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患有躁郁症的阿东(余文乐 饰)因为当年误杀饱受痛症折磨的妈妈(金燕玲 饰)被判入住青山医院,康复出院后住在当陆港司机的爸爸黄大海(曾志伟 饰)的板间房里。黄大海试图关心儿子,但阿东却并不领情,原来阿东一直对爸爸当年抛弃家庭的事耿耿于怀。阿东重投社会,却遭到身边的朋友歧视,唯然他尝试平复自己,同时阿东也想尽方法希望找回当天谈到近乎订婚的Jenny(方皓玟 饰),没想到当找到Jenny时,却有着另一番滋味。
第53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男配角(提名)曾志伟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黄进第11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配角(提名)金燕玲
其实无论是躁郁症还是抑郁症,这些患者应该被理解,人是一种情感动物,但凡你失去你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或者遭遇致命的打击,你会失控,会做出伤害人的事情。但有谁能知道或者说有谁想知道这样一群人的背后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们承受了什么。即使临近康复边缘,还会被冠以奇怪的标签。影片十分压抑,导演取景地中狭小的出租屋,走道,楼梯间,增加影片的压抑感。对于阿东来说,父母的不信任和偏爱、爱人的不理解,邻居的落尽下石,都是在他的伤疤上撒盐。很多事实被误解,而人们只会相信眼前所看到的。影响深刻的是1.阿东在给母亲擦拭身体的时候,母亲说了句谢谢你。让他知道自己和母亲依旧是存在距离。2.爱人Jenny在教会上的陈述,将阿东内心的伤疤再一次揭开。3.父亲给远在美国的小儿子阿俊打电话,之后在楼梯间的一次爆发,无奈的失声痛哭。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中产梦堕落,心神支离破碎,康复过程危机重重,再而推及香港的精神面貌。劏房困局,教会寄托,最後回到基本的父子相依,互相适应,在无望的环境下,寻找一线曙光,是近年难得面向社会问题的勇敢创作。表面上在讲的是躁郁症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实则在讲社会的歧视。公司、邻居甚至是家人不理解也不愿意去理解躁郁症患者,赶去精神病院草草了事,无非想剪断病人和社会的联系。而病人的痛苦,他真正需要的关心,没有人在意,仿佛得了躁郁症就是犯了罪,只有等死的份。因此整部剧弥漫着孤独甚至是绝望的味道。他们该如何活着自处,我们又该如何与他们相处,不把他们当病人不行,太把他们当病人也不行,这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家庭、社会问题。
一部极压抑的片子,从头至尾溢满了绝望。导演在100分钟里对香港的社会形态进行了非常尖锐的控诉,尽管这是潜在的:母亲眼里只有传统意义上成功的小儿子,女友将房产视为结婚的前提,这些成功的定义和标准逼疯了一个又一个在香港艰难求生的普通人,让他们的精神不同程度地扭曲异化了。而表象是,一个精神病杀了自己的母亲,从而这个本就冷漠的功利主义社会愈发容不下他,这样继续着的恶性循环不会让他的精神状态变好,只会更糟。影片打破了香港的乌托邦形象,使用天花板上的俯拍镜头展现“棺材房”的逼仄,以及蜗居其中被压抑的人性,让我想起另一部题材相近的影片《维多利亚一号》。
换做我,应该会做出小儿子一样的选择。慢慢发现,混蛋太好做了,逃避到追不回来,自己一定是会后悔的,我现在就后悔。所以渐渐觉得,老大才是强大的。我以为自己会心安理得,可近年来发现,到底是不能、不会也不愿。不说什么自渡、家庭角色的影响力,我太赞同不过;可我发现自己其实向往“大家都不容易,请善良一点”。懵懵懂懂三十年,才开始努力要做个人,呵。有人分析说叙述“太满”,没有回味点,想了想确实,《无人知晓》时隔近两年,到现在我依然记得一个个场景,确实。表述方式与意图分开说吧,这部还是推荐的。但也因为“雕琢气”重,少了些共鸣,个人的隐痛终究还是自渡。
病耻感,他人非议,有色眼镜,朋辈压力,放弃与和解,陪伴与离开,外界压力与自我压力……Mad World is a cruel world.把Bipolar Disorder这个议题放在HK这个压抑又努力的环境下描述,真是有够贴切的……余文乐和曾志伟演绎的“升斗市民”也是很真实很动人,全片的构图和运镜也是非常有意思~片尾的呼吁也很好——“情绪病治疗是个长期斗争,治疗创伤的心灵不单需要合适的治疗,社区支援,还需要大众去除负面标签,给予谅解及支持,用同理心去感受和关怀。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心理学上总会说到一个词:沉没成本。就是那些你在过去和未来都无法改变的成本。比如你遇到一个渣男,你想和他分手,可是想想在一起所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你又舍不得,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但是如果你不离开这个渣男,他就会继续祸害你,你的沉没成本会变得更高,所以对于沉没成本,只有一个选择,不惜一切代价,切割。但是有个问题出现了,假如沉没成本对应的人,是个渣男,还好办,分手就是了。可假如是你的家庭呢,你的父亲母亲,你的儿子呢?
