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美女  科幻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电影社会主义电影

 
电影译名: 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电影(港) / Socialisme
影片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豆瓣评分: 7.00
影片地区: 其它
影片类型: 剧情
上映年代: 2010
影片时长: 101
更新时间: 2018-08-29 17:36
浏览次数: 432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电影社会主义电影演员名单
Catherine Tanvier , Christian Sinniger , 帕蒂·史密斯 , Jean-Marc Stehlé , Agatha Couture , Mathias Domahidy , Quentin Grosset
电影社会主义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译  名 

在部分时间里,像戈达尔早期的一些作品,声带是单一且混杂的,通过另一股声音的介入不断完成画面、意义的跳切;在有些时候,声音呈现主体的分裂:同一个画外音从银幕左端跃至右端,改变画面人物的理解和动作;两个不同主体的画外音分别于左端和右端发出,并不断交叉,使画面的含义复杂化。相似的情况还出现在音乐和画外音、画面主体和画外客体之间...还有很多让人兴奋的点,包括“不协和的和弦”这个希翁用到的概念。声音空间是否抑制了画面的自由?在言语政治中,主体是否不可避免的受到他者支配?难道声音的跳切之点才是意义生成、扭转的关键?同时,音乐于电影、于生活是种冗余吗,它在画面之间的流转,这又和海浪、引擎的噪声支配有什么区别呢?好像只有那些在银幕已被写下的、沉默的文字,不为别的意志所改变。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戈达尔仍在战斗

电影社会主义剧照

“如果法律不再公正,那么正义将会超越法律”。疙瘩儿逃离思想支配语言困窘的影像宣言。懵的确是懵的…好在全程清醒着看完。结尾四个大字「不予置评」,这是想让观众放弃主动介入啊。纯粹归于视觉与听觉应反重构,(还处在语言拼接初期,这里确实有些许失望,更想看影像之书了),各种纪实实验一样的后现代宣言,我自己就已经不奢求在其中思考了。辞藻堆积就没必要了,作为影像史溯源的一次反释义漫游,竟然还看出一丝丝清晰的人物主体构成?整个呈现大体是借游轮在地中海地域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可以联想戈达尔对自己电影的看法来理解:我将之称为“言语”的,以及所有人都把它和“语言”相混淆的,是一种行动。目前来讲,现在的电影是一种真正的知识库,但没有真正的知。虽然这个我也逃脱不了,因为我也是讲语言的。——23'SIFF

电影社会主义剧照

#SIFF20# 首先是被其撕扯和破裂的程度震惊,没有《再见语言》中浑然一体的影像,也没有《影像之书》里喷薄欲出的热情,戈达尔似乎在剧烈的自我矛盾停滞在了一个充满张力,指责和梦呓的表面。电影可以其自身的完整性(integrity)抵抗权力,但不容许被降格成符号用来模拟权力,在定名为“电影社会主义”之时,戈达尔就对自己开了个天真的玩笑,历史固然被影像的纯净点燃(正如太阳照亮了大海的画面),但影像也被历史的丑陋定格在革命聚起双手的一瞬,正是在这对相互作用力的对冲和抵消下,它显得扁平,僵硬又失语(“不予置评”=行动的缺失?),它是半成的电影(话语的真实),因为另一半被“社会主义”(行动的焦虑)腐蚀。我们不禁要发问,在两者之间需要经过什么?在光辉的影像过后,等待世界的又是什么?

电影社会主义剧照

卡帧、失声是戈达尔有意为之还是我下载的资源等问题???——“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是的,但是现实就是换个人导演,这个电影可能就是被人嗤之以鼻的作品了。所谓的电影本体的探索与创新……我是真不懂了,碎片化“观点”呈现,以致我碎片化的认知理解,我是没这个本事去系统的扯出一堆堂而皇之的电影理论、电影思维来进行评价了,于是我也就不予评分了,因为我没有这个能力、水平、学识、哲学思想对此妄言,我不过是戈达尔电影中“把生命当成妓女从中牟利,以改良存活”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是的,我气急败坏了,可能是我仅仅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上帝足够的青睐,无知、无趣、急功近利还毫无自律……(感觉戈达尔永远都是无可奉告又言之无尽)

电影社会主义剧照

#SIFF 第三部。其实“空间”这个词出现了好多次,我第一次注意到它其实是因为说话的声音。它从哪里来?能够指向另一个空间吗?或是来自纯粹的虚无?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片段,镜头对准房中的女人,但还有其他两个声音在喋喋不休,但我们无法去“定位”它们——谁在说话?是另一个对话者吗?又从哪里?直到一个男性进入了画面,这个声音在这时才被“定位”,它进入了房间这个空间之中,说话的主体最终显露出来。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有很多类似的场景,不同的声音游荡着,忽远忽近,忽左忽右,有时又和影像毫无关联,而杂音、停顿又指示出我们在看电影的事实,这些话语最终被悬置在影院和影像之间。“空间正在消失。”究竟是什么空间呢?

