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译 名:
多元成家的母系氏族三代传奇,李亦捷走生母走过的路,躺在弟弟出生的同一个地方孕育新生命的来临。没有血缘关系的黑面父亲,诀别前用灵魂出窍的方式跟她说:你应该成长了,你应该有勇气,去面对你生命里所有的东西,就像你不再惧怕鸟儿一样。我们在乱糟糟的家庭里,试着学习爱与被爱、谅解与珍惜,父亲的离去反而把所有人都团结了起来。即使爱在这个时候才姗姗来迟,也总比不来要好。熬过了所有灰霾,会得重新找到出发的力量,大家都没有被这些难关打垮,勇敢鸣枪的纹身二妈跳起了歌仔戏。吴慷仁的角色名居然是现场收音师傅“牟宗福”,《忠仔》邱秀敏的遗作,点出其不负责任的深层原因,也是因为没有“根”。男生不能蹲着尿尿?女孩未婚先孕就是不检点?张作骥是体谅女性的,喜欢大放异彩的吕雪凤。8号桌的礼仪师范植伟,停留在最帅的年纪。
真的很喜欢一些台湾电影人的家庭片,和大陆完全不同的感觉。电影总是娓娓道来,不会在开始就把预设的一切告诉你,故事和画面都会充满情绪,客观冷静的镜头给了观者更多的空间去解读和感受。看电影如果感受不到人物散发的忧伤,快乐,那也许一无所获。电影里面的爱会被当时都情绪所掩盖,他们都希望彼此做到自己心中的期许,若没有,会有谩骂,会有打闹。阿公会说事情已经发生,接下来该干嘛。黑面会站在海边看着海鸥飞来飞去,也许那是他向往的自由。阿杰也会站在海边看着海鸥飞来飞去,他喜欢画画,喜欢画鸟,喜欢和哥哥在一起。当来春来到海边,她体会到了爸爸和阿杰。海鸥是心中的理想,是另一个自己的化身。当爱来的时候,我想是当小baby降临的时候,是当面对失去的时候,爱会在瞬间爆发情绪印在往后的生活,不论悲与欢。
想看个关于爱的片子。一开始发现没有爱,孤独的少女和背后凌乱的家庭关系;后来感觉有一点爱了,劝父亲少喝酒,大妈二妈浴室相拥;最后竟有点迷离,也分不清这究竟是爱,还是面对家庭生活时那每个人本能的选择。男性在电影中慢慢瓦解,从酒桌上、床上、记忆中,女性却一点点强大起来,被迫无奈也好,心甘情愿也罢,其实看似不能承担的也都不在话下。好像影片没有多动人的音乐,仅仅是几个简单的钢琴(或许)声配合演员表演就可以堪比催泪瓦斯。不是说哭了就是好电影,而是好电影才值得为它流泪。年轻的范植伟和吴慷仁,仿佛才彩蛋一般的存在。来春的经历想到了罗马的保姆,二妈身后的纹身一定又是另一个故事。
真实,这就是生活。很感动,看到了自己和家庭的影子。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大家人虽同住一个屋檐下,但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母女二人都是在餐馆内生下的小孩,就像一个循环但两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已经完全不同了。来春怀孕时对邮递员说的那番话印象深刻。缺爱的来春、傻而单纯的叔叔、中年失意没有地位的父亲、强势的大妈、悔恨生下来春的二妈,每个人都很真实,就像生活在周围一样。人物关系是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揭示的,开场不断的黑屏似乎是故意割裂时间和人物内心情感的某种暗示,不太理解导演为什么这样安排。
开篇即在市场生孩。我喜欢阳光的感觉,但是天空总是阴阴的。18分钟时的摇滚挺过瘾。如果你老了就给你跟绳子上吊。虽然是略带怪怪的家庭组合,大妈小妈,但营造了大家庭的亲人感。略有智障怕三,因为从小被别的孩子数到三欺负。金门狮爷来克风。场景设计得都很好。兄弟俩都喜欢鸟,哥哥不开心时候会去看鸟,弟弟喜欢画鸟,自己被欺负的时候哥哥在看鸟。两个女人一起洗澡聊天互诉衷肠。小妈背后的纹身说明可能是古惑仔,被大妈收留。听肚子说有水声鱼在里面游泳。最后果然也就地生产。生命的一次继承和循环。