去年看的了,依稀记着那个电影的世界里,所有人都有病,反而是男主从社会脱节了之后保留着正常的心智。。我还记得他前妻通过宗教信仰来欺骗自己,让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我还记得口口声声爱自己儿子的父亲枕头底下藏了锤子(还是剪刀);同事明明刚结婚却因为工作压力一跃而下……我当时觉得有病的是整个香港,他们太功利了都不停下来让自己休息一下;现在明白了有病的是不理解他们的我们......
到底是什么把人的空间挤没了?又是什么让狭隘的空间里人都变成病人?电影似乎没有揭露。拍这种影片,《超脱》是标尺,看情绪如何通过画面和表演来表达。躁郁症的表现刚开始觉得停留在纸面,但是又一想也许正是表现他就是正常人来讽刺他人的反应吧。陆港关系停留在单一的视角,当然这个视角是影片最宝贵的地方。只是对于类似的题材,真的需要要么有高度要么有深度,否则就是露怯。表达很容易,批评很难。
阿东从教堂里逃出来一路到超市,狂吃巧克力,崩溃大哭的画面,一下子戳中内心。你们口口声声说神引导了你们,宽容大度,却不允许不同于你们的人。小孩子隔墙传来的小王子,应该是最走进阿东内心的体谅,接纳和支持吧,所以那一刻他才会忍不住痛哭。不被人放弃,不放弃自己,真的是不容易,也真的很暖心。余文乐的表演刷新之前的印象,曾志伟削平的脸,一笑一皱纹,演绎的都是生活的艰辛,挣扎与阅历。
母亲把对父亲的恨,投射到儿子身上,发生激烈争吵与肢体冲突,意外失事,其实这种恨是自己的选择错误或是一时昏头,但是这种选择不可再来,变成一个怨妇,母亲的这种攻击力无处释放,终于成功的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儿子对母亲的意外负有极深的自责,对自己进行自我攻击,于是陷入了深度抑郁,好可怕,一个欲求不满的女人,所有的关系里面,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这个关系处理不好,全完蛋。
患病的小家庭和大社会是抽干了氧气水分的培养皿,饱经否定、无视、非议和贬低的个人是艰难生长的羸弱种子。“为什么我们种的花都枯萎了?”“因为这里环境不好。”“那我们让它变得好起来吧。”克服了对父亲枕下藏锤的芥蒂,拥抱的温度融化小家庭里的所有介怀,那么然后呢?带着光热的心被一个巴掌拍碎,它所有的闪耀终究透不过玻璃护罩。—另 余文乐的戏丝毫不输给曾志伟啊,见识到了。
这部电影太精彩了。对于心理描写的聚焦不仅限于抑郁症患者本人,而是对每一位出现的角色的心理感受都有其合理性。能把这种心理题材拍的细微却不造作真的太难得了。对香港社会乃至于人类社会的交际缩影刻画的淋漓尽致,人性的每一个矛盾点都充满着对抗,每一个人都是在社会这个大棺材里枯萎的稻草。实在不建议心情不好的人来看,致郁系列。最后:余文乐真他妈帅!真他妈帅!真他妈帅!
比起同类型的大陆片,这部名称忽悬的《一念无明》堪称一碗清粥。没有采用戏剧性极其强烈的冲突化剧情,反而简朴叙事,令整个作品都显得"沉默寡言"起来。然后细细想来,许多对话和人物崩情的表演,又承上启下,多菱多角。我个人觉得还是不错的电影。看完的一瞬,让我想起香港电影《桃姐》的那种"香港"感情。不过很可惜,没有《桃姐》优秀,所以我评三星。感谢几位老戏骨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