奥斯卡·马丁内兹第31届西班牙戈雅奖最佳伊比利亚美洲电影马里亚诺·寇恩 / 加斯顿·杜帕拉特

中国有句古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但富贵还乡的滋味恐怕也只有个中人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丹尼尔,被自己巨大的声名所累,决定在离乡几十年后回到阿根廷小镇萨拉斯,或许他想追忆往昔,或者是想和解,或者是想找到一个重启的可能。但小镇的误会,乡民的利用与求告,游子与故乡的隔阂,以及往昔的消逝,让他几乎命悬一线地逃回欧洲。电影用粗糙的时而过曝的画面,晃动的手持固定长镜头营造一种纪录片的观感,讲了一个过往不可追的故事,讽刺,灰色,令人叹息。影片中丹尼尔说“又一次,现实完胜虚构。”艺术家总带着憧憬,一次次大败而归,又再次挺枪而上。最后电影用元叙事方式,在现实与虚构间插入一枚楔子,完成了结构上的升华,于平淡处见精妙,可赞功力不俗。

杰出公民剧照

一只火烈鸟荣归故里,却残忍地发现,所谓故乡,不过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寄托之所罢了。老话说的好,离开家,才会想家。抑或是现实中的诺贝尔得主莫言所说的那样:认识家乡最好的方式就是离开家乡。丹尼尔放下一切名利回到家乡,等来的却是无数的琐碎,刁蛮。他再三忍让,却发现现代的文明终究无法与野蛮共处。小镇的人民给他颁发的杰出公民,不过是想要对这位诺奖得主进行再一次消费。而故事的最后,这位杰出公民,推出了封笔之作《杰出公民》,无疑宣告了他阴险的本质,为了虚荣而返乡,为了实现报复而创作。整篇几乎没有一位道德没有污点的人,不同阶层的人都存在一定心里的扭曲,导演讽刺的同时,着实给我们刻画了一幅阿根廷版刘强东返乡的图鉴。

杰出公民剧照

作家和当地艺术协会难道不是两个侧面嘛,一个用现代化aka西化的目光注视故乡的阴暗面,一个要求完全展现自己国家/故乡的光明面否则就是背叛,后者的指责将前者在共同体之外的“文明社会”中捧上更高的位置,前者在“文明社会”中所取得的地位则成了后者指责的最佳素材。——话又说回来了,我们的文艺作者该如何在国土之外表现我们的国家呢?这是第三世界知识分子遇到的普遍困境,而非个人道德困境。至于电影嘛,我不喜欢结尾,拿“现实不存在”这一现代主义常识作结,不够深刻有力,未能就常态困境进行进一步讨论,未免显得疲软。

杰出公民剧照

一部相当出色的返乡电影,选择了不同寻常的解构视角,观影的过程如坐针毡,像冰水湿透鞋袜。出身地既是难忘的梦乡、永恒的写作对象也是所有痛苦的来源,而这种痛苦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已经摆脱了原有阶级、身居优渥的出走者充满自我陶醉的呢喃与回望,这在一种语言、被大洋分割的两个国家、殖民与被殖民、巴塞罗那与小镇萨拉斯构成的无比悬殊的现实区隔面前呈现为令人难堪的、无法分享的世俗成功。因此,获奖后的回归意味着文学的想象落地为现实的叛逃。但即便如此,后者就不能作为一种同样诚实的生活方式存在吗?

杰出公民剧照

当我们在怀念“故乡”的时候,我们在怀念什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直舍不得丢掉的鸡毛毽子,是操着家乡话的嬉笑怒骂,还有街边烟火气里掺杂的饭菜香……离开了故乡,这些片段也就随之封存在心底,在每一个空虚或无助的时刻被拿来赏玩。也许影片想呈现一个闭塞而落后的小镇它本来的面貌,所以当片中的主人公名利双收再回故乡,一幕幕闹剧上演,只剩下琐碎、愚蠢、贪婪与虚伪。关于“故乡”这个乌托邦式的记忆,其实并不完全是一厢情愿的完美构想,任何地方的人与事都是人类社会共性的集合,而故乡从来是缄默的。