富有濃陏台灣味的電影,女人當家不但倍辛苦於男人,且常常得不到憑有的對待,這是男爟社會下的不公平待遇;愛一個人就需要溫言以對,而非舊式的打罵都是為你好,畢竟受罵一方與罵人一方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愛一個人一定要以愛的方式對待,接受方才能真正感到溫暖的受意,愛要及時表達,否則再深的愛都無法讓所愛的人感受到;家永遠一生一世溫情的來源,有家就有一切。影片中的人物表現都不俗,來春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但切換場景的黑屏是很令人錯愕方式。
張作驥的「親情三部曲」之一,以深情含蓄的女性角度來塑造現代女性的各種樣貌,生動反映台灣現代社會的現況,細膩刻劃常見的家庭衝突,也對中下階層問題家庭展現關懷之情。愛,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是《當愛來的時候》的命題,也是最需要我們探討的東西。每個人也渴望被愛,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感覺不到愛,其實並不是愛不存在,而是我們表達愛的方式隱藏了愛。或許,要如何處理愛正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张作骥寄予希望的《悲情城市》坐落于王家卫的《重庆森林》里。尽管此刻他阴霾的心情像是青春期里那个渴望被爱(阳光)而不得的少女,但倘若《当爱来的时候》人们一定不是两眼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影片结于另一个新的开始,并以 “母亲” 的身份强调一种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这说明此处的 “父亲” 不是白白牺牲的《范保德》也不是《醉生梦死》的爸爸,而是喜爱飞鸟大智若愚的叔叔。
一个鲜活的家庭,各有各的委屈和悲哀。家,正是孤独个体的集合体。从幺女来春的视角来看整个家庭,想法很好,但少女过多的自白显得矫情和作。首尾母女俩在家庭餐馆同一个位置诞子,一次是波难的预示,一次是新生的开始。少女必须通过自身身份的升级,必须通过另一个家庭圈的形成,一次角色补位,才能抛却对家庭不成熟的埋怨而理解家庭的珍贵与美好。惊现范植伟。
給導演調教演員的的功力跪了,不只將每場戲都拍得這麼真實,還展現出強大的情緒感染力,多場衝突更是抓到了生活的本質,讓人感嘆生活不過就是如此,叛逆女高中生意外懷孕,隨著經歷了母親曾經歷過的一切,失去了至親,慢慢學會理解身邊的人,懂得去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不單只是女性電影,更是關於愛與成長的電影
人物与取景的现实质感挺强,不少家庭内部的琐碎与闹腾都是中国人的共鸣,渣男不负责任抛弃早孕女友带来的深深伤害展示的很有教训意义。人生是苦难的,但也正因为此才有了“家庭”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整体的抒情氛围营造的稍微过满了点。不知道城市取景是不是台北,居然能显得如此破落萧条,或者是郊区地带吧?
这类片子吸引人看的原因可能在于比较生活,而问题在于精心的家庭设计和文本构造脱离了一般人的生活,家庭题材不用非得这么惨才好。除了怀孕那段矛盾冲突,其他的安排太过刻意,大声吵闹立刻出戏去了台视晚间档的肥皂剧。后半段整体比较温和,直到孩子出生,感情的升华让人落泪,金马47评奖确实是个坑
在大陸泛濫俗套的青春片前,扎堆的台灣清新片環境裡,張導敘述了一個特別的青春成長,也關於家庭的成長。它特別就在於把女孩的疼痛迷惘,以最真實的方式放在家庭生活的細枝末節,每個人都能取共,也最見導演功力。無論什麼年齡的人啊總都是在生活無常持續沈澱自我的。配樂略沈重,但很張作驥了。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