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恐怖  纪录片  爱情  血战  大陆  科幻  美女  入侵脑  阿凡达  坚如磐石 

恶童日记电影

 
电影译名: 大手札 / Le grand cahier / Das große Heft / The Notebook
影片导演: 杨诺·萨斯
豆瓣评分: 7.80
影片地区: 日本
影片类型: 剧情
上映年代: 2013
影片时长: 100
更新时间: 2018-10-01 16:08
浏览次数: 509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恶童日记电影演员名单
皮洛斯卡·莫尔纳 , László Gyémánt , András Gyémánt , Ulrich Thomsen , Ulrich Matthes , Orsolya Tóth , Peter Andorai
恶童日记电影简介及网友点评

主演:皮洛斯卡·莫尔纳 / László Gyémánt / András Gyémánt / Ulrich Thomsen / Ulrich Matthes / Orsolya Tóth / Peter Andorai
导演:杨诺·萨斯
语言:匈牙利语
地区: 德国 / 法国 / 匈牙利 / 奥地利
编剧:András Szekér / 杨诺·萨斯 János Szász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13-06-03
别名:大手札 / Le grand cahier / Das große Heft / The Notebook
用户标签:匈牙利,德国,人性,文学改编,2013,剧情,小说改编,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片长:100分钟
imdb编号:tt2324384

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由于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一位年轻妇女只好带着双胞胎儿子们投靠住在乡间的母亲。这位“外婆”不仅不识字、骯脏、吝啬、凶恶,甚至是一名凶手。两兄弟在艰困的环境中成长,为了让自己变得坚强,两人每日以互相打骂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随着日记一页页被翻开,一场冷酷的梦魇式寓言也逐步呈现。

第4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地球仪奖杨诺·萨斯第4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欧洲电影奖杨诺·萨斯

二战题材的电影屡见不鲜。这部描写战争下残酷青春的电影和《地雷区》有不尽相似之处。两兄弟被寄养在乡下外婆家。外婆粗鲁凶恶。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为了让自己变得坚强,他们互相辱骂殴打对方,训练忍饥挨饿,成长得坚强无畏。影片虽然以两个孩子的日记口吻作为故事的推进,但调子稍显灰暗沉重。片中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刻画的多面性和无奈性也是特殊环境下所造成的。影片从一开始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质疑,甚至是对种族宗教和信仰的质疑。导演对角色的设定没有好人和坏人的绝对区分。偷窃成瘾的邻居女孩,猥琐的神父,放荡的女佣,满口脏话嗜酒的外婆,喜欢两兄弟的德国军官,抛弃两兄弟的母亲以及最后归来的父亲……几乎所有人最后都没能幸免于难。最后的结局,踏着父亲的尸体穿越地雷区,从来不曾分开的两兄弟说了再见,个自往反方向奔跑……

恶童日记剧照

记得是大概十年前左右的某一个寒假里,连着把三部曲相继读完。当时给我的震撼真的是难以言喻的,甚至其中的某些片段的细节描写,如今都历历在目。不得不说,这个故事对后来几年人格的养成和三观的树立都产生了些许影响。因为是在视频网站上在线看完,整部电影被删减得支离破碎,但是整体的肃杀氛围和压抑气质都渲染得很到位,演员的选择也是可圈可点。还记得曾经在旅行中碰到过一位匈牙利人,可能是英文水平是在有限,把这个故事描述了半天对方也不知道是什么。战争是检验人性的最毒利器,通过了检验以后,你就会成为强者,换句话说,也是一个恶魔。#电影貌似只包含第一部的内容,很好奇后续的故事会如何影像化

恶童日记剧照

全篇都很压抑 甚至稍微有点致郁hh 另类的反战却没有真实的描写过战争 而是从这对双胞胎入手 只有冷酷无情面对这个世界才能得以存活 变坏只是为了融入这个地狱一般的世界 抛掉人性也是为了生存 不过也有一丝温情描写 两个男孩和鞋匠仅有的温暖 还有战争结束后的外婆 外婆演技真的挺不错 所有人为了战争都在隐藏 都在变坏才能活下去 感觉双胞胎和父母关系处理上发展好快 刚被抛下过了一段时间感觉就能利用父母了 没啥缓冲 结局那段留白真的很不错 只要在一起就万事可以的双胞胎兄弟最终选择背道而驰 让人好奇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听说还有原著小说 有空要去读一下

恶童日记剧照

翻了翻原著,雅歌塔给双胞胎写的台词实在出色!神父:“你们知道你们在做什么吗?”双胞胎:“当然知道,神父。我们在勒索。”神父:“你们读过《圣经》?那也知道十诫了。你们遵守了吗?”双胞胎:“没有,我们不会遵守,神父。没有人遵守这个。第一条是“汝等不可杀生”!但每个人都杀生。”原来最难的课程,是分开。Wenn sich die spaeten Nebel drehen werde ich bei der Laterne stehen?Wie einst, Lili Marleen!