电影社会主义剧照

#SIFF2020#(前言:即便如此我依然不会放弃讨厌戈达尔的!✊)今年上影节第一场,票子还是昨天晚上从今天九点起不来的影迷手里收来的。不知道是不是该归功于期望值太低,整体观感是惊喜与共鸣并存的愉悦。从电影的后半段开始,情绪有了明显的递进,而对白随着经典影像碎片的进入有了达意的催化剂,思辨也变得温柔。透过法国人的眼睛看革命,看反抗,看意识跳舞永远令人战栗。前半部分极其催眠,但感谢疙瘩,构图和色调依然是美的,也没舍得垂下眼帘。“如果太阳攻击我,我也会攻击他”“我心中有骄傲和爱,于是会有仇恨”40分钟往后,尽是我想背诵的台词

电影社会主义剧照

看的时候把海上的船理解为整个的人类历史,身前是流逝的海水(时间),身后是暗色的虚空,其中是无所谓国别的相同的人。男人拿着摄影机,“为什么这表值千金?它连时间都显示不了”,顺接着便是非洲女人和海的影像。“为什么会有光,因为有黑暗”,这可能也是电影于我的意义。对戈达尔的粗劣日常影像引发思考:世界是一场隐喻 眼睛/摄影机看到的始终是表象。生活和电影都是影像流,无所谓分界藩篱,看电影拍电影和努力生活同质。感觉到自己什么时候对生活中符号流有所感知,对文史哲影像库先验符号信手拈来,也就能懂戈老师的片了。现在我还是废废的。

十年后回头看,《电影社会主义》的「语法」就是《再见语言》和《影像之书》的前戏——断裂,对媒介的意识(可以看到同一场景经由不同媒介拍摄后效果),近乎粗暴的侵入画面的风声,不同声道同时出现的语言。所以无关拼贴和碎片,而是戈达尔影像写作所挪用和创造的素材。邮轮寻访神话初始地构成了全片的框架,但地理上的漫游不是重点,对历史、政治、哲学和艺术的散文式的思考才是主题。戈达尔提倡回归「几何」和人道主义,就好像二十一世纪的答案就在从前,毕竟世事如斯(Des Choses. Comme ça)。

9.7 戈达尔这意识形态也太激进了,完全拒绝跟观众沟通啊。影片看似是在讨论政治和历史,但每当有关键对话的时候,不是故意切掉字幕,就是音轨错位,要么就是画面卡帧...总之玩转了各种视听语言来进行干扰。另外,片中有一段可以看到各色人等拿着数码相机拍照,有时甚至打破第四面墙对拍,似乎暗示了影像作为媒介的普及型,从而联系到了社会主义。形式上实验性极强,但也很迷人。通过现存的各种电影,新闻,录像拼贴到一起组成新的蒙太奇,可谓是把影像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2020SIFF/一些碎片化思考的链条 没想明白两个问题1.这里碎片化的思考是怎样连结的2.为什么要用影像去同时表达 要看目的是什么(或者说他觉得那个是辅 哪个是主)吧 就个人来讲 让我主动思考的更多是影片里的词句 那我可以直接看文字 且很多思考给人感觉比较即兴 禁不起推敲 没办法系统性想下去 不过从激起观众的即兴思考的方面来讲 这些即兴思考也还是有一些价值 客观讲我是看不懂这个影像的 硬要说好我也可以讲 但第一感觉是一头雾水 以后再看吧

9.7戈达尔这意识形态也太激进了,完全拒绝跟观众沟通啊。影片看似是在讨论政治和历史,但每当有关键对话的时候,不是故意切掉字幕,就是音轨错位,要么就是画面卡帧...总之玩转了各种视听语言来进行干扰。另外,片中有一段可以看到各色人等拿着数码相机拍照,有时甚至打破第四面墙对拍,似乎暗示了影像作为媒介的普及型,从而联系到了社会主义。形式上实验性极强,但也很迷人。通过现存的各种电影,新闻,录像拼贴到一起组成新的蒙太奇,可谓是把影像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后期的戈达尔,对影像视听语言的探索,对表现手法的开拓,当然,这不排除个人主义倾向的装逼,越到晚期,创作力下降的自我怀疑,都会推动他想榨干自己的招牌和名字,去创制新技法。当然,电影是应该把它视为艺术,但永远不忘了——电影的基本功能,是娱乐大众,解压生活。老戈达尔犹如陷入了一种癫狂状态,对受众的筛选和背景门槛,要求越来越高。想完完整整看完一部电影社会主义或者影像之书,对影迷来说,真的太困难了。好的艺术品,不应该成为跑电影节影迷补觉场所。

戈达尔很久之前就表述过,他的影迷也应当懂政治,他把他那套用政治化来拍电影的手法用到了极致,如果说之前还在讲故事的话,现在距离影像世界更近了,更纯的影像拼接和蒙太奇,更割裂的声音,更零散的剧情,更需要广阔的政治储备。00年后的戈达尔随心所欲,哪还是我能领会的。看得出来关于战争的描述,关于电影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字幕的叠加,是戈达尔电影手法的集大成作。这次翻译的版本很细致倒是。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夏天的滋味 聂鲁达 冰的融化 阿尔卑斯的激情 魔鬼深夜秀 猎人们 慢慢 至关紧要的岁月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