杰出公民剧照

2018年度十佳第九部,阿根廷版莫言归乡记。这部电影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它的切入点以及完整故事带来的绝妙讽刺。在我的视角里,导演把故乡与作家都扇了耳光。作家出卖的是故乡的记忆,把人类的贪婪奸诈雨露均沾分配给故乡的人,他以外来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审视乡土,言之凿凿的同时也丢了自己秉持的观点。而故乡则充满硝烟与绑架,它那种冠冕堂皇的亲切感实在是让我感同身受。总体来说它各方面都无可指责,可也因此散露着创作者一丝不姨觉差的小机灵。但这丝感觉很快淹没在我的观影体验里。

是的,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但我不知道其他人是什么感受,看的过程中我觉得它更可能发生在我生活的这片土地上。阿根廷这个由曾经的发达国家落寞成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一切文明形态的冲突都是社会发展所导致的冲突,而同样作为大洋彼岸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这里具备电影里所有的元素,甚至更荒诞,更魔幻。最后,其实单就故事的精彩程度以及技术巧妙程度而言,是完全达到了一部优秀类型片的水准的,然而将其提升到超越故事本身的内涵高度的,终究还是文化人这个"痛点"。

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大概这也是丹尼尔四十年来一直不愿意回去的原因吧,但不回去的话,似乎总有什么在呼唤着他。最终他还是回去了。从最初的感动,到中间被现在的纷争和过去的纠葛滋扰的精疲力尽,最后辞去杰出公民,离开时的惊吓。也许正如他所说,他小说中的人物无法离开这个小镇,而他,也永远回不去。他已经离开四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小镇却始终固守成规,一如既往。他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离开小镇,他和小镇的人们已经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

“杰出公民”捧杀的策略另主人公措手不及,荣誉之旅变成了险些丧命的噩梦。乡土的劣根性彰显无遗,这片乡土成就了小说家丹尼尔,也似乎毁了他。不过对于作家,本片也没有刻意树立伟岸的形象,面对女粉丝的投怀送抱他没有拒绝,对已经是自己好友妻子的初恋又深情一吻,作家在诺贝尔奖领奖时高傲的表象也顷刻崩塌,作为人的劣根性势均力敌。最大的悬念来源于片尾的不可靠叙事营造的反转,这一切是作家的杜撰还是为了激发灵感的“体验”派写作,不得而知。

通过作家的眼睛讽刺了一切,但结局意味深长。签售会上的形象似乎不同于作品中的形象,让我怀疑书里描写的并不是他的回乡经历,或许一切都只是他的虚构。一段值得记录的话:最好的文化政策就是没有任何政策。人们总是把文化视为一种薄弱易碎的东西,需要看管,需要保护,需要推动,需要资助。文化其实是坚不可摧的,即使处于最糟糕的境地,它依旧可以幸存。非洲曾有一个原始部落,在当地人的语言中,根本就没有“自由”这个词,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自由的。

你既可以站在作家的角度蔑视与痛恨故乡人的无知愚昧,也可以从乡民的角度看作家。很有现实性的,作家在西欧说只有困苦环境出艺术,回到落后家乡却说跟生活环境没关系。乡民痛恨作家丑化故乡,有人问作家,为什么不多写美好事物,用作家的回答是文学是对现实的不满。更为讽刺的是,作家痛恨家乡,出走40年从未归乡,拿了诺贝尔奖后五年没作品,突然想到回到痛恨的家乡,转身就又从家乡获得了灵感写书。

只有回不去的故乡,即使你是那样的想念。故事很简单,丹尼尔拒绝了所有闪亮的邀约,一心只想踏上萨拉斯这片生养他得土地,他的初衷很简单,他还怀有纯粹而热烈的渴望。可是,现实却是那样的惨烈,和他的人生观是那样格格不入,小镇的粗俗野蛮势力,顽劣不堪…却给他新的作品带来了新的思路,可是到底是现实还是虚构,就像他说的如同身体上的伤疤,不同的人可以有不一样的解读。

伪纪录片最好了,真诚笨拙可爱。流浪欧陆的拉美作家对故土的复杂情感、创作和素材上与故乡的牵连纠葛、文化认同和社会心理认同、在西语文学界的尴尬处境都是很值得关注的议题(恨我不能多谈两句)。故事力图冷静克制但不免在最后推向戏剧化的高潮,卸下客观的面具。我私心希望结局更亦真亦假扑朔迷离,谜底和空间留给观众填写填补。///还有好多想说的,先说到这里吧。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夏天的滋味 聂鲁达 冰的融化 阿尔卑斯的激情 魔鬼深夜秀 猎人们 慢慢 至关紧要的岁月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