恶童日记剧照

恶童在乡下开始练习残忍,很大部分原因源于母亲与外婆之间的恨,这恨又源自对女女儿婚姻的不满,牵怒于两个“狗崽子”。如果“老巫婆”是柔软温情的,环境再残酷,孩子也不至于强逼自己走向无情,最后牺牲了亲生父亲,还要踩着他的尸体逃离,令人胆寒。当然,父亲放弃儿子逃离的抉择本就不负责任。印象中铁凝的《玫瑰门》似有相仿的情节,一个小女孩的游戏语言就揭示了人性扭曲的程度,入木三分,毛骨悚然。

恶童日记剧照

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相比,两个男孩从严酷的环境里激发了"狼性",因而他们看到了周围人态度的变化,沉默的眼光,而松子一生沉浸于自我的折磨和禁锢。虽然温馨的过去变成一根深扎心底的刺,拔掉后的日子里仍然隐隐作痛,对两个男孩来说,他们的羁绊超越了血浓于水的陪伴,上升到了生死和价值观的协同。这是为数不多的温情表象里最幸运,最悲哀,最持久,最安慰的。你只有我,而我也只有你。

《恶童日记》,重新找《恶童》日语版时看到的一个电影,感觉会不错,下来看了。战争期间诡异的一切,要生存下去,只能练习去适应所有——无论是外在的毒打还是辱骂,或者人心的险恶——甚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毒攻毒,变成“恶童”。电影挺狠的,赤裸裸呈现所有丑恶邪异,从双胞胎男孩的视角。但是“恶童”还是依旧保有内心善良的光,所以还能分善恶,只是从内到外变得坚硬,来保护自己。

太致郁。战争带来的不仅是苟且偷生,更是为了存活而把自己训练成机器的孩童。从自虐式体能训练储备能量,到为饱腹杀害肢解各种动物,他们不得不残忍。生命中也是存在过温暖的。赠送鞋子的鞋匠,外冷内热的祖母,挺身而出的军官,同龄伙伴嬉戏…然而他们如同流星,转瞬即逝。母亲叛变,父亲踩雷,伙伴惨死,鞋匠被抓…他们终于懂得,除了冷酷与自我保护,更需要学会如何决绝的分离。

这就是顽强的生命力吧。为了活下去,他们可以不断的练习。因为经常挨揍,他们去习惯挨揍;因为看到逃跑的士兵饿了四天被冻死,他们练习挨饿;因为看到满世界的杀戮,他们去学习杀戮。电影的最后,弹幕有人说他们是恶魔,但妈妈妹妹外婆邻居爸爸都死了……他们却发现彼此最大的弱点是在一起,于是又练习分开。他们最大的“恶”就是渴望在这乌烟瘴气的世界里想方设法的活下去吧。

这种在苦难之下滋生的极端所造就的“坚强”意志通过大多数人的认证被解读为恶童。他们只是要生存,想要活着不放弃,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他们互殴绝食强硬的让自己放弃对爱的眷恋变得冷血…毕竟只有成为“强者”才能在这个吃人的世界活下去,可惜没有一块被关注到的地点是全黑暗的,作者生生的在结局离别时将唯一的探照灯拿走,让那块黑暗再次陷入人们心中。

看过小说再来看电影,虽然电影只拍摄了小说的第一部(小说共三部),但依然非常好看,比较真实地还原了小说描绘的场景,人物性格等。(虽然也省略了不少,比如邻居小兔子)雅歌塔在写作时,是以自己熟悉的剧场为基础的,因此改编成电影的难度不大。可惜,这只是小说的第一部分,如果拍摄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也许就有了昆德拉或者卡尔维诺的影子。

过于抽离,旁观和冷峻的视角,战争背景成了画幅中的暗影。双胞胎属于天生冷漠狠毒的性格,亲人成了跳梁小丑一般在成长的某一阶段跳出来,成为一转折点的助力。很难辨别他们心理成长过程与行为动机,恶行既有意,又仿佛是大环境的逼迫,他们宛若成了天降大任的上帝旨意的执行者。东方风味的诡异配乐则令人联想到日式抛却道德规则的恶行片。

8/10。污秽的成长经验构建着儿童的善恶观,阅读圣经拒绝遵守十戒、勒索性交易的神父,女仆趁洗澡拿他们泄欲、用食物挑逗犹太人并揭发善良的鞋匠,受到火炉爆炸毁容的惩罚;狱警分开双胞胎堵住其一耳朵正派上“瞎子与聋子训练”成果,学会夺回外婆手中母亲寄的衣物,牺牲父亲开路的策略扯断了亲情纽带。

更多>同类高分电影推荐
恶之地 爱之闪电 Kyrie之歌 寅次郎的故事32:吹口哨的寅次郎 寅次郎的故事36:柴又之恋 寅次郎的故事37:幸福的青鸟 寅次郎的故事38:知床旅情 寅次郎的故事39:寻母奇遇记
0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