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最新高分电影
|
主演:梅赛黛斯·莫朗 / 格拉谢拉·博尔赫斯 / 马丁·艾德赫米安 / 蕾奥诺拉·巴尔卡斯
导演:卢奎西亚·马特尔
语言:西班牙语
地区: 阿根廷 / 法国 / 西班牙
编剧:卢奎西亚·马特尔
类型:剧情
上映时间:2001-07-05
别名:The Swamp
用户标签:阿根廷,2001,CC,阿根廷电影,西班牙,LucreciaMartel,Lucrecia_Martel,2000s
片长:103 分钟
imdb编号:tt0240419
每年二月份,阿根廷西北部就会开始下起热带雨林特有的倾盆大雨,雨水把广阔的森林变成了一片人畜都无法通过的沼泽湿地,炙热的太阳晒在沼泽上,热气与雾气让这儿一片死寂。五十岁老妇人梅恰,就住在这片沼泽地的边缘,她与她的表妹塔丽在这儿经营着一座农场,她们各有四个小孩,各有一个老公,两个家庭在沼泽边挣扎着生存,但是这一年夏天,两个意外事件让她们面临了生存的挑战……
《扎马》的导演。一种南美神秘影像美学。创造情绪体验的一个好手。从视听层面的多个元素来构建体验:1声音:这也是导演受采访时说到自己最注重的一环,几乎铺成全片的雨声、水滴声、风扇声、滚滚闷雷、将下而不下的厚重的积雨云,让“水”这一意象,成为连同观众的媒介,构成了一种“潮湿”体验。 2 构图和调度上,前后景的互动,封闭空间和大全景空镜头的来回使用,也让这种体验得以“流动” 3文本故事,刻意淡化和零碎处理,实则在深层有一个头尾完整、脉络清晰的故事,马特尔与文本保持高度一致的使用手持摄影,非常规剪辑点和倾斜摄影构图的使用,也让故事之中人物的世界,有了上升到“神秘主义”的土壤 4从最后的体验来看,似乎与东南亚的神秘主义相似,两者实则也有共同之处,但马特尔着实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情绪体验”和“神秘主义”
比《扎马》更喜欢,也许是这部留的痕迹更多些,更容易找到欢喜点。每个人物出场就几乎是固态的,没有铺开也没有发展。非常潮湿闷热的夏季。以及非常敏感的声音。她的片子声音的确占一大块头,但不是开始所以为的强作用因素;感觉上更多是个人记忆的回声,持续地响动于所有生活之中,是环境底色,于是一开始就被拉进其中氛围。聒噪的氛围。聒噪惹得人心烦,想更好地“呼吸”。需要“圣女现身”。但固态的人们。固态的人们搅动在一起就是一滩沼泽。就算好像非常用力但又不像怎么用力地从泥巴里扯出手臂,一下又掉了回去。但穿插了几个稍许新鲜的片段,一些孩童本性的释放。接着的,必然需要回到沼泽里;又或者,释放再收回时还沾染了毒气。闷闷的。不是湿纸巾紧贴脸的闷。是脑袋萎缩了,生活靠本能顶多延伸多一点的反应。
【84%】更快的叙事节奏和更高的影像速率(镜头运动、人物动作、念白、剪辑),富含刺激性的环境声音,一些欺骗性设计掉包了悬念(如无数「虚惊一场」与对真正伤害的白描),这一切赋予了本片以生活流电影本不具备的紧绷感。这固然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向,其所提供的基调与氛围也非常契合「沼泽」之意象,但整齐划一的情境组织也限制了情绪的自由发散和变形(尤其是考虑到这是生活影像素材的最大优势)。类似地,以老道笔法对人物形象的进行精准塑造,相对制约了对演员即兴状态的抓取,外加几乎是生硬植入的象征性线索,这一切使得至少从剧作层面来看,本片其实更贴近于某些传统佳作,表象是混沌的、内质却是明晰的,它更倾向于引导观众进行感受、理解、揭秘,而不是「进入电影」(新电影)。
1.马特尔没有给予影片以(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开始、结束,她置摄影机于一旁仅作“记录”,客观描摹了阿根廷西北部几个中产阶级家庭数日里发生的事情。不必言明的人物关系及塑造,毫无意义的片段式故事反显琐碎繁复的生活本相。2.环境音带动情绪与人物状态(同一空间内)的微细流变。3.恰比生活是泳池——沉闷只是陈腐的脏乱,闪现的灵动圣女便是划开平静的那阵涟漪。所有人都妄想把握神迹,但既定的人生走向又岂是藤蔓固定这般轻巧如意。玻利维亚太遥远,圣女又无处可寻,我们都是濒死之牛,深困泥沼力竭而终(看不见的狗&孩童攀梯摔落同该喻)。4.非洲老鼠轶闻;“受伤”意象耐人寻味;种族与阶级指涉&隐晦的乱伦情欲。(9.0/10)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薄雾微光(来自豆瓣)来源:,对于家庭的女性解析,精心而绵密。这与整个电影的看似无序的节奏一脉相承。沼泽是一个难以面对的生存噩梦,但她们却无法舍弃。面对不可捉摸的沼泽,这需要点儿耐心。圣女的新闻,说明人们总期待美好的事情出现。明知不可能,也会抱以最大的梦想。女人主宰着这片天。日光浴,飘着树叶的水池,咆哮的狗群,慵懒的睡眠,一阵滂沱大雨直天而下,远处隐约的雷鸣,与两个孤僻的家庭相映照。自然与人事的不歇,构成了影片里外形同湍急流逝的光阴,也形成了这部影片独特的而难以言明的质感。
几乎没有叙事,也没有剧情,卢奎西亚用纪录片的感觉去精准抓取一地鸡毛的生活。逼仄的镜头框起生活的琐碎,耳旁是永远停不下来的各种精心设计过的嘈杂,空气总是湿热的很,阴沉沉的天空却总不肯宣泄一场大雨,每个人都混乱在这一团乱麻里挣扎,想逃出,想改变,最终却像在沼泽里的牛,死死的困在其中,完成一代又一代的轮回,只好把希望投射雨不存在的神迹,换来麻木活下去的勇气,是焦虑的家族,也是备受创伤的国族,整合能力之强,不敢相信是处女作,可以类比罗马,但比罗马更值得回味。
在美读电影,如果讲到阿根廷电影(Argentine Cinema) ,一般都会提到本片。完整度非常高的长片处女作,视听做得非常成熟。潮湿的热带、肮脏的泥土、酒杯里的冰块儿、满头是汗的少女,一片一片的伤口...故事主线辅线都十分模糊,从另一种角度可以说根本没有情节,只通过人物进行串联,本以为乏味,但100分钟下来没有丝毫走神。和《罗马》有微妙的相似处:都属于拉丁美,一个主线利用女仆怀孕串联全片,另一个辅线隐隐若若刻画出女仆和小混混私奔。
#桃花岛观影团#潮湿、烦闷、粘稠、远方的雷声,共同构建了卢奎西亚马特尔的影像沼泽。清脆细碎的玻璃碰撞声就像猎人诱饵,渐渐把人引入幽暗压抑的南美小屋。受困在沼泽里奄奄一息的牛、像外婆一样困在床上的嗜酒母亲、好奇隔壁狗吠声的卢西,凝滞的生活等待一个降临水塔的圣女和半路搁置的玻利维亚之旅打破轮回宿命。名为戈多的幽灵四伏,无人拷问生存意义,仅有的叙事动力剩下箭在弦上的“出逃”。还没聚集的生存焦灼,在卢西摔落在地面上的固定镜头里消解告终。
混乱、压抑、消极、无力,却又很难有所改变,恐怕是阿根廷2001年经济危机大爆发下当时社会心理的写照。片中孩子们持枪进到丛林里,语言里透出的对土著居民赤裸裸的歧视是对基础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的讽刺。多子女家庭和对神迹的关注从侧面反映了天主教的影响力。阿根廷北部集中了大部分贫困省,雨林居多的东北部除了伊瓜苏瀑布所在的米西奥内斯省外,其他几个都是难兄难弟,经济不好没关系,搭上野保的车,也算是为人类保护大自然事业做贡献咯。
是那种散发出无穷韵味的电影/声音的间奏:狗吠,电话铃,枪响,楼上传来的歌声/紧密的碎片叙事中有一种张弛有度呼吸感:电视中反复出现的圣显,电冰箱,沼泽,非洲鼠与换牙,何塞的恋母情结,女儿与女仆的微妙感情,染发,一只眼,男孩的意外所划上的休止符:“我什么都没看到。”/手持长焦镜头的逼仄感与作为肢解空间的一种手段,让结尾处表现死亡的场景(几个固定机位空镜头)无比震撼。/没有去的玻利维亚,在泳池边躺下,生活是一片沼泽。
作为新世纪评价最高的女导演之一,试问Lucrecia Martel究竟如何让人信服,《扎马》给出了最佳的答案,但是对于这部《沼泽》,我仍旧抱有一丝对其表达目的的疑问。阿根廷家庭生活影像,一种密林泥泞潮湿的状态,把生活性和故事性结合,产生了最为奇妙的观感,明明下一秒就要爆发,但仍然固执地处于崩塌之前的颓势,然后摇摇欲坠。玩枪射牛的孩童,肆意抓鱼的青年,和谨慎活着的家长们,各自分离,又结合在一起,诡异而耐人寻味。
The unpredictable plot generates a prima facie sense of chaotic confusion and realistic spontaneity, but taken as a whole the film is fundamentally a closed system of predetermined meaning, i.e., semiotic.
看马特尔的电影需要打开一种新的观影思维:影像从开始即在展示人物(群体)状态,没有所谓的开始也没有所谓的结束,在此摄影机只作旁观不作拆解,观众所能看到的“细节”皆以全面而不特殊的呈现,即一个颓败的、疮痍的中产阶层图景,互相冷漠又假作亲密的家庭纽带,困顿又暴躁的人物,同时导演不作任何介入,仅靠外部丰富(又具有暗示性)的环境音:雷鸣、狗叫、雨声和不断响起的枪响,喻演这块永远处于不安稳的土